身爲小米的掌舵人,雷軍身上從來不缺話題。

  就在近日,在數個媒體的報道下,雷軍成爲“百億年薪”的擁有者,讓無數網友豔羨!這些媒體煞有介事地稱,雷軍被“天降餡餅”砸中,一年就掙了98億。

  但真相卻絕非這樣,雷軍“百億年薪”的報道存在重大偏差!雷軍再度莫名遭黑。“百億年薪”不僅偏離“創始人股權激勵”的涵義,也反襯出某些媒體的不專業。

  事實上,小米創業9年以來已經被多次誤讀。但小米每一次都不忘初心地對謠言予以回擊,並向大衆科普更多專業知識。

  雷軍“百億年薪”的正確解讀究竟爲何?小米創業9年又在科普方面亮出哪些神操作?不妨讓我們一起來看下。

  股權激勵≠年薪百億,常規操作勿扭曲

  近日,小米集團發佈2018年度報告。報告發布後,迅速引來業界的高度關注,各種解讀也層出不窮。

  解讀中不乏許多深度文章,既總結了小米的過去,又預測着其未來。這些文章有不少乾貨,能夠讓業界對小米的發展脈絡有更爲深入的瞭解。

  但有些媒體卻“斷章取義”,一心想要造個“吸睛度”極高的大新聞。他們從報告中的一些數據武斷地認爲雷軍所獲薪酬約爲98.7億元,就慌不迭地以“年薪百億”爲關鍵詞組織了一篇篇內容淺薄的文章。

  事實上,98.7億既不是雷軍的薪酬,也不是年薪,而是雷軍的“創始人股權激勵”。

  所謂的“創始人股權激勵”,是企業給予創始人成功創業,並帶領企業IPO後的獎勵性質股權。而股權激勵,向來是能夠激發創始人及員工不斷進取的動力。真格基金創始人、新東方聯合創始人徐小平就曾提到,“中國那麼多的創業奇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但本質上是來自於股權激勵”。由此可見,股權激勵的重要性。

  雷軍的這份股權激勵,早在小米上市前就已被董事會和股東會全體通過授予。據瞭解,小米於去年4月份向雷軍控制的Smarshifshifent Mobile HoldingLimited發行約6400萬股B類普通股作爲股權激勵,這些股份佔總股本大約2%。而除了這份股權激勵外,去年小米再未向雷軍發放任何現金酬金。可以看到,某些媒體發佈的雷軍“年薪百億”報道存在較大偏差,它們顯出自身專業性不足的軟肋。

  還有一點必須要提到,雷軍早已承諾這份股權激勵在扣除任何應付稅項後,全數捐贈用於慈善用途。近百億資金悉數用在慈善事業上,彰顯出雷軍的社會責任感。

  從全球互聯網、科技等創新型公司的發展歷程看,公司上市前後對創始人、董事長、CEO等進行股權激勵其實是一個慣例。2014年京東上市前夕,京東董事會給予劉強東一次性4%的股權激勵。Snapchat則花費20億美元用於股權激勵,僅創始人艾文·斯皮格爾就拿走7.5億美元。雷軍獲得2%的股權激勵,且全部用於慈善用途,自然是正常的。

  創業9年,小米成“科普專家”

  針對雷軍“年薪百億”的誤讀,小米已經進行了迴應和科普,還原出事情的真相。事實上,早在之前,小米還針對資本市場的另一個專業知識“優先股”進行了科普。

  去年小米發佈的招股書顯示,2015年至2017年,小米集團分別產生虧損人民幣76億元、利潤人民幣4.9億元及虧損人民幣439億元。當時部分金融知識素養不夠深厚的人誤讀,認爲小米就是“純虧損”。但其實,他們是沒有考慮到“優先股”。

  小米在招股書中,對“優先股”進行了科普。小米表示,虧損主要是由於小米就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產生大額公允價值虧損。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於合併資產負債表指定爲負債,而公允價值增加於合併損益表確認爲公允價值虧損。

  而經扣除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以股份爲基礎的薪酬,投資公允價值的增益及收購導致的無形資產攤銷,小米2016年及2017年經調整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利潤分別爲人民幣18.969億元及53.6億元。

  所以說,優先股以公允價值計入負債只是一種會計處理方式,其造成的虧損也是一次性報表造成的,對企業的實際經營並不產生直接的影響。在IPO成功後,優先股即可轉換爲普通股,賬面虧損“消失”,不再計入報表。這個過程中實際企業並未產生任何虧損,相反更能證明企業的價值成長所在。

  通過對“優先股”的科普,小米向大衆展示出作爲創新新經濟股更加真實的自己,也讓自身潛力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縱覽已有9年創業史的小米,除了針對資本層面的誤讀進行科普外,小米的創新也爲大家帶來過不少的啓發。

  在小米發佈第一款手機時,大衆對手機的認知還處於“混沌”狀態。當時智能手機剛剛興起沒多長時間,大衆還只能從價格判斷一款手機的優劣。而小米首款手機攜“爲發燒而生”的Slogan橫空出世,在發佈會上盡情展現智能手機的所有配置。

  小米細緻入微的科普,讓大衆對手機的芯片、內存、攝像頭、屏幕等有了更爲直觀的瞭解,讓大家對手機“配置參數”開始有了概念。由此,小米正式開啓“智能手機”時代,推動了智能手機快速迭代、發展。打破“混沌”認知,掃清“配置”迷霧的小米,由此重塑了智能手機新面貌。

  此外,雷軍此前還提出“鐵人三項”的創新商業模式,涵蓋“硬件+新零售+互聯網”。這樣的創新商業模式當時讓不少人“一頭霧水”,畢竟這是一種全新概念。

  雷軍解釋,小米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儘管硬件是小米重要的用戶入口,但他們並不期望硬件成爲小米利潤的主要來源。小米採用的策略是產品緊貼硬件成本定價,通過高效的線上線下零售渠道交付用戶,然後持續爲用戶提供互聯網服務變現。

  以硬件爲例,小米並非“閉門造車”,而是以互聯網+思維做手機及IoT產品。互聯網+的核心是極致的用戶體驗和高效率運作,通過第一時間傾聽用戶聲音並快速反應,最終做出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產品。在上市前夕,雷軍在母校武漢大學承諾小米以後的硬件綜合利潤率都不會超過5%,這就是他說的性價比策略。而在2018年的小米集團年報中顯示,小米在2018年的硬件綜合稅後利潤率爲正,小於1%。雷軍證明瞭用戶利益與企業所得,可以毫不對立地和諧存在。

  在新零售方面,小米則不斷強化高效率。爲了滿足用戶多渠道體驗、購買小米產品的需求,小米強化線上線下渠道的交互與融合,並不斷擴大渠道覆蓋的範圍。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國大陸已有586個小米之家、1378家授權店,將城市及農村地區的用戶通通覆蓋。

  在互聯網服務方面,小米手機和電視帶來的巨大線上流量,豐富的IoT生態鏈產品積累的場景用戶,都能爲小米小互聯網服務變現提供巨大空間和未來價值。大衆常用的智能手機、智能電視互聯網服務,都在小米的妙手下變得更接地氣。成果自然也是喜人的,去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16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1.2%。

  我們不難發現,小米對自身商業模式的創新科普,讓其更接地氣、更易被大衆認知和解讀。

  歷經9年而初心不變,屢遭誤解但始終進行科普工作的小米,打破了企業與大衆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壁壘。這樣態度親切的小米,自然始終受到大衆的青睞、追捧。我們相信,本身擁有“科普專家”DNA的小米,未來還會將科普持續進行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