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手棋力的成長,關鍵在於訓練的質和量,包括死活題訓練(題的量和難度)、對局(對局數量及對手強弱)等

日本古代,圍棋有四大家,但相互之間交流很少,內部也不多。加上當時可用的圍棋資料很少,還只有各門派核心弟子才能接觸,因此,棋手棋力的提高很緩慢:不管是局部計算力,還是全局構思力大局觀,都需要三四十歲後才能到達一定水平。

到了近代,隨著方圓社、四象會等新式圍棋組織的出現,以及新聞機構的介入(報道棋賽、刊登棋譜、付對局費),棋手之間的交流比之前變得頻繁。

但是,一方面此時段差較大(如七段對初段讓三子),低段棋手難有與高手對局機會,即使對局也不是平等對局;另一方面新聞棋戰還都是臨時性的,因此,棋手仍然要到中年才能達到棋力巔峰。

隨著新聞棋戰的增加,開始湧現了「怪童丸木谷實」、「天才宇太郎」這樣低段就擁有很高棋力的年輕棋手。

二十年代後期,段差減小為九段對初段讓三子,也開始有了固定的大手合比賽。到三十年代末期,出現了真正現代意義的新聞棋戰「本因坊戰」,棋手之間不論段位一律分先。可惜本因坊戰只限高段棋手參加,而且日本捲入戰爭越來越深,棋手棋力巔峰進一步年輕化被阻斷了。

五十年代中期起,一批現代意義的新聞棋戰設立,如最高位、日本選手權戰、首相杯等。但由於戰爭帶給棋手的空白段,這批棋戰的意義只表現出了讓坂田、秀行、朋齋、高川等人加快走向成熟。而讓低段棋手更快成長要到十年後大竹英雄及林海峰登上舞台才表現出來。

六十年代後期,面對23歲的名人戰挑戰者林海峰,在位名人坂田說「不會有二十幾歲的名人」,這並不是狂妄之語,而是基於既有經驗的描述。儘管林海峰23歲成為名人有戰爭帶來的棋手段空白的原因(若無戰爭,更可能的是另外某位三十多歲的超一流棋手挑戰成功),但不可否認棋手進入棋界中心的年齡的年輕化有了飛躍。

大竹和林之後,加藤、石田、武宮、小林、趙也先後走到棋界中心,模式基本相同:20多歲具備很強衝擊力,三十幾歲到四十歲為穩定的巔峰。

這種情況直到八十年代末都沒有什麼改變,改變只是由於競爭越來越充分,以及圍棋本身的積累,頂尖棋手的絕對棋力非常緩慢地增強(參見ELO等級分)。

韓國的圍棋道場帶來了改變。那些道場採用了現在看來更科學的訓練(高強度的解題和對局),世界大賽上韓國低段新秀爆冷的情況頻頻出現。其中劃時代的天才李昌鎬更以16歲成為世界冠軍徹底改變了人們的認知。

在追趕韓國中,中國也成立了國少隊,訓練加強。世紀末開始的圍甲聯賽更讓十幾歲的棋手就有了頂尖棋手比賽的機會,棋手成長的速度大大加快,古力二十歲就等級分第一,之後幾年一統國內棋壇。

之後,圍棋職業化引起了職業化的圍棋道場大範圍出現,圍棋道場里的魔鬼訓練,加上網路普及帶來的海量網路對局,讓棋手們在十幾歲時的對局量就遠超之前棋手一輩子的對局量。於是,楊鼎新13歲成理光杯冠軍,謝爾豪13歲打入世界大賽四強。如果13歲的他們讓同年齡的」史上三大早慧天才「小川道的、吳清源、趙治勳二子,將毫無懸念取勝。

在中國古代,沒有職業棋手體系,棋手們卻可能有遠比日本同時代棋手多的對局量。於是,既有黃龍士范西屏這樣十幾歲成國手的情況,也有更多徐星友這樣中年才步入國手行列的情況。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