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時期,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後,建立了八旗制度,所以後來女真人又多了一個稱呼,就是旗人。旗人戰時作戰,平時生產,當時的旗人擁有一定的地位。後金入主中原後,清朝統治者爲解除八旗官兵的後顧之憂,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和兵餉制度。八旗兵以滿洲八旗爲基幹,採取世襲兵制。旗人無需經營即可坐領清廷餉銀米糧。那麼,到了清末民初時,滿清旗人是一種什麼狀況呢?下面,就通過以下10個事實,來了解一下清末民初時期這個特殊羣體的狀況。

關於清末民初滿清遺民旗人的10個歷史事實

事實一:旗人不完全是滿人

旗人與滿人不能劃等號,旗人包含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因此旗人中有一部分是滿人,旗人並不等同於滿人,因此現在的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後裔民族成分應歸爲蒙古族、漢族,而不應歸爲滿族。狹義的說八旗子弟是爲清朝打下江山的20萬人的後裔,是由不同民族共同組成的,除了滿族、漢族和蒙古族外,還有鄂溫克、達斡爾、錫伯、朝鮮族及少數維吾爾族、俄羅斯族人等。

關於清末民初滿清遺民旗人的10個歷史事實

事實二:旗人有貴族旗人和普通旗人的區別

旗人並不完全等同於清朝時期的貴族,因爲多數旗人還是一般士兵及其家屬。但是旗人是貴族的基礎,清朝時的貴族基本都出身於旗人,有的是宗室,也就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子孫,有的是因爲戰功而受封的旗人,還有的是與皇帝結成姻親的一些旗人。一般貴族旗人與普通旗人都有着千絲萬縷的血緣關係和親緣關係。

事實三:旗人講滿語能力退化,滿語融入漢語

北京旗人說漢語,既有日常生活與漢人交往的需要,還有吸收中原文化的渴望,另外就是能獲得晉升的機會。日常生活中的語言交融,造成了旗人說漢語,滿文中大量詞彙也有涌入漢語語彙的現象。就旗人整體而言,包括滿洲旗人在內,使用漢語漢文越來越普遍,漢語文取代滿語文,成爲八旗內部滿、蒙、漢軍人交往溝通的主要語言工具。但滿語對漢語的影響也有跡可循,至今有些方言還保留着滿語口音和滿語詞彙的現象,如滿語詞galha(豬、羊髕骨)、halba(肩胛骨)、hala(變味兒)、sefu(老師)、geji(使腋窩癢)等。

關於清末民初滿清遺民旗人的10個歷史事實

事實四:秀女25歲纔可出宮嫁人

秀女一經選入宮中,便要在宮內服侍十多年,不能得到皇帝寵幸的到25歲方可出宮另嫁。秀女出宮時,有三大喜事:一是可以見到自己生身父母;二是多數有機會嫁給內務府擇配的皇帝的近支宗室;三是陪嫁銀兩比較多。即使是回旗營內自選郎君的宮女,內務府也會照數陪送嫁妝。秀女出宮後,常有人倚仗自己在宮中十多年的見識而自居,擇嫁條件也極爲嚴格,多數會選擇嫁到高官家中。婚後,她們經常爲旗營中的姐妹講述宮中奇聞軼事,其家中每晚都引得外旗的在旗婦女旁聽,精彩之處常令聽者目瞪口呆。

關於清末民初滿清遺民旗人的10個歷史事實

事實五:北京旗人普遍尊師重教

北京旗人的學堂實行所謂“三節兩壽”制度。除春節放冬假外,端午節、中秋節只放假一天。“兩壽”是孔聖人的生日和本旗學堂老師的生日。過三節兩壽,學生的家長都要給先生送上禮品。孔聖人壽誕時,老師會親自帶領全體學生一同佈置孔聖人的牌位,舉行擺供、點燭、焚香,三跪九叩等活動,禮畢後老師要將供品拿出一部分分給衆學生當場吃掉,然後一揮手,放假回家。老師過生日當天,每個家長都要做好一種熱菜,備好酒、肉、米、面和各種熟食,衆學生向老師三叩頭,老師講一通勉勵讀書的話後,大家七手八腳將酒菜擺在平時描紅模子的炕八仙桌上聚餐。只要老師把打壽麪吃完了,壽誕大禮便宣告結束,學生便可在營內外自由玩耍。

關於清末民初滿清遺民旗人的10個歷史事實

事實六:旗人信薩滿教

薩滿教通過強化信仰調整北京旗人的行爲規範,薩滿在京旗中具有極高威信,受人尊敬,因爲他們驅邪治病,造福於人。清末,京旗中薩滿人數已少了很多,原因是老薩滿死後多沒有接替的新薩滿。據說有道行的老薩滿死後,都將成神。薩滿教的遺俗在喪葬儀式中保留得最多。

關於清末民初滿清遺民旗人的10個歷史事實

事實七:旗人在民國初期的生活水平急轉直下

宣統帝溥儀退位後,旗人的生活狀況隨着民國政府的成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是政治特權喪失,有的甚至遭到打壓和清算;二是靠國家供養的經濟來源徹底斷絕,出現很多吃祖產的現象;三是旗人居住的封閉圈子被打破,出現旗民混居的情況。

事實八:滿洲旗人正式改名滿族

1912年民國成立之後,清朝滅亡,滿洲人正式改稱滿族,旗人(主要是滿洲八旗子弟)的稱謂也正式轉變爲民族名“滿族”,成爲中華民國“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成員之一。

關於清末民初滿清遺民旗人的10個歷史事實

事實九:滿人多改漢姓

據20世紀40年代調查,北京旗人約冠漢姓118個。北京有所謂滿洲八大姓,即佟(佟佳氏)、齊(齊佳氏)、關(瓜爾佳氏)、富(富察氏)、馬(馬佳氏、費莫氏)、南(那木都魯氏)、索(索綽絡氏)、郎(鈕祜祿氏)。從那時起,愛新覺羅的子孫也紛紛改姓“金、趙、羅”等。

關於清末民初滿清遺民旗人的10個歷史事實

事實十:旗人開始在社會上遭受排斥與歧視

更爲嚴重的是,民國的革命志士將旗人羣體看作是缺乏愛國精神、不乏賣國行爲的落後民族,所以,民國初期的旗人普遍受到歧視,甚至不冒充漢人,連找工作都很困難。爲避免旗籍帶來的不便,諸多旗人開始申請“冠姓更名改籍”,以隱蔽旗人身份,獲得就業機會。例如“原開封知府崇泰之子,向政府申請行醫執照時,因是旗人,不予發照,他只好放棄滿姓瓜爾佳氏,改取漢族姓名李承蔭,並改滿洲旗籍爲房山縣民籍,才獲准發照行醫”。如海淀區正黃旗村的黃旗旗人後裔在外出找工作的時候,均不敢說自己來自正黃旗,只敢說來自正黃村。爲了謀求生計,旗人不得不改冠漢姓,將籍貫更改爲大興、宛平或原駐防的省地。旗人申請冠姓更名改籍,改變了其所特有的旗人表徵,冠姓更名易籍後的旗民,就名字而言,與一般漢人巳無大區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