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人就是白皮膚的蒙古人。

「剝開一個俄國人的皮,裡面藏著一個韃靼人」。金帳汗國時期,冊封「弗拉基米爾大公」作為俄羅斯地區的代理人。俄羅斯大公們為了爭奪弗拉基米爾大公之位,各公國之間勾心鬥角齷蹉不斷,這種內耗便於金帳汗國統治東歐地區。在第十一任可汗死後金帳汗國步入分裂,曾經恭順的莫斯科公國漸漸興盛起來,在1378年莫斯科公國於沃查河大敗金帳汗國,這是兩百年來俄羅斯人面對蒙古人取得的第一次勝利。更為致命的是帖木兒帝國崛起並在金帳汗國扶植了一系列傀儡可汗,使金帳汗國逐步喪失了威嚴。最終於1466年改稱大帳汗國,對周邊實質上獨立的眾多汗國僅有名義上的宗主權。自此,從東歐至北亞的廣袤土地從統一的大帝國分化成一系列各自攻伐的小型政權。大帳汗國分裂後,東歐到北亞存在著包括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克里米亞汗國在內的眾多汗國。某些汗國還頗具實力,但俄羅斯人的軍事改革使其迅速崛起為最強大的力量。1552年,伊凡大帝滅亡汗國中最強大的喀山汗國,隨後吞併阿斯特拉罕汗國,而後是諾蓋汗國,1581年滅西伯利亞汗國。俄羅斯人被金帳汗國奴役了200多年,又同蒙古人對抗了近200年,自然對蒙古人和游牧文化非常了解,也能夠適應北方的苦寒環境。

中國沒有佔領西伯利亞,是因為西伯利亞無法進行農耕生產。

漠北及西伯利亞地區自古以來都是各少數游牧民族興起之地,先後經歷了匈奴、鮮卑、柔軟、突厥、回鶻、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在這片土地上逐水草而居。正是這種生產生活方式造就了游牧部落天生勇武彪悍、弓馬嫻熟。而中國是典型的農耕文明,良好的地理環境和適宜的氣候形成了中原王朝的人民皆以農作物為生存基礎。這種生存方式逐步影響了人民的觀念:不適合農耕的地方就不適合生存。故而對北方苦寒之地沒有太大的佔領慾望。

近代步兵技術抵消了游牧騎兵的戰鬥優勢。

有人這樣開玩笑:自從有了機槍,草原民族就變的能歌善舞了。事實也是這樣。在近代,火藥武器的發展大大抵消了游牧騎兵的戰鬥優勢。騎射技藝並不比近代槍炮技術有優勢,卻需要耗費更多的訓練。再加上棱堡工程和火炮,傳統的冷兵器對抗是不可能取勝的。沙俄征服西伯利亞,靠的就是先進的火藥武器和數量眾多的堡壘,無疑對游牧民族有壓倒性優勢,佔領起來也是輕輕鬆鬆的事情。

以上一點個人看法,歡迎討論。


從沙皇到斯大林到現在普京,俄國人對領土的貪婪是世界之最。反觀我東方大國,一向是土地換和平是立國之本。康熙打贏了尼布楚之戰,卻將大片土地讓給沙皇。其後來皇帝更是以土地換和平。能安逸一會是一會,哪管後代無土地。


從莫斯科到西伯利亞,一樣的冰天雪地,一樣的饑寒交迫,但既然南下不得,那就向東跑唄,誰想到路途如此遙遠,奔向太陽升起的地方卻一樣沒有溫暖。從蘇州杭州 出發去西伯利亞,唉,估計過了長城就邁不動步子了。「胡為乎來哉」?「何不早還家」是不是?人的慾望是無窮的,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大清名將周培公移駐黑龍江,身體扛不住就垮了,病死在軍營。莫隨性苛求古人。


不是「難以為之」,而是「不願為之」。

對於歷朝統治者而言,在大中華傳統版圖範圍,其「南向」的趨動力(或者叫吸引力)比「北上」的價值和意義要大的多,也更為現實的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