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公佈的CPI數據同比上漲2.3%,環比下降0.4%,漲幅比上月擴大0.8個百分點。這應當是一個比較舒適的數據嗎?從世界各國物價控制的歷史看,發達國家的控制目標大致在2%左右,而發展中國家通常要高一些,中國一般是3%。經濟學教科書一般認爲,CPI漲幅3%左右屬於物價基本穩定,而5%左右屬於溫和通脹,1%以下是通縮。所以,中國2.3%的CPI漲幅,應當屬於舒適性區間。

  千萬不要以爲物價越低越好,通縮過程是經濟苦難時期,生產、消費、投資都將處於疲弱狀態。比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的一段時期,中國通縮伴隨着經濟疲軟,工廠開工不足,產成品成本居高不下,下崗人羣比比皆是。那時,中央政府竭力扭轉,但很長時間不得改善,直至中國加入WTO之後。現在也一樣,日本安倍政府上臺之後就試圖扭轉其長期通縮的經濟,但想盡辦法,甚至不惜連續7年大規模QE,結果是成效甚微。

  當然,數據舒適不等於老百姓實際體驗舒適,這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實際上,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價格確實一直在漲,而這最爲直接地影響着老百姓物價體驗,至於汽車、家用電器等耐用消費品價格是否變動?變動多少?老百姓並不敏感。歷史地看,對中國CPI影響最大的往往是食品價格,這跟老百姓喫密切相關,而它也是老百姓最爲關心的物價。

  從3月份的數據看,食品價格上漲4.1%,影響CPI上漲約0.82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上漲1.8%,影響CPI上漲約1.46個百分點。儘管非食品價格好像對CPI影響要大一些,但如果我們知道食品在CPI中只佔3成權重,那我們也該就能明白,實際上食品價格對CPI影響相對更大。

  從進一步的分享數據看,在食品中,蔬菜價格同比上漲16.2%,漲幅很大,但基本屬於季節性因素,因爲春季原本就是蔬菜上市的淡季,加之多地低溫陰雨,導致鮮菜價格上漲較快;其次是豬肉,同比連降25個月之後的首次轉漲,漲幅爲5.1%。這一點不知道和老百姓的感受是否一致?因爲,菜市場裏的豬、牛、羊價格少跌多漲已經很長時間,總體看,肉食價格要比過去貴多了。

  豬肉價格高是非洲豬瘟的原因?疫情過去了嗎?說實話,國家統計局在公佈數據的同時也該給公衆一個交代,這是物價方面穩定預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是小事,物價變動勢必引發市場對利率變動的預期,儘管二者之間的關係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畢竟市場有這樣的認識,所以希望國家統計局也改變一下CPI數據發佈方式,對老百姓關切的物價問題給出“關鍵性解釋”。

  在非食品中,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和娛樂、居住價格分別上漲2.7%、2.4%和2.1%,合計影響CPI上漲約0.94個百分點。這三項價格中,醫療保健和以租金爲基礎的居住價格上漲是可以想見的,尤其是大城市房屋租金,在房地產中介採用金融手段壟斷市場之後,儘管政府部門紛紛出面幹預,但房屋租金價格就一直在漲,只是漲多漲少的問題,穩定性強弱的問題。

  我們多次分析過食品價格上漲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農業生產、倉儲、運輸等一系列成本不斷上漲。過去,農產品價格中土地、人力、水都未被農民計入成本,但現在不行了,土地流轉、進城務工、澆水用電這些成本不斷顯現,而且也呈現不斷漲價趨勢,這當然會導致食品價格不斷上漲。從數據看,過去農村物價上漲水平一般低於城市,但現在城市和農村的物價水平已經大體持平。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城市消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這些年,人們越來越重視身體健康,這不僅會導致醫療健康方面的開支加大,服務價格上漲,同時也會導致食品價格上漲。因爲人們的更希望喫到綠色無公害的食品,味道本真的食品,這實際都是老百姓對食用商品越來越挑剔的表象。比如,我們每天都要食用的大米,現在在超市中,恐怕已經很難再見到每市斤3元以下的陳米了,而人們更喜歡當年的新米,哪怕價格高一點。

  當然還有耐用消費品,產品升級換代必然導致價格有所上漲,問題是,這樣的價格上漲一定會帶來生活品質的提高,這樣的漲價屬於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正是消費升級的時代特徵,它使得我們需要換一個角度去認識物價問題,同樣也應當將這些因素植入貨幣政策的考量範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