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悬之村_webdm-01  

原文网址:影像与幻像

2005年,因祖母去世,一部即可拍相机引发独立记者吴承纮意欲记录故乡三条仑的动机。七年来,离开故乡三十多年的吴承纮,透过文字和影像的探寻与记录,以其分属「在地/异乡」的双重身分,不但将一场已经渐被世人所淡忘的海难始末拼凑成形,也踏入一段前所未有的原乡旅程。他的影像以「天、地、人」三个主题出发,镜头下的三条仑时而耽美,时而孤绝,传达出在地人物与土地和宗教的交融,是台湾农村最真切的风土白描。展览将于12月4日至12月31日假台北Akuma caca人文设计咖啡馆展出,并于12月7日晚间7点举办开幕茶会。

三条仑孤悬云林四湖西部偏乡,大半休耕的农田、东北季风,浓浓的海潮味与成堆在路旁的牡蛎壳,是许多游子日渐斑驳的乡愁。她的故事不仅是一页人向土地挣扎求生的记录,更是台湾农村数十年来「农业培养工业」政策下的写照。

1972年12月12日凌晨,一道从中国北方急遽南下的强烈锋面,沿著台湾海峡吹袭至云林的三条仑外海。原本是个风和日丽,渔获丰收的好日子,倾刻间,狂风巨浪席卷整个海面,渔场顿时成为坟场。45位渔民罹难,这是台湾自1945年以来,伤亡最惨重的渔业海难事件。

《孤悬之村三条仑》以影像探讨台湾农村在内外在因素之下,呈现出的各种面貌。不论是村民信仰中心,同时也是全台首座包公庙的海清宫所呈现的宗教场景、于海上进行牡蛎养殖作业的老渔民,和在夜市当中摆摊的外籍配偶,现今的台湾农村已非印象中,充满绿油油田地与鸡犬相鸣的传统风貌。

而海难四十年之后,不但直接改变许多人的命运,也间接微妙地影响了三条仑的发展。原本是中部最繁盛的三条仑渔港,渔业荣景不再,衰退成仅剩牡蛎养殖舢板停泊的偏远渔港;年轻人不再出海或下田,人口严重外移,农业大军成为远走异乡的基层劳工,胼手胝足地为台湾七○年代以降的经济奇迹,贡献了青春与汗水,留下日渐凋敝的渔村,静静地走向不可确定的未来。

 

展者:吴承纮
生于云林四湖三条仑,原名吴金忠,曾任职业军人、出版社行销人员、主编,电视台行销人员、周刊记者,现为自由撰稿人。著有《我们都相信秘密》乙书,曾担任《七种民宿的旅行》、《散步阮台南》摄影,文字与影像作品散见各媒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