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人來說,拒絕是一件難事。

  我們有太多難以拒絕的理由:一起長大的發小,難拒絕;曾經一起打拼的朋友,難拒絕;在酒桌上觥籌之間兄弟相稱的朋友,也是難拒絕。

  那些不敢拒絕的人,常常會用豪爽和講義氣標榜自己,給自己心理安慰。實際上,不敢拒絕,就是一種變相的懦弱。

  有個朋友,生意做得很不錯,在老家算是個知名人物。

  去年年底,聽說他上了失信名單,面臨着破產的危險。

  原來,他經營着一家擔保公司,早些年業績一直很好,最近兩年出現了太多不良債務,已經運轉不下去了。過年跟他見面喫飯時,他搖頭直嘆氣,說,他最大的錯誤,就是對別人太好了,不敢拒絕人。原來,他爲人講究“義氣”,別人和他兄弟相稱,他便馬上飄飄然如墜霧裏:

  沒有抵押的貸款?批!

  上了銀行黑名單的兄弟來貸款?批!

  高中同學資金週轉困難?先借他五十萬再說!——不打借條!

  他總是以爲,朋友的請求,是無法拒絕的,拒絕了朋友,就是斷了一條生路,拒絕多個朋友,那就簡直是自斷生機。當別人有求於己,自己答應別人時的那股豪爽與霸氣,會讓他得到滿足。

  實際上,一味答應、不懂拒絕,並不是什麼強大的表現,而恰恰是愚蠢的表現。

  不會拒絕別人,意味着你將自身的未來完全寄託在他人身上,意味着你生怕得罪別人,哪怕犧牲自己的利益,也要爲別人毫無道理的要求埋單。不是愚蠢和懦弱,還能是什麼?

  很多時候,拒絕他人,也就是拒絕了一份咄咄逼人的誘惑。

  人生誘惑,有大有小。吳孟達年輕時,參演了幾部電影,開始小有名氣,錢到手之後飄飄得意,在朋友的蠱惑之下,沉迷上了賭博,一下子把辛苦賺來的錢輸個精光,欠下了幾十萬的外債,還面臨着無戲可接的境地。

  要不是後來憑着過人的演技和朋友的幫扶重新獲得了關注,恐怕要就此結束自己的演藝生涯了,我們也看不到他的優秀作品了。

  有時候,如果無法拒絕那些形形色色的誘惑,你就可能被拉進深淵。

  當人生中各種紙醉金迷的誘惑出現時,你能夠拒絕,說明你有足夠的定力。

  當年讀大學時,有個同學成績不錯,家境一般,但他虛榮心又極重,不甘心穿着普通,總想打扮得時尚過人,因此手頭總是緊湊。

  有個家境優越的體育生找他代考英語四級,開價很高,他經不住誘惑,儘管內心害怕,但還是答應去代考了。正好趕上考場抽查,一下子被揪出來了,被全校通報批評,他還爲此花了很多力氣,纔沒被取消畢業證。

  無論誘惑大小,那些讓你心動的誘惑,讓你難以拒絕的誘惑,總是在某些方面擊中了你的內心,它們或許有着華麗的外形,或許可以滿足你的某種慾望,讓你猶豫,讓你徘徊。

  在猶豫與掙扎中,認清那些誘惑的本質,果敢地拒絕那些不能沾染的誘惑,纔是內心強大的標誌。

  做人做事,需要敢於拒絕,同時也要把握好拒絕的尺度。

  有個朋友跟我抱怨,她的工位就在領導旁邊,經常被領導佈置一些額外的任務,讓她處理一些瑣碎雜事,時常導致她自己的工作都無法按時完成,而周邊的同事見她好說話,也經常找她幫忙,更是讓她手忙腳亂,只得每天下班回家後加班加點,日子過得苦不堪言。

  即使這樣,上週還是因爲沒有完成好自己的任務,在公司例會上被點名批評了。

  很明顯,朋友接受了職責範圍之外的工作,而這些工作對她的能力起不到任何鍛鍊的作用,反而會因爲事務太多,處理不好本職工作。

  這種情況下,無疑應該果斷與領導協商,坦陳困難,如果因害怕拒絕領導而一味接受,反而會帶來更大的損失。

  什麼時候該拒絕呢?當一件事顯然超出你的能力範圍,或者將對你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困擾時,就是你該拒絕的時候。

  無條件地接受別人的請求,並不能說明自身的強大,很多時候,這隻能表明,我們完全屈服於別人的想法,忽視了自身,也忽視了自身所處的環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