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兒裏的消費升級,中國經濟的高光時刻 社會 第1張

春節長假已過,人們相繼重返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開啟了新一年的征程。不過俗話說得好:“不出十五都是年”。假期雖然結束了,但是年味兒還在延續着。

正所謂“百節年為首”,作為中國人最為重要的節日,經過千百年的代代傳承,春節早已不僅僅是傳統文化的象徵,還承擔着辭舊迎新、緬懷祖先、禮儀往來、享受娛樂等多重社會功能。尤其是在這舉國同慶的時間段裏,各種約定俗成的活動彷彿自然規律一般如期而至,從灑掃除塵到放鞭炮吃年夜飯,從守歲祭祖到拜大年,總有說不完的故事和道不盡的風情,其中飽含着國人對吉祥如意、和諧美滿的渴望與嚮往。久而久之,也便形成了我們所熟悉的年味。

與此同時,春節向來是居民家庭全年消費最旺盛的時段之一。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居民收入的持續提高,國人歡度佳節的方式在保存了大多數傳統風俗的基礎上,還出現了很多新變化,消費升級態勢極為明顯。

1

1951年,居住在距離王府井不遠處的老舍先生完成了一篇著名的散文,名為《北京的春節》。這篇後來入選人教版的語文教材的文字,詳細記載了當年帝都的人們是如何度過春節的:臘八: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臘月初九至臘月二十二:孩童們買雜拌兒、炮竹以及風箏、空竹、口琴等其他玩意兒,大人們預備年貨,並給孩子們趕做新鞋新衣;臘月二十三:吃糖,放鞭炮,祭竈王,過小年;過了二十三:大掃除,預備吃喝;除夕:穿新衣,貼對聯與年畫,放鞭炮,吃團圓飯,祭祖,守歲;正月初一:店鋪關門,男人走親訪友拜年,女人家中招待客人;……

以上描繪的對象雖是老北京,卻也反映出當時全中國老百姓在迎接新春佳節期間共同的模樣,而居民消費的狀況也可從中窺探一斑。

曾幾何時,在物質財富較為匱乏的年代,國人在春節期間的消費大多侷限在穿新衣、用新物、吃大餐等方面,消費理念屬於溫飽型。而今,隨着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消費選擇越來越多樣化,而追求商品的品質也越來越高。

以最典型的的年夜飯為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年夜飯可以說是很多人心中“一年中最好吃的一頓飯”,因為食物比較匱乏,供應有限,為了準備一桌豐盛的年夜飯,家家戶戶都起早貪黑的拿着各種“票”去排隊購買年夜飯所需的食材。這時候的年夜飯上還看不到反季節的蔬菜,能用凍芹菜包頓餃子就不錯了。

到了八九十年代,北方的山珍,南方的海味,反季的綠色蔬菜,也逐步登上尋常人家年夜飯的餐桌。進入新世紀,新鮮蔬菜無論冬夏都能買到,生猛海鮮、南北時鮮應有盡有。大魚大肉等家庭普通菜餚吃膩了,年夜飯則講究吃得健康,蔬菜要吃無污染的,雞鴨要吃散養的,魚蝦要吃活蹦亂跳的,連食用油都要專用非轉基因的。

與此同時,不少飯店推出年夜飯上門服務,老百姓可以在家裡“私人訂制”年夜飯,請酒店大廚做好後送貨上門或者乾脆把大廚請到家裡現做,既方便又享受了與親人安坐家中迎接新年的溫馨氛圍。

此外,過年給家人置辦新衣服、新家電也是不可缺少的,而個性定製化服裝、進口服裝鞋帽等等,正在快速進入普通百姓家庭;同時,像智能電器、數碼產品等相繼湧入千家萬戶。

2

從消費內容來的層面看,如今的春節消費早就告別了單一的方式,而是更顯多樣化。正如老舍先生的文章所描述的,過去春節消費主要集中在商品方面,如置辦年貨、走親戚送禮物,大部分跟吃穿有關。時至今日,服務類的消費比重越來越大,以旅遊、教育、健身、娛樂、文化為代表的消費規模正在逐漸擴張。這也側面反映出,人們的消費已經由物質層面的滿足,上升至精神層面的追求。

最為典型的便是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將回家團聚作為過年的首選,春節期間不少人開始把旅遊出行作為新的選擇。經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綜合測算,2019年春節假期全國旅遊接待總人數4.15億人次,同比增長7.6%;實現旅遊收入5139億元,同比增長8.2%。

此外,出境遊也備受國人青睞,2018年春節,我國遊客足跡遍佈全球68個國家和地區,家庭遊、定製遊、團隊遊均有增長,而去南極大陸看企鵝、去北極圈看極光的“小眾”路線也是火得可以。

打開微信,哪怕宅在家裡都能領略得到全國乃至全球各地的絢爛風景,比如假期的一見菌就在朋友圈中看到了三亞的碧海藍天,俄羅斯的冰天雪地以及新加坡的艷陽高照。不得不說,如果對於在老家團聚有些許厭倦了,跑到異國他鄉去過個年也未嘗不是一個極佳的選擇。而這些放在幾十年前,恐怕只能是極小的一部分有錢人的專屬體驗。

此外,春節觀影也儼然成為了一種新的年俗。隨着《流浪地球》、《新喜劇之王》、《飛馳人生》、《瘋狂的外星人》等賀歲檔影片的陸續上線,身邊不少親朋好友都會騰出時間來去觀影,在精神上得到滿足的同時,也極大地刺激了電影市場的火爆消費,促成了新年的開門紅。

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2月6日中午12點前,2019年大年初一當日8部賀歲新片合計共創造了14.5億票房,比2018年大年初一的6部新片總票房高出1.8億,刷新了單日最高票房紀錄。這便再次印證了國人的消費升級態勢。

3

有人說,年味正在逐漸變淡。不過在一見菌看來,與其說是年味“變淡”,倒不如說是“變新”來得更為貼切。有人說過,一個民族幾千年守着某一種固定的模式過年,那是落後的表現。隨着時代的演進與變遷,過年的習俗在某種意義上也應當與時俱進,並將其賦予新的內涵。上述種種景象,也不失為未來年俗的主流表現。

而這背後,是“中國經濟奇蹟”的譽滿全球,是人均GDP達到9000美元的高光時刻,是國人恩格爾係數降至30%以下的欣喜,是互聯網日益普及的便利,是一部智能手機足以走遍天下的愜意,更是國家繁榮強大、社會不斷進步的證明。也正因為如此,人們的每一個新年都會過得不同以往。

誠如莫言所說:“現在,如果願意,餃子可以天天吃。”盡管記憶中春節的模樣正在逐漸淡去,但嶄新時代的春節正在被簇擁着撲面而來。當然,不光是春節,只要人們滿懷着一顆真誠而喜悅的心靈,每一天都可以視為過年。而上述的種種春節居民消費新氣象,僅為冰山一角而已。

或許,那些懷念曾經的年味的人們真正懷唸的,並不是那個令人魂牽夢縈的美好節日,而是自己無憂無慮的青春時光,是那些再也回不去的美好從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