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藝術的辭典有這樣一個字——“裝”。

  我們知道,你希望孩子成爲怎樣的一個人,你要先成爲這樣的人,樹立榜樣。而孩子想成爲怎樣的一個人,父母應該學會尊重,“裝”成孩子一樣,以他的視角觀察世界,以你的經驗提供建議,陪伴成長!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麼就需要家長付出個人的努力,不斷進修自己。”

  爲人父母,要學會的第一課就是“裝”。裝作完美的父母,塑造的孩子才趨向完美。裝作天真的孩童,纔會產生共情,做真正的朋友。“裝”是在塑造美好的成長環境,“裝”更是一種鼓勵和期盼。

  01

  “裝”作完美,趨向完美

  香港文化名人馬家輝先生就談到他的育兒問題。馬先生說在跟其他年輕人交流答疑的時候,他總是能夠耐心傾聽,給出合理的建議。

  但一回到家,狀態放鬆了,說話隨意了,對於女兒的很多幼稚的想法,他都不認可。父女之間就產生了隔閡。

  後來他領悟到了,好的教育,父母都必須要“裝一裝”。這世界上沒有滿分的父母,也沒有滿分的孩子。

  但你裝作完美的父母,塑造的孩子也就趨向於完美了。

  02

  “裝”成孩子,達到共情

  莫言曾說過:“很多農村父母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兒女,因爲在教育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家長的態度決定了下一代的幸福感和價值感,而不是他們的認知水平。”

  很多家長現在都是抱着“跟孩子做朋友”的態度,但仍舊是以成年人的理智思維去跟孩子相處,這樣的結果收效甚微。

  好的教育,父母需要把自己“裝”成個孩子,這樣才能跟子女產生共情。

  父母裝作無知,孩子纔會求知;父母裝作天真,孩子纔會爛漫;父母裝作興趣盎然,孩子纔會保有好奇心。

  03

  好的教育,都有一個會“裝”的父母

  70時代紅透半邊天的香港歌手陳美齡最近又重新回到了大衆的視野。這一次不是因爲她個人的音樂成就,而是因爲她優異的教育成績。

  衆所周知,斯坦福大學是超越了哈佛大學的全美競爭度最高、錄取率最低的大學,而她卻在幾年間,相繼把三個兒子送進了這所名校。

  在陳美齡的教育理念中,“裝”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把自己裝作孩子的同齡人,跟孩子真正地做朋友,一起去發現探索世界的奧祕。所以對於兒子的疑問她總是興致盎然。

  做菜的時候,兒子來問媽媽天爲什麼是藍的,她會立刻把火關掉,跟孩子一起去尋找答案;下雨天,會帶着孩子一起思考爲什麼會下雨;

  大兒子讀高中想去美國留學,選了一所No.7的學校,因爲這所學校給每個學生會養一匹馬,孩子認爲這很有趣。她其實內心更希望孩子去Top 2 的學校,但她裝作認同,讚許兒子的選擇。

  國外曾經流傳着這麼一首《育兒歌》:

  挑剔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苛責;

  敵意中成長的孩子,學會鬥爭;

  譏笑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羞怯;

  羞辱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疚;

  寬容中成長的孩子,學會忍讓;

  鼓勵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信。

  英國作家薩克雷也曾說過:“播種行爲,可以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穫命運。”

  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好的教育,父母要做“僞裝者”,學會睜隻眼閉隻眼。

  睜眼肯定孩子的優點、長處和潛力,閉眼理解孩子的缺點、不足和問題再改造。沒有誰天生就是成功的父母,但成功的父母都擅長學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