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要歸於味精的出現與人們口味的變遷。

魯菜的流行,首先要看山東的天時地利,山東地處黃河下游,氣候溫柔,沃野千里,瀕臨渤海與黃海,可謂物產豐富,海陸兼備,佔盡了地利。

進入春秋時期,齊桓公的寵臣易牙就是中國最有名的廚師,善變五味。而孔子孟子也分別有自己的烹飪看法,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再後來,隨著民族融合,原有的山東菜吸收了其他地區和民族的烹飪與菜品,在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就可以說宣告了山東菜在黃河流域地區的基本成型

明清時期,魯菜北上進入京津地區、西北地區與東北地區,成為最大勢力的北方菜。尤以孔府菜與京城菜最著。

其興盛之原因,自然有著地利與歷史文化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烹飪技法上最為繁複,常用烹飪方法有24種。尤為要人稱道的是,魯菜善於「鮮」,用湯調味,以此味打遍天下,成為有別於酸甜苦辣鹹的第六種味道。湯是鮮味之源,魯菜的清湯與奶湯名聞天下,可以說「湯在山東」,這早在《齊民要術》中就有記載。

為何看起來沒落呢?

首先,鮮味有了更方便的獲取渠道,就是味精。1908年,日本池田菊苗教授從海帶中提取了谷氨酸鈉結晶,稱為「味素」,即我們常見的味精。以前魯菜引以為傲的高湯調鮮,現在有了簡單的方式,加幾粒味精進去,不僅味道如同高湯,而且價格非常之低廉,想想以前高湯需要多少的烹飪食材與時間啊!!!這樣,魯菜最為核心之一的鮮就被打消了。這自然是沉重一擊。

其次,人們開始嗜辣。這是平民主義對原來精英主義的顛覆。辣椒是哥倫布發現的,後來在大明時期傳入中國,自此風靡於民間,尤其為川菜所推崇,是川菜之靈魂。這樣,隨著川菜在民間的流行,辣椒在平民中的廣布,鮮逐漸退位,而辣有成為第一的勢頭,川菜遂取代魯菜,成為現在中國第一大蔡系。

再次,魯菜近些年創新性不足,守舊性有餘,也是魯菜看起來沒落的原因。看起來雖沒落,實際上魯菜還是廣泛存在著,不管是帝都以技法出名的酒店,還是流行的北京烤鴨、黃燜雞米飯,魯菜也有了新的時代。

作者:舒懷


作為一個從事餐飲業,同時又在寫飲食專欄的山東人,特別不認同「魯菜沒落了」這句話。最搞笑的是,這其中有很多山東人也這麼認為。

關於魯菜流行,先簡單從魯菜起源發展大致說一下。最早的魯菜雛形是春秋戰國時期,大約2500年前,山東的儒家學派定義了魯菜「精細」「中和」「健康」的審美觀念。在此基礎上,魯菜蓬勃發展。在中國歷史當中很長一段時間內,山東一直都屬於北方最富庶的地區。名門望族繁多,學者官員眾多。他們對魯菜的推廣宣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加上儒家文化特別看重儀式感和繁文縟節。使得魯菜宴席那套規矩面對官場迎來送往的交際過程中備受歡迎。北宋時期,宮中御膳就一直是魯菜佔主導地位。到了元朝莫不是如此。明清兩朝開始,大量山東廚師進京謀生,甚至混進了宮廷,從而奠定了魯菜為北菜之王的地位,繼而魯菜技法以及宴席文化影響了泛北方地區。如今的河北、河南、山西、東北、天津、北京等地的飲食都深受魯菜影響。 近代川菜也有不少受魯菜影響的成分。

魯菜的主要味型特徵是咸和鮮,過去魯菜師傅的濟南派依靠吊湯為菜肴增鮮。民間流傳甚廣的「唱戲的腔,廚子的湯」這句俗語說的就是魯菜技法。而膠東派的廚師,則依賴海腸粉。 味精的廣泛運用,確實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魯菜的進步。

關於看起來沒落,其實主要原因

1)是現代山東本身的經濟環境不太適合廚師的發展,但梵谷水平的廚師,都在走著前代師傅的老路--進京謀生。他們憑藉著自己的精湛的烹飪技藝在帝都得到更好的發展,也過上了更好的物質生活。 水平略好的廚師,則留在當地國營酒店工作。因為國企的特殊性,他們僅滿足於原有的菜肴能討好領導就足夠,卻沒有應對市場浪潮的能力。在創新方面能力方面,十分薄弱。

2) 曾經的公款高消費刺激高端餐飲市場,許多年輕廚師不願意學習那些費工費力的老菜,餐飲管理者也不願意經營費工費力的同時利潤偏低的老菜,老師傅技藝無法傳承,因此造成了魯菜看起來沒落的現象。比如【油爆雙脆】講究用羊肚仁為主料,雞胗為輔料。六副羊肚的肚仁才能湊齊一盤菜的量。羊肚仁汆水,雞胗過油先後下鍋,同時爆炒出鍋。食材不好找,操作複雜,懂吃的食客少,有錢的不稀罕,就導致了這道菜幾乎消失了的境地。至於蔥燒海參之類的大菜,依然活躍在各地魯菜餐桌上。

補充說明:很多魯菜吹說魯菜技法複雜,普通人吃不起,作為山東人看到這個我都羞愧地感到臉紅。 糖醋鯉魚,鍋塌豆腐,黃燜雞塊,油爆螺片,油燜大蝦都是很好吃又親民的魯菜啊,怎麼就吃不起了?請問你們的家庭條件有多麼困難? 有人說魯菜垃圾,請問你們吃過幾道魯菜? 有人說川菜遍地開花,魯菜幾乎沒人見到。 呵呵呵。一個地方菜肴的行走路線與當地人行走路線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山東人習慣在京城和上海發展,因此京滬就有魯菜。四川人足跡遍布全國,才會有川菜遍布全國。 菜系的存在,首先是滿足自己人的需求,才慢慢轉變為滿足所在地人的需求。 以覆蓋範圍論成敗的,都是無知。


魯菜作為八大菜系之首,歷史悠久!

魯菜是山東的齊魯風味,起源於春秋時期的儒家學派,那個時候只是奠定了一個取向問題,後到北魏時期,有了一些烹調技巧,再到明清時期,有大量的山東廚子進宮,匯聚了大量的魯菜風格特點。也就是在這一時期,魯菜達到了一個高峰時期。因為皇家都在吃魯菜嗎,所以魯菜以雍容華貴,中正大氣被推上了飯桌。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高、大、上」。

山東由於地理位置的優越性,蔬菜種植種類繁多,比如中國的蔬菜之鄉壽光,水果之鄉煙台萊陽,以及沿海地區的海產品也是名列前茅,還有煙台張裕葡萄酒等等的物產資源都為魯菜提供了後備之力。所以魯菜一直作為北方的代表菜系而受到很高的待遇。當然了魯菜也不是徒有虛名。首先是魯菜歷史悠久;其次是原料地道,質地優良;再次是以鹽提鮮,突出本味;再者烹調技法較多,功力較強。

對於魯菜,目前來看,也沒有題主所說的那麼嚴重,還不至於到沒落。因為大家都認為魯菜的普及率極低。在外地很少有魯菜的存在。就我個人認為:

第一、魯菜佔據了大半個北方,而且魯菜風格也步入了普通老百姓之家。已經不足以感到新鮮了。

第二、現如今,大家生活講究健康化,開始推崇清爽口味,而作為魯菜來說相對重口味,有點不再作為首選了。

第三、魯菜在烹調技法上比較繁瑣,花時間,所以很多人都願意選取簡單易取的。

第四、近些年,川菜、粵菜發展速度快,而且推廣廣泛。所以更顯得魯菜沒有了一席之地。

我想,這也是人們的選擇更加的廣泛了,不再只局限於一個菜系,這也是魯菜遇到了更大的挑戰。


世上本來沒有魯菜,山東的廚子多了,也就有了魯菜。以前學廚師都是傳幫帶,現在,學廚師都上新東方了,新東方在安徽,所以魯菜沒落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