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看看中國人共同經歷過的一次災難。汶川大地震共導致69227人遇難,17923人失蹤。這些人生前各有各的人生,各有各的性格。裡面有黨員也有信教羣眾,有官員也有平民,有富人也有窮人。如果按行業分,可能三百六十行都有。他們之間可能還會有各種矛盾衝突。

但是地震一到,災區所有人都變成了兩種人:逃出來的和沒逃出來的。災難對人類產生的最大影響就在於它把社會格式化。讓人們重新面對大自然的威力,人與人的矛盾瞬間變得渺小甚至可笑。當時,不僅國內空前團結,大家放下平時的爭論,全部關注救災。甚至日本,還有中國臺灣都派來救援力量。

這種格式化效應就是災難片的母題。比如卡梅隆版《泰坦尼克號》,一開始那艘船就是縮微的英國社會,有富人有窮人,男主住底艙,女主住豪華艙,電影反覆對比了同一條船上兩種不同階級的居住條件。但是大難一來,人就只有逃掉的和死掉的兩種,人類最本能的求生需要壓倒了一切。

人們愛看災難片,這個母題是主要因素。災難撕掉人們平時的社會身份,把人還原為大自然面前的螻蟻。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電影裡面災難規模越大,自然力量越大,人越渺小,這種殘酷就越能得到體現。甚至象《2012》、《神祕代碼》這些描寫全球災難的電影都有一定宗教色彩,會讓人意識到人生苦短,生命無常,萬般富貴皆為幻影。這種震憾是其它類型電影不具備的。

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愛看天崩地裂、房倒屋塌、人命被大自然踐踏。災難的殘酷才能讓人變得謙虛,領悟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暫。

順便提一下,中國影視人不僅拍不好科幻片,也拍不好災難片,甚至基本不去碰這個題材。汶川大地震馬上就到十週年,當年如此震憾國民的重大事件,感人事蹟比比皆是,影像素材留下很多,卻沒有出現任何相關題材的災難片。

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災難片的主題是人和自然的衝突,而主流影視人更關注人與人的衝突。當他們想製作影視劇時,第一反應就是把哪些人與人的衝突擺在主線上,把「性格決定命運」當成創作出發點。

然而災難片裡面,人與人的衝突恰恰被壓縮到最小,甚至大部分災難片中,逃生、救險的過程讓人們比平時更團結。人的個性與抗災相比也不會得到突出表現。想想汶川救災的時候,誰會關注埋在廢墟下面的災民平時是什麼性格呢?生死纔是大問題。

大家團結起來與天鬥,而不是互相內鬥,這是災難中的正常現象,但也是傳統影視人最不熟悉的,甚至不寫人與人鬥,他們就沒有創作慾望。十年前馮小剛籌備《唐山大地震》,科幻圈曾經很關注,因為災難片是與科幻片主題最接近的類型片。大家都以為他要表現當年抗震救災的宏大過程,結果地震場面十分鐘就過去了,主線還是人與人的衝突。到了《1942》,馮小剛再次拿起災難題材,人與自然的衝突又被推到背景裡面,重點還是當時各方各派的衝突。

馮小剛願意這麼拍當然是他的自由,但這不是災難片的主題。試想,《唐山大地震》裡面母親重男輕女,《1942》裡面國府腐敗,中日戰爭,這些主題放到別的地方照樣成立,並沒有必要放到災難片中來。這兩部電影都是捨本逐末之作。

除了它們,國內這些年也就是《超強風暴》值得一提。它突出了人與自然的對立,人在自然力量面前很渺小,主觀意志不能解決問題。風暴來之前人與人之間有各種矛盾,來了以後就團結一致應對災難。

這些主題都對,確實是災難片應有的主題。但也許是為了過審的原因,《超強風暴》大大縮小了災難的危害,主要人物都活下來,連寵物都不能死。對比國外那些屍橫遍野的災難片,可以說這麼「仁慈」地進行敘述,並未起到災難片應有的警示作用,甚至因為拍成「抗災神劇」而被吐槽。

拍災難片需要錢,隨著中國電影界逐漸富裕起來,估計會有人對災難片也動了心。這時候他就要注意,什麼纔是災難片應該表現的母題。


一是絕大多數人都有天生的好奇心,對災難的發生及結局有著極強的求知慾望。二是如今人們工作壓為大,災難片能刺激生理及心理,讓日復一日的工作壓力和乏味沉悶的情緒得到釋放及激蕩。三是災難片故事情節比其它片子引人入勝,扣人心絃,觀之過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