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千廝門大橋,對面就是重慶科技館,在重慶生活了一輩子,這些新建築今天還是第一回看見真面目……”今(11)日上午,渝中區兩路口街道7個社區14位平均年齡80歲左右的獨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坐着10輛白色專車,在志願者和醫務人員的陪同下從兩路口急救中心出發,經過李子壩、黃花園大橋、重慶科技館、千廝門大橋、朝天門大橋、南濱路、中山四路等地,真真切切看了重慶變化。雖然是一次家門口的旅行,但對這羣獨居老人和空巢老人來說確是實現了一個心中多年的願望,而且這次旅行還是其中不少老人多年來的第一次出“遠”門。

  留影

  20年前來過洪崖洞 今天第一次上千廝門大橋

  早上9點,10輛白色小車從兩路口急救中心出發。82歲的渝中區鐵路坡社區獨居老人陳和蓉拉着88歲的獨居老人魯振芳的手,坐在專門給他們安排的小車上,看着窗外不斷變幻的人和物,兩位老人很激動,忍不住拉起了家常。“這是李子壩原來的儀表廠,對面靠江邊就是儀表廠宿舍,沒想到今天變化這麼大,輕軌穿樓都成了景點了。”

  陳和蓉是重慶三十中的退休教師,兒子家住南岸,節假日纔會到鐵路坡社區來看看,平時陳和蓉的獨居生活就是買菜做飯和看書。

  “街道和社區太有心了,接到他們的邀請,我立馬就答應了,平時就在方圓幾百米的地方打轉轉,也難得出去看看我們重慶的變化。”陳和蓉說,自己上一次出遠門是清明節和兒子去掃墓,但88歲的魯婆婆已經很久沒出遠門了。

  陳和蓉7點40就到了出發地點,“激動啊,按照路線安排,我今天最想看到洪崖洞,上一次去是在20年前,當時江邊還有很多居民住的吊腳樓,洪崖洞景區正開始建設。”

  車上,社工來小靜一會問問兩位老人有沒有不舒服,一會又給他們介紹眼前的新建築。“這是千廝門嘉陵江大橋,4年前才通車,橋下是洪崖洞,對面就是大劇院和科技館。”

  聽着介紹,陳和蓉把脖子伸得很長,趕緊拿着手機拍照。陳和蓉說,這是第一次上千廝門大橋,第一次知道我們的科技館在哪兒。

  陳婆婆和魯婆婆興致勃勃坐車遊覽

  陳婆婆不停拍照

  91歲拄柺杖婆婆10年來第一次出“遠”門

  車隊從江北上朝天門大橋,下南濱路,此時整個渝中半島展現在老人們的眼前。彈子石老街、朝天楊帆、長江索道……在每個地標性建築面前,老人們看得都很仔細。

  在南濱路長嘉匯,老人們在志願者的攙扶下下車,來到江邊。看到江對面的朝天門,老人們露出了笑容。

  人羣中餘紹因婆婆拄着柺杖,滿頭銀髮的她今年已經91歲了。餘婆婆此前一直住在兩路口桂花園新村,她說,從2008年患骨質增生以來,已經10年沒出過遠門了。

  “我今天看到什麼都新鮮,要不是路邊的指示牌,我這個老重慶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了。”餘婆婆說,重慶的變化太大了,自己太久沒出門了。

  “重慶城裏面第一座跨江大橋就是嘉陵江大橋,80年代在石板坡長江上有了第一座大橋。”餘紹因婆婆說,以前到南岸彈子石,一般都坐輪渡,坐一次船要在江邊等很久。“沒想到今天,我們一下跨越了黃花園大橋、朝天門大橋、千廝門大橋、石板坡長江大橋。”

  餘婆婆拄着柺杖也來了

  社區志願者給大家講解

  社區負責人變身帶隊的“導遊”

  現場最忙的要數渝中區國際村社區的負責人唐坤蓉了,唐坤蓉拿着擴音器一邊給老人們介紹景點,一邊招呼大家注意安全,就像一個帶隊的“導遊”。

  唐坤蓉告訴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這個活動準備了一個月,是由兩路口街道牽頭,國際村社區整合轄區內的資源,爲獨居老人和空巢老人準備的一次活動。

  “渝中區作爲老城區老年人比較多,比如我們國際村社區60歲以上的老人佔了三分之一。”唐坤蓉說,老年人中,獨居老人、空巢老人更應值得我們關注,他們年歲大了,自己生活,生活中有很多困難。“就像我們14位老人當中,有些老人十來年沒出過遠門,甚至有些老人幾年來,生活範圍就沒有超過社區方圓幾百米的地方。”

  唐坤蓉說,參加此次活動的獨居老人、空巢老人都是70歲以上的老人,平均年齡80歲左右,年齡最大的婆婆已經92歲了。爲了保證這次活動順利進行,每輛車上爲老人配備了一位志願者和一位社工,急救中心還專門派了兩位醫務人員全程陪同。

  雷鋒的士送老人看新景

  重慶晚報·慢新聞爆料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何浩/文 畢克勤/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