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媽種了2畝地,留夠自己的賣了2000塊錢,還欠著900塊錢化肥,為什麼現在農民的農作物這麼便宜,辛苦這麼久不如個外出打工掙的多。


有關這個問題我在其他回答裏有提到過,可以參考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9306361/answer/583527581


農民之所以不掙錢,主要是受生產效率和生產水平的限制。我們國家是小農經濟為主,還有幾億人靠著自家幾畝地活著,在農產品自由市場化的今天。我們的許多農產品無論 質量 價格 成本還是效率比國外沒有優勢,即使國家價格保護也是有限的。農產品在經濟學上屬於必需品,即需求受價格變化影響小,多了降價也消化不了,少了就會價格飛漲。所以在今天太平盛世的情況下,人口增長乏力,單產不斷遞增,而許多農產品又無法形成國際競爭力的前提下,供大於求,價格升不上去。國家這兩年提出的糧改飼也正是為了消化多出的糧食,因為平均7kg糧食可以出1kg牛肉。

相比歐美髮達國家,以德國為例,德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僅比中國略多,但由於單產較高,所以整個國家只有25%的農產品直接供人食用,60%為飼料用,還有大約10%為能源用,即青貯玉米放入沼氣池中發電,德國政府對此有補貼項目。德國尚且如此,更別說農業資源更好的法國和美國了。

德國家庭農場平均面積1000-3000畝,由於機械化的實施。可以降低許多人工成本,而專業的農業服務體系也能最大的提高效率。德國人均耕地面積不到2畝地,但從業人員僅2%。而玉米、小麥、土豆等可實現機械化的作物單產高於我們,因此價格更低,每畝地的收益也較低。平均土豆胡蘿蔔400-500元,玉米小麥100-200元。而我國的農民靠這樣的收益是無法養活一家人的。所以,雖然我們的農民更辛苦,但還是擺脫不了貧窮,歸根到底。就是生產效率上不去。

在發達國家,德國並非農業最強,美國的生產效率更高,農場更大。荷蘭的精細農業更發達,效益更好。從國際上各國農業發展來看,我國農業必然會逐漸增大規模,農戶數量減少,部分農民繼續進城或去鄉鎮工廠,脫離土地。剩下專業的農民利用機械和現代農場的管理模式進行高效的生產。

以後,農產品的價格和利潤只會比現在更低而不會更高。要找到出路,只有兩種選擇,第一是流轉土地,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個人生產效率。第二是種植高附加值作物,增加和保持單位面積土地的產值。但無論一或二,都需要農民不斷提升農業管理的能力和技術,這是一個需要長期的過程。

之前我評論過我們的農業和農民需要幾代人的時間才能趕上發達國家水平,就有人罵我是逆向種族主義。我對此不做評論,因為我清楚差距。我也是搞農業的人,我能做的就是盡一切可能去向先進的地方學習,盡量減小我所在領域的差距。

農民是辛苦的職業,全世界的農民都如此。處於快速發展時期的我們,農民由於信息接受速度慢,消息閉塞,常常會處於不利的地位。也希望我們的國家能夠給予三農更多的關懷,但更重要的還是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讓一部分人安心的從土地上脫離出來。真正地將土地集中起來,提高生產效率,這樣繼續從事農業的人才能保障得到較高的利益。


農業是基礎 ,農業生產是保民生的,農產品只能維持低價,不足部分主要靠補助,只不過沒有好的補助渠道,補助的目的是讓農民在維持自身的基礎上盡量生產合格的農產品 ,溢價不能多。農民太多,必須把大部分農民剝離農業,但城市又解決不了進城農民工,所以卡在這,為什麼現在國家補助於超市,是希望農超對接,逐步淘汰個體農民,但超市並沒有把補助用於在維持生鮮部基本運營的基礎上,把剩下的用於農產品因價低而給與農業補助,且也沒有明確的補助目標和方法,所以現在農民,特別是個體農民的收入很低。


不是農民種地不掙錢,是種地農民太多了,土地產出有限,鄉村蛋糕天然小,人一多就分得少。農民規模化種植了,用機器替代人力,家庭農場經營就會掙錢。它有個農民不斷減少進城的過程。


因為傳統農民的歷史侷限性。


最重要農產品價格不是市場在管控,是國家在管控。


如果種地掙錢,為何當農民?


先佔坑,容我慢慢思量,慢慢回答。


民以食為天,可以沒房,可以沒車,但是不能沒有飯喫,相關部門不會讓必喫的農產品價格上漲到一定程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