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整整一個月的《中國城市建設史》讀書計劃跟進和兩周的中建史公開課直播講解,相信大家對於中建史應該有了不一般的認識啦。其實歷史性科目,還是相對於來說具有一定趣味性的。以後出去旅遊,看到古今中外的歷史建築和城址,立馬可以掏出中外城建史存儲庫,開啟滔滔不絕的裝13模式,引來路人圍觀hhh。很多時候城市的特點,伴隨著統治者的意圖發生變化。針對歷史科目的複習,大家應該把握時代背景,按照時間流線對進行城市梳理,歸納出城市發展的主要變化特徵。

下面首次放出作者本人在研究生期間,對於中國城市建設史的主要思潮的解讀,僅供讀者參考交流。

中國古代的城市發展主要是以兩種思想為主線進行串聯的。

第一種思想,以周禮考工記為代表和原型進行發散,考工記記述了周代王城建築建設的空間佈局「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開始進入都城建設規劃,其代表著的儒家思想,維護傳統的社會等級和宗教法禮,表現的城市形制中皇權至上的理念。

第二種思想,是以管子的自然觀,自由式發展的城市,管子強調「因天才,就地利,固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的城市建設思想,代表著打破城市單一的周制佈局模式的變革思想,從城市功能出發,理性思維和以自然環境和諧的準則確立起來。

考工記的禮制理念,管子的自然至上。周禮的城市形式正是禮制思想的體現。從曹魏鄴城,唐長安的突破運用,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的出奇制勝,考工記的形式都得到了越來越完整的體現,其城市建設的代表特點為中軸對稱,方正佈局,多套方城,運用功能分區的思想,嚴整的建築羣與自然山水的結合。同時,以管子和老子為代表的自然觀對中國古代城市形式的影響業是長期並存的。許多古代城市格局表現出利用自然而不完全循規蹈矩。例如齊國臨淄城因地制宜,根據自然地形佈局,南北向取直,東西向沿河道蜿蜒曲折,並與防禦功能完美結合。宋代都城汴梁,從民生的角度出發考慮城市功能,突破了以往居住與商業分離的局面,打破了裏坊制,實行街巷制,城市的邊界也進行自由式發展,顛覆了唐代以前的嚴整佈局與中軸對稱。其中也包含天人合一思想的融合,對風水學的運用,八卦,陰陽等觀唸的有機結合。

但是到了後期,也有這兩種思想的有機融合,例如新中國建立前的南京城的建設。有充分的考慮地勢與自然環境的要求,但也沿襲了周禮考工記的兩套城的模式。宮城的佈局採用的中軸對稱,外城比較偏自由式發展,無明顯的城市邊界。正是由於中國古代的文化淵源,學派思潮,生活感悟,地勢特色的綜合影響,造就了古代城市建設的鮮明流派與特點。

與此同時,我們觀內外城市規劃原理讀書羣正在開展《外國城市建設史》的讀書計劃(2019年4月1日-2019年4月30期間),針對於大家在讀書的過程中,有學員不斷諮詢外建史的學習和記憶方法,我們也為大家準備了複習建議,大家趕緊收下吧~

歡迎大家持續加入觀內外城市規劃原理讀書羣,陪大家從3月讀書到12月,持續跟進城市規劃原理學習。

公開課的直播視頻已經全部同步錄製完畢,大家可以直戳公眾號鏈接,按文中要求索要視頻播放密鑰哦~

城市規劃原理公開課第一講I中國城市建設史(上)?

mp.weixin.qq.com
圖標

https://mp.weixin.qq.com/s/nFce-nGNISE9iNFdDESiEQ?

mp.weixin.qq.com

以後會不斷免費放送出城市規劃原理考研複習公開課內容,大家可以持續關注最新動態。

此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