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相片

金鐘獎導演許肇任執導的時代劇《憤怒的菩薩》,改編自直木賞作家陳舜臣的同名小說,由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陳思宇負責內容開發。陳思宇除了主動與製作單位提出合作,並擔任該劇企劃、歷史顧問及共同編劇,當初之所以會大力推薦將這部作品改拍成電視劇,原因是有3大賣點。

「首先,這是華人世界中、第一個改編自陳舜臣的作品。」陳舜臣原籍臺北新莊,因父親於日治時期赴日經商,陳在神戶市元町出生。二戰結束後,陳舜臣曾返臺在新莊當了3年英文老師,直到1949年才返回神戶。

10年後,陳舜臣開始寫歷史小說,並在37歲時以推理小說《枯草之根》獲江戶川亂步獎,之後發表推理小說、中國歷史小說,連獲直木獎、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等大獎,與大眾文學巨匠、大阪外語學校的學弟司馬遼太郎,一同被譽為「歷史小說雙璧」,作品達160多部,在日本文壇頗受推崇。陳思宇直言:「陳舜臣可說是早年的臺灣之光。」

檢視相片
以日文創作的陳舜臣著作等身,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陳思宇將部份原著翻譯成中文出版、拍攝紀錄片,有計畫開發成IP。

另外,坊間臺灣史多記載1945年終戰,接著便是1947年發生「228事件」,中間發生了哪些事幾乎沒人知道。據陳思宇瞭解,《憤怒的菩薩》以1946年的臺灣為故事背景,當時終戰後的臺灣處於日本準備撤出、中國準備接收的政治真空狀態,各方勢力匯聚,社會氛圍很奇妙。書中就清楚描述當時的狀態。

最後,《憤怒的菩薩》在1964年出版時,陳舜臣剛出道寫推理小說,以當時的臺灣當成推理小說的故事背景很少見,對讀者及觀眾來說充滿新鮮感。陳思宇讚賞地說:「小說帶入很多陳舜臣的生命經驗,是很好的文本。」

陳舜臣的作品中,僅有歷史小說《琉球之風》在1993年被日本NHK電視臺改拍成同名大河劇,讓陳思宇覺得相當可惜,他進一步解釋,「日本大河劇大多改拍司馬遼太郎的作品,然而陳舜臣幾乎都寫中國歷史,加上他的推理小說多是以華僑為背景,對日本人來說相對缺乏吸引力。」

為了讓戲劇與原著作者有更深的聯結,陳思宇在參與編劇討論時,加入許多陳舜臣的個人喜好,例如:劇中搭臺演出《三國演義》布袋戲,是因陳舜臣曾出版過《祕本三國志》小說,本身也喜歡看布袋戲;主角之一楊輝銘回臺找記者工作被拒,這也是陳舜臣早年想從事的職業。

有趣的是,劇中劉品言飾演的「林珠英」,長髮、清秀又有氣質,陳思宇透露:「那其實是陳舜臣的理想型,他在自傳中曾提到一位表姐,也和小說裡的林珠英很像。」


更多鏡週刊報導
直木賞作家小說改編 《憤怒的菩薩》解碼大時代
當年很少見!《憤怒的菩薩》用這種方式書寫臺灣
吳慷仁為這原因不敢接演 幸好用Line神救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