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推背圖》疑案之二:冤殺李君羨(13)zhuanlan.zhihu.com/p/59

  十四、《推背圖》悄然問世

  在貞觀末期,一本神祕的預言書被祕密提交給唐太宗,它對唐朝以後直到宋元明清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一)文獻記載

1、唐太宗時期。

  (1)《舊唐書》卷八十三的李淳風傳:

  初,太宗之世有「祕記」雲:「唐三世之後,則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嘗密召淳風以訪其事,……

  (2)《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九的李淳風傳:

  太宗得祕讖,言「唐中弱,有女武代王。」以問淳風。……

  (3)唐朝張鷟的《朝野僉載》:

  唐太宗之代有「祕記」雲:「唐三代之後,即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密召李淳風以詢其事。……

2、唐高宗時期。

  (4)《舊唐書》卷八十八郝處俊傳:

  (上元)三年,高宗以風疹欲遜位,令天后攝知國事,與宰相議之。處俊對曰:「嘗聞禮經雲:『天子理陽道,後理陰德。』則帝之與後,猶日之與月,陽之與陰,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違反此道,臣恐上則謫見於天,下則取怪於人。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後尚不許皇后臨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傳位於天后?況天下者,高祖、太宗二聖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謹守宗廟,傳之子孫,誠不可持國與人,有私於後族。伏乞特垂詳納。」中書侍郎李義琰進曰:「處俊所引經旨,足可依憑,惟聖慮無疑,則蒼生幸甚。」帝曰:「是。」遂止。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二則將此事放在前一年的上元二年(675乙亥年)「三月,丁巳」。這段記載,在《舊唐書》卷五 本紀第五 高宗下、卷八十五李義琰傳,以及《新唐書》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四十郝處俊傳、列傳第三十李義琰傳,均有提及。

  唐高宗這個舉動,違反了中華傳統,在整個封建社會是絕無僅有的。他之所以想將皇位遜位於皇后武則天,而不是依正統傳位於太子,就是受到唐太宗「祕記」的影響,他認為「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就是應驗在武則天身上。只是由於中書侍郎同三品郝處俊、中書侍郎李義琰反對,纔不得不放棄。

3、武則天時期。

  (5)《大雲經疏》:

  現藏於大英倫敦博物館編號為斯2658、斯6502兩種《大雲經疏》殘卷,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

  此前,兩唐書、《資治通鑒》均以為薛懷義等僧人偽撰的是《大雲經》,如《舊唐書》卷六 本紀第六 則天皇后中記載:載初元年(690)秋七月,「有沙門十人偽撰《大雲經》,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制頒於天下,令諸州各置大雲寺,總度僧千人。」薛懷義傳:「懷義與法明等造《大雲經》,陳符命,言則天是彌勒下生,作閻浮提主,唐氏合微。故則天革命稱周,懷義與法明等九人並封縣公,賜物有差,皆賜紫袈娑、銀龜袋。其偽《大雲經》頒於天下寺,各藏一本,令升高座講說。」直到敦煌本《大雲經疏》殘卷被發現,學者們才意識到古代史學家記載薛懷義等人偽撰的《大雲經》,實際上是《大雲經疏》之誤。

  武則天授意薛懷義與法明等僧人造《大雲經疏》,敷陳符命,為自己當皇帝製造輿論,《大雲經疏》廣引當時許多的讖記、歌謠,來證明武則天將代唐而王,為天下女主。其中就引用了《推背圖》,也就是唐太宗「祕記」。(關於「祕記」就是《推背圖》的論述,詳見筆者的《<推背圖>疑案之一:唐太宗之「祕記」》一文zhuanlan.zhihu.com/p/40

  《大雲經疏》引用《推背圖》的內容如下:

  按:《推背圖》曰:「大蓄八月,聖明運翔。止戈昌,女主立正起唐唐。佞人去朝龍來防,化清四海,整齊八方。」「大蓄八月」者,言神皇臨朝是酉年,故云「大蓄八月,聖明運翔」也。止戈者,武也。昌者,昌盛也。言寶祚昌盛之應也。「女主立正起唐唐」,唐者,國號。此顯神皇立正,重起皇家聖業也。「佞人去朝龍來防」者,此明神皇屏棄讒佞,夔龍在位,亦是神龍防衛聖躬之應也。「化清四海,整齊八方」者,此明當今 聖化廣被寰宇,廓清八表,黎元莫不齊整者也。

  又讖雲:「今歲會癸酉,強賊悉皆休,天下得安寧,萬人不懷愁,觸地生五榖,不煩牛與耬。」謹按:來年正月一日癸酉朔,即是今歲會癸酉也。自裴兼、李敞等謀反,擬取西京,今並自相相告言,皆伏其罪,中外寧謐,故曰強賊悉皆休。今茲五榖豐稔,特異常年,自古禾菽豐盈,例多偏並,或東飢西熟,或北少南豐,未有如今年率土餘糧,普天皆熟,豈不以明年是癸酉之年,正與讖文符會。姦邪屏跡,故曰天下得安寧,刑獄永清,萬人更無愁懼,觸地生五榖,不須牛與耬,即知明年不煩人牛之力,五榖自生,遍於原野。故曰熟榖也。

  從「來年正月一日癸酉朔」這句話,可以推測《大雲經疏》作於天授元年(690),因為「來年」的天授二年(辛卯年)的正月一日(公元691年2月4日),正是癸酉日。

4、唐玄宗時期。

  (6)唐玄宗的《以桓彥範等配享中宗廟庭詔》:

  皇輿肇建,必有輔佐之臣,天步多艱,爰仗經綸之業。故侍中譙國公桓彥範、侍中平陽郡公敬暉、中書令兼吏部尚書漢陽郡公張柬之、特進博陵郡公崔元暐、中書令南陽郡公袁恕己等,並德惟神降,材與運生,道協臺嶽,名書讖緯。寅亮帝載,勤勞王家。參復禹之元謀,奉昇唐之景命。雖殂謝既久,而勛烈益彰。撫彝鼎以念功,想旂常而增感。緬遵故實,用表徽懿,俾列在清廟,登於明堂,克申從祀之儀,式茂疇庸之典。並可配享中宗孝和皇帝廟庭。

  這份唐玄宗親自發布的詔書,明確提及在神龍元年(705)發動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讓唐中宗李顯複位稱帝的桓彥範、敬暉、張柬之、崔元暐、袁恕己等「五王」,是「名書讖緯」。也就是說,他們五人被事先書寫在了一本預言書裏,是上天派來拯救唐朝社稷的(「奉昇唐之景命」)。因此唐玄宗將他們作為功臣,配享於唐中宗廟裡。

  將以上六種信息聯繫起來,可以發現「祕記」從唐太宗開始,一直連續不斷地流傳到了唐玄宗手中。《朝野僉載》、《舊唐書》、《資治通鑒》中的「祕記」,《新唐書》中的「祕讖」,《大雲經疏》中的《推背圖》,《以桓彥範等配享中宗廟庭詔》中的「讖緯」,都指向同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一本名為《推背圖》的讖書。

  (二)《推背圖》作者的三種說法

  是誰創作了《推背圖》?這個問題,在唐朝是沒有疑問的。《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四:天授元年(690)「冬,十月,……壬申,敕兩京諸州各置大雲寺一區,藏《大雲經》,使僧升高座講解,其撰疏僧雲宣等九人皆賜爵縣公,仍賜紫袈裟、銀龜袋。」當這些撰疏僧在升高座公開講解《大雲經疏》時,他們必然會向大眾說明《推背圖》是什麼書,它的作者是誰。

  因此,當時親身見證了武則天廢唐立周全過程的張鷟,在寫《朝野僉載》時,他對誰創作了《推背圖》是非常清楚的。可惜的是,張鷟在《朝野僉載》中,並沒有提及「祕記」的作者,以至於從宋朝開始,對誰創作了《推背圖》一直有爭論。

  按照是獨創還是合著來劃分,可分為三個觀點:

1、作者是李淳風。

  南宋岳珂是宋朝抗金名將嶽飛之孫、嶽霖之子,著有《桯史》一書,在「藝祖禁讖書」中指出:「唐李淳風作《推背圖》。」

2、作者是袁天綱(亦稱袁天罡)。

  元人趙道一著《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五十三的林靈素傳記載:

  「臣今擬暫別龍顏,無復再瞻天表。切忌丙午、丁未甲兵長驅,血腥萬裏,天眷兩宮不能保守。陛下豈不見袁天綱《推背圖》詩云:『兩朝天子笑欣欣,引領羣臣渡孟津。拱手自然難進退。欲去不去愁殺人。』臣靈素疾苦在身,乞骸骨歸鄉。」又降詔不允。

  林靈素傳後面有落款:「前尚書左僕射趙鼎謹記。」趙鼎曾任南宋宰相,與嶽飛是同時代人。

3、李淳風與袁天綱合作著述。

  乾隆年間,翟灝著《通俗編》,卷三十七「李淳風祕讖」:

  《唐書 方技傳》:「淳風於占候吉凶,若節契然,當世術家,意有鬼神相之,非學習可致。太宗嘗得祕讖,言唐中弱,有女武代王,以問淳風。對曰:其兆既成,已在宮中,又四十年而王,王而夷唐子孫且盡。」〔按〕後世妄人,託言李淳風與袁天綱互述祕讖,有雲《推背圖》者。因於此,元至元八年,禁斷《推背圖》。見元典章。

  《通俗編》之序,落款為「乾隆十有六年歲在辛未仲秋西隒弟周天度」,可見,在乾隆十六年之前,李、袁兩人合作著述的說法就已經出現。現存的《推背圖》古籍中,有多種版本持這種觀點,而且有的版本還煞有介事地附有李、袁兩人寫的《進推背圖表》,如2012年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李淳風集》就收錄了「心吉廬藏本貞觀祕書?推背圖」的《進推背圖表》:

  大唐朝請郎守司天監供應制詔賜金紫臣李淳風、臣袁天綱:

  伏蒙皇帝陛下命臣職守司天,謹修推背圖一帙,繕寫裝潢成本進呈。臣淳風等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上言:……謹舉表隨進以聞。貞觀七年五月十九日大唐朝請郎臣李淳風、袁天綱上。

  以上三種說法,只有一種是正確的。因此,必須用排除法進行分析,因為雖然是三種說法,卻只提到兩個人,如果能夠排除其中一人參與創作的可能性,就只剩下另外一人,這個人就是作者。

  (三)袁天綱不可能參與創作《推背圖》

  首先看看袁天綱在時間上有沒有創作《推背圖》的可能。

  唐太宗「祕記」出現的時間,唐宋文獻未見記載。筆者找到的最早記載,是元朝僧人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十一:

  丁未(貞觀二十一年,647),作翠微宮於終南山。

  是歲帝得祕讖雲:「唐三世而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遂密召太史令李淳風訪其事,對曰:……

  《舊唐書》袁天綱傳:「申國公高士廉嘗謂曰:『君更作何官?』天綱曰:『自知相命,今年四月盡矣。』果至是月而卒。」高士廉在貞觀五年就離開益州,回京城長安任吏部尚書,後來任尚書右僕射,期間直到貞觀十八年一直在京城,因此他和袁天綱這次談話時,袁天綱還在京城。古人追求葉落歸根,據此推測袁天綱是在正月與高士廉會面,然後馬上趕回家鄉益州交代後事,他先於高士廉去世。

  高士廉死於貞觀二十一年,《資治通鑒》:「春,正月,開府儀同三司申文獻公高士廉疾篤;辛卯,上幸其第,流涕與訣;壬辰,薨。」高士廉在貞觀二十年就已經病重(《舊唐書》;「二十年,遇疾,太宗幸其第問之」),他不可能是在貞觀二十一年與袁天綱見面。

  再往前一年推,貞觀二十年正月,唐太宗在幷州,高士廉正在隨行,不在京城,不可能與袁見面。

  再往前一年推,貞觀十九年正月,唐太宗因為伐高麗,在洛陽(《資治通鑒》:貞觀十八年十月「甲寅,車駕行幸洛陽,以房玄齡留守京師。」「十一月,壬申,至洛陽」)。高士廉被唐太宗安排輔佐皇太子監國於定州,應該隨行,不在京城,不可能與袁見面。

  也就是說,袁天綱起碼在貞觀十八年以前,就已經去世了。如果他是《推背圖》的作者,應該在他去世之前提交給唐太宗,唐太宗應該在貞觀十八年看到祕讖,而不是在三年後的貞觀二十一年。

  當然,有讀者可能說,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的所說的時間未必正確,不能排除唐太宗在貞觀十八年就已經看到了祕讖的可能。假設此說成立,就會帶來一個問題:如果唐太宗在貞觀十八年就已經知道「唐三世而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他不會等到四年後的貞觀二十二年,纔去誅殺「五娘」李君羨,他會馬上動手剷除這個「女主」,這樣一來,侍中劉洎、刑部尚書張亮反而有可能會逃過一劫,最起碼他們不會先於李君羨而死。

  李淳風與袁天綱曾經有過合作,《新唐書》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太白會運逆兆通代記圖》一卷 淳風與袁天綱集。」他們合著《太白會運逆兆通代記圖》時,應該是在京城長安。

  筆者推測,袁天綱於貞觀八年被唐太宗「敕追詣九成宮」,目的是為祕書丞蘇亶長女、即唐太宗未來的兒媳婦看相,並選擇成婚的佳期。《冊府元龜》卷二百五十八:「唐太子承乾,太宗長子,少敏惠,太宗甚愛之。貞觀八年九月,太子來朝。」因此,袁天綱是在貞觀八年九月,為從京城專程趕來九成宮的李承乾和蘇亶長女看相,並定下兩人的婚期在來年正月。唐太宗為了感謝袁天綱,邀請他參與婚禮,這樣袁天綱可以有三四個月在京城逗留。當時李淳風已於貞觀七年造成混天儀,袁天綱慕名前往觀看,與李淳風相見,兩人都是術士高手,一見如故,於是利用這段時間合作著述了《太白會運逆兆通代記圖》。等到「九年正月甲申,皇太子承乾納妃蘇氏」,袁天綱參加完婚禮後,就離開了京城。而且袁天綱很有可能就在貞觀九年四月去世了。

  因此,從時間上看,袁天綱不可能參與創作《推背圖》。

  也就是說,《推背圖》的作者,是太史令李淳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