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一個下雨天,媽媽抱著2歲2個月的悠悠從二樓下樓梯到一樓去,樓梯上有雨水留下,悠悠吵著要自己下樓梯,因樓梯上有雨水,媽媽怕悠悠摔跤,一直到樓梯剩下5個階梯的時候,才把悠悠放下去,悠悠不幹了,一定要回到二樓去,在悠悠看來,5個階梯不是下樓梯,當媽媽又將悠悠抱回二樓後,悠悠的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她高高興興地從二樓一個階梯一個階梯地下樓梯……

故事二

2歲半的明明去早教中心上課遲到了,他為什麼遲到呢?原來,他早上起晚了,媽媽給明明穿好衣服,就讓明明喝牛奶、吃早點。吃完早餐,媽媽拿起明明的小書包,牽起明明的小手,就要出門。一向最喜歡去早教中心上課的明明發脾氣了,他大聲嚷嚷:「我還沒有刷牙呢!」明明掙脫媽媽的手,跑到盥洗間去刷牙……明明刷完牙出來,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和刷牙前的明明簡直判若兩人……

親愛的家長,孩子「金不換」的秩序感的敏感期到來了!悠悠和明明在建構自己內在秩序的同時,對外在的「順序」有了秩序感成長期的要求,因此,便出現了以上表現。對敏感期的認識,有助於我們了解孩子亂髮脾氣、任性……一旦發現了原因,我們將愈容易了解兒童,也愈能與兒童「和平共處」。

兒童的敏感期是指兒童對某一項技能技巧和認知能力的掌握有一個發展最迅速、最容易受到影響的時期,這個時期給孩子適時適地的教育,提供有利於孩子某一項技能和能力發展的環境和條件,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處于敏感期的孩子內心洋溢著喜悅,對這項他熱愛的技能技巧和認知能力充滿了好奇和探究精神,他愛戀著對方,在自身的活動中反覆積累經驗,直到獲得這項能力。為人父母需耐心期待孩子的敏感期

出現,因為當孩子洋溢著學習的喜樂時,他們才會完成精神上和能力上的成長!被敏感期所催促,而和環境產生互動的兒童,將有著燦爛的喜樂,其精神的成長更令人不可預料!

了解孩子的敏感期,了解孩子成長的需要,給孩子每個發展階段最恰當的人生呼應,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協助好孩子成長,是為人之父母的必修之課。正如著名的世界早教之母蒙特梭利說過的:「生命之援助,這就是教育。」 父母若能了解孩子各種敏感期的特徵,即可減少互動中的衝突,並分享孩子成長的喜悅!

出生到4歲是寶寶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也是影響一個人終生的一種習慣和品質。良好的秩序感在孩子4歲以前養成後,便會體現在孩子上小學、中學、大學的階段,在求學階段,孩子的書包和學慣用品會收拾得整齊,孩子不會找不到東西或漏掉老師布置的作業,在學習中很自然的有條理地安排和使用時間。直到參加了工作,他們會知道工作中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比較重要的,哪些是次重要的,他們會抓住學習和工作的重點,這種能力成為終身的品質。

蒙特梭利在《幼兒之秘》(The Secret of Childhood)一書中談到:敏感期與精神現象有密切的關係。精神現象是一種洞察力和行動,它們為意識立下基礎;同時也是形成精神成長的基礎。因此,當孩子處於0到4歲的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時,外在環境中的人、事、物的秩序是幫助其混沌內在發展清明有序的媒介,如果這些秩序被破壞時,則孩子的精神會因此不安和亂髮脾氣。如果這樣的情形持續著,兒童本身不僅會出現疾病的癥狀,還會抗拒任何一種試圖治療他們的行為。換句話說,當兒童正經歷秩序感的敏感期時,看到的都是無秩序的東西,則此種無秩序性不僅會成為兒童發展的障礙,也會成為其人格異常的原因。

一、 處于敏感期孩子的種種表現

處于敏感期的孩子在建構內在秩序的同時,對外在的秩序會有以下要求:場所、順序、所有物、約定、習慣。讓我們看看處于敏感期的孩子們的種種表現吧!

當「場所」的改變,處于敏感期的孩子會出現內心的不安。例:小丫1歲8個月了,媽媽自從懷孕後到小丫出生到現在,一直與大學同學失去了聯繫,一個月前,大學裡住在一個城市的所有做媽媽的同學聚會,一定要帶上自己的寶寶。小丫的媽媽為參加同學的聚會準備了大半個月,每天將大學同學合影的照片給小丫看,反覆介紹大學同學給小丫。到了聚會那天,媽媽將小丫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帶著小丫來到了聚會的地方。一路上,小丫和媽媽有說有笑的很開心,到了聚會的地方,小丫站在門口,往裡一看,屋裡好多人呀!小丫怎麼也不願進門了……例:在早教中心,我們會經常看見第一次到早教中心的孩子會有種種的表現:有的會躲在家長的身後;有的興奮,到處遊走;有的寶寶還會哭……

建議:面對寶寶在場所改變後的種種表現,家長要極具耐心地幫助孩子適應新的環境,用愉悅的聲音與環境中的人說話;把新環境中好玩的玩具給孩子,並吸引孩子去玩;介紹新的同齡的夥伴給孩子做朋友等等,幫助孩子很快地適應和認識新的環境,形成對新的環境的認同,同時建立新的秩序——在新環境中學習、玩耍。

處於秩序感敏感期的孩子對外在的「順序」會有要求。例:2歲半的輪子在早教中心上半日制,教室里有一個海洋球池,海洋球池是皮球、海洋球的「家」,孩子在課間休息的時候會將海洋球池中的球拿出來玩,孩子們在上課前會將大大小小的球都送回家。有一天,中心來了一個實習老師,實習老師要給寶寶們上課,從海洋球池中拿出紅色、黃色、藍色的3個海洋球,把它們放在筐里。上課的時間到了,班上的孩子都坐到了黃線旁的小腳丫上,只有輪子站在那個拿了海洋球的實習老師的旁邊,用一雙大大的眼睛看著那幾個放在筐子中的海洋球,「輪子,上課了!快坐到小腳丫上!」主班老師喊了兩次,輪子都不予理會,眼睛仍然看著實習老師筐中的3個海洋球,我站在旁邊看見了,問輪子:「你是要把這3個海洋球送回家嗎?」輪子點點頭,我讓實習老師將3個海洋球交給輪子,輪子把它們一個一個的送回到海洋球池裡,當他將3個海洋球都送回家後,我看見他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很滿足的表情回到了小腳丫上……本文前面說到的悠悠認為下樓梯應該是從二樓為起點,到一樓為終點。小明在要遲到的情況下,儘管媽媽省略了刷牙的環節,可在小明看來還有一件事情沒有做是不可以出門的。這都是「順序」在「作怪」。

建議:更多的了解孩子的行為背後的原因,順應孩子秩序感發展的需要,滿足孩子內心的需求,不要武斷地為孩子的行為下定義,當我們了解了孩子在這一特定的時期的種種表現,我們便會理解孩子的「不聽指揮」的行為,用更加貼近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並友好地和他們相處。

處於秩序感敏感期的孩子對外在的「所有物」會有要求。例:一個春天的周末到了,佳佳的媽媽和爸爸帶佳佳去海邊,太陽照得海邊的沙變得溫熱了,大家感到熱了,媽媽、爸爸和佳佳都脫下了外套,過了一陣,天又涼了,佳佳的爸爸這兩天有些感冒,覺得涼了,就隨手將媽媽的外套披在肩上,正在用沙堆城堡的2歲半的佳佳看見了,停下手裡的「工作」,去找爸爸,佳佳拉拉披在爸爸身上的媽媽的衣服,口裡命令著:「爸爸,脫下來!脫下來!」爸爸不明白佳佳的突如其來的表現,不肯脫下媽媽的外套,佳佳急得哭了。直到爸爸脫下媽媽的外套,穿上自己的外套,並把媽媽的外套還給媽媽手中,佳佳才停止哭聲。帶著滿意的笑容又去建構沙的王國了……

建議:佳佳認為媽媽的外套不應該出現在爸爸的身上,媽媽的外套不屬於爸爸,媽媽的外套屬於媽媽,它穿錯了地方,所以要從爸爸的身上脫下來。這個例子讓我們發現,孩子對物的擁有者的秩序感,是如此的敏感執著。孩子在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尤其是3歲以內的孩子,開始區別家庭生活中的用品的歸屬,外在秩序的養成,也是孩子發自內心會自我要求及要求別人去實踐的。最好的方法是:順應孩子的需要。

處於秩序感敏感期的孩子會認為與成年人之間有一種「約定」的關係,成年人答應孩子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要實現的,這件答應要做的事情決不是隨隨便便的一句話,它是成年人和孩子之間的一種「約定」。例:有一次,有一位老師給2歲半—3歲的孩子上親子課時,孩子們很配合老師,表現得非常好,下課的時候,老師對孩子們說:「老師下節課給你們帶糖果吃!」到了下次上課的時候,老師給忘記了,小雅找老師要糖果吃,老師很捂住張開的大嘴巴,不好意思地對小雅說:「謝謝你的提醒,下一堂課我一定記得。」

建議:3歲前父母最重要的事情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安全感的建立將以孩子對父母的信任為前提。在與3歲以前孩子在一起的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在寶寶為某件事不高興時,或在爸爸媽媽心情很好的情況下,大人會為了哄孩子隨口說:「媽媽明天給你買小汽車。」之類的話,但並不打算去給孩子買小汽車。這個時期的孩子,在建構精神的內在秩序的同時,對周圍環境中的人會有「約定」的要求,一但「約定」沒有實現,如多次發生類似的事件,會使孩子與父母之間產生不信任感。這個經驗告訴我們不可輕易、草率地和孩子約定事情。正確的做法是:不要輕易給寶寶承若,承若的事情就一定要實現。每天早上,3歲半的洋洋總是由奶奶陪著到早教中心來上課。有一天,在教室的門口,我看見洋洋和他的爺爺大眼瞪小眼,爺爺看到我,委屈地說:「這個小沒有良心的,今天他的奶奶生病了起不來,我好意送洋洋來上課,他對我說:『爺爺,我不喜歡你送我上學。』」聽了洋洋爺爺的話,我知道又是秩序感在「作怪」,趕緊安慰爺爺,並在爺爺面前問洋洋:「平常都是誰送洋洋上學呀?」洋洋回答:「是奶奶。」「那今天奶奶呢?」洋洋說:「奶奶躺在床上呀。」「喔,奶奶生病了,今天爺爺送洋洋上學,你覺得和以前不一樣是嗎?」洋洋嘟著嘴點點頭。「那奶奶生病了,你覺得奶奶還適合配你走路來上學嗎?」洋洋搖搖頭。之後,我讓洋洋對爺爺說:「爺爺對不起!……我不是不喜歡您送我上學,是我習慣了奶奶帶我走路來上學。」

建議:當孩子的想法與大人的想法不一致時,我們要「蹬」下來,變成孩子,成為孩子的夥伴,這樣,你才能理解孩子的行為。

二、 如何幫助0——4歲的孩子建立秩序感

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當它獲得滿足時就能產生快樂,因此,在孩子發展秩序的敏感期中,應給予適當的引導與培養……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感的方法有:

1、 讓孩子生活及住在固定的地方,為孩子安排屬於他自己的空間。

孩子的生活用品和玩具都有固定的擺放的地方,除了孩子的寢室、遊戲室外,客廳中也應有屬於他的空間,每一個地方都有柜子放置他的物品,而且是固定的。

2、 不要買過多的玩具給孩子,也不宜將玩具往一個籃子里放。

因為孩子每一次只想玩其中一、二種。若放在籃子里,則孩子需要全部倒出來,才能找到他所需要的。要求孩子收拾所有玩具,孩子不肯是因為他只玩了其中的一項。

3、 堅持一次讓孩子玩一種玩具。

這個時期的孩子很喜歡一次做一件事情,所以很容易引導他將玩具收好,才可以再拿另外一個出來玩。另外,這個時期的孩子是潛意識的吸收心智階段,他們習慣有秩序的外在環境,自然喜歡並養成物歸原處的習慣。

4、 為孩子預留收拾玩具的時間。

不管是在餐前或外出前玩玩具,父母千萬不要為了進行下一個活動,而姑息孩子可以不收拾玩具或草草地幫他收好,這樣是無法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感的,父母應考慮孩子的能力,並給予充分的時間,讓孩子去收拾。

5、 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自己多動手收拾自己的東西,或幫助媽媽收拾東西。

有意識地安排孩子做房間的物品的整理工作,並多給予孩子鼓勵。不要因為怕孩子做不好或時間緊,由父母替代孩子去做孩子自己物品的整理工作。

秩序感是生命的需要,是影響孩子的終身品質,在孩子0—4歲的這一重要的「金不換」的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我們要協助孩子完成他精神上和身體上的成長,為孩子提供有利於他建立良好秩序感的外在環境和條件,真正理解孩子在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的種種表現,才是對生命的最好的尊重和愛護,「金不換」的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孩子在獲得滿足中產生快樂,並健康地完成他的成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