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相连的女生节和妇女节,近年来日渐成为一年一度的舆论战场。消费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争执不休。但是绝大多数人都对女生节的历史缺乏基本的了解,只凭网路传言和刻板印象就将其视为与妇女节完全对立的产物。实际上,它们在今天的命运是共通的。

01 起源与再发明

关于女生节的起源,较为通行的说法是始于山东大学。在百度能够检索到的信息中,2008年就有网友称,「女生节最早是山东大学起头」,原因是妇女节「听起来比较老套」,「我们更加理想化,想更青春」。

但是在2013年以前,关于具体发起时间的表述都是「90年代初」。2013年3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校园过起女生节 清华女生被感动得几乎掉眼泪》一文称:

1986年3月7日,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经济学院女生节联欢晚会在山东大学东校区科学会堂举行,此后各大媒体分别就「女生节」这一新生事物做了详尽的跟踪报道,女生节逐渐在象牙塔间蔓延。随著社交网路的发达,各地大学零散的庆祝在虚拟空间遥相呼应,影响溢出校园,最终汇聚成一个青年女子的民间节日。

此后这一说法渐渐成为主流,不过网路上未能找到更多的有效信息,而且据考证,1986年山东大学并没有「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大学官微也对「90年代初」和「1986年」两个起点不加区分,则这一源头是要打上一个问号的,很可能是一种对历史的再发明。

如果把目光放到其他大学的话,会发现90年代初也有几个互相独立的女生节源头。广东工业大学的女生节别树一帜,其日期是在11月的第三周,持续整整一个星期。据称,该校的女生节始于1991年,其目的是「在工科院男多女少的特定环境下,以『关爱女生』的宗旨,通过开展高品位、高格调的人文活动,引导女生关注自身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文化内涵、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提升」。目前网路上能找到的最早的报道是2002年信息时报的一篇报道,文中称「这个由以前广东工学院首创的节日已有12年历史」,结合每年广工大的女生节都会带上相应的届数,因此这一起源时间是更为可信的。

作为国内头号「男子技校」,清华大学的女生节毫无疑问影响了很多学校。知名清华自媒体「小五爷园」的《1993-2018:清华女生节的二十五年》一文考证出清华女生节起源于1993年,并采访了清华首次女生节的组织者之一、时任校学生会副主席的宋蔷。据称他们策划「女生节」时并不知道山东大学曾经举办过类似活动,而之所以定为3月7日,「一是考虑3月8日是妇女节,在妇女节前一天办女生节比较自然,且可以结合学校里庆祝妇女节的相关活动和资源;二是因为三月初刚开学,大家的课业负担相对轻一些。」清华大学现任校长、1991级校友邱勇曾在其毕业20周年纪念会上讲话称:「1991级校友是在校期间非常活跃的一届,创立了延续至今的清华女生节」,也可以作为以上说法的补充。

02 风靡与污名化

对于女生节为何定在妇女节的前一天即3月7日,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内涵段子」:女生和妇女只有一日之差。毫无疑问这是对女性的严重物化和侮辱,但奇怪的是,很多人把它当做反对女生节的一大理由,甚至称「女生节的发明就是基于这种带有性暗示的侮辱」。在我看来,相信这一说法的人,不光没有参与组织大型学生活动的经验,而且还缺乏对网路话语变迁的记忆。

此类观点中, 影响较为广泛的是2014年人民网转载的《「女生节」起源于山东大学 深受各大院校学生亲睐》一文末尾的一段:

据了解,每年的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但高校年轻女孩不愿称自己为妇女,又不想放弃女性的节日特权,根据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女生和妇女只差一日」,大家都把3月7日,也就是3月8日的前一天称为「女生节」。

百度检索发现的此段文字最初面貌(2009年11月)如下:

据说,每年的「三八妇女节」,高校女生不愿称自己为妇女,而她们又不想放弃女性的节日特权,不知何人提议,从此以后就有了女生节。因为三八是妇女节,女生比妇女年轻,所以将女生节定为三月七号。

「年轻」这个理由难道还不够充分吗?而所谓「根据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女生和妇女只差一日』」,最早是在2010年9月的一个网页中窜入上述段落的。

单独来看「只差一日」,则是出现于2009年3月的贴吧。

这个时间,既是女生节借助网路和电商的推波助澜风靡全国各大高校的时间,也是论坛内涵段子文化兴起的时间。与「一日之差」有类似遭遇的,还有「来日方长」,「无孔不入」,以及一大批带「干」字的辞汇。实际上「一日之差」这个表述,是很不符合日常用语习惯的,表示时间大家更喜欢用「一天」,而指代性行为时,有的是更粗俗的字眼。

可以说,这一说法之所以风行至今,恰恰是因为巧合带来的双关,使得它击败了同样低俗的「只差一层膜」等说法。而在女生节出现之前,固然不乏物化女性的猥琐男性,但他们是不可能特意使用「一日之差」这样的表述来预留双关可能性的。再者,如果这句话真的早在30年前就已流行,那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它在近10年才出现在网路上,并且可以作为让人眼前一亮的高能段子——能想像有人拿30年前的笑话在糗百这样的地方赢得无数点击吗?

这种误解,一方面要归功于很多大V对信息来源不加辨识,只采信有利于自身观点的说法,随意带节奏,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女生节的广泛流行实际上是比较晚的事情,2010年以前毕业的很多人是没有经历过校园女生节的,因而对其缺乏直观认知,将对今天电商影响下的「女神节/女王节」的印象直接套到了女生节头上。实际上,反复拿「一日之差」说事,不仅是在为这个十年前的段子续命宣传,更会加强很多年轻女性对「妇女」(而非批评者所希望的「女生节」)一词的反感。

03 侵蚀与新战场

对女生节的误解远不止于此。并不是所有反对者都认同「一日之差起源说」,不过至少会认为女生节所代表的价值观是与妇女节完全对立的。但实际上最初的女生节,完全可以视为当时妇女节的补充。

从前文所引对清华大学宋蔷副教授的采访言论可以看出,女生节是得到了校团委的大力支持,并借用了妇女节的活动资源——据说学校行政女老师会为了保证3月8日的半天假期而将工作提前到3月7日进行;广工大的女生节宗旨也充斥著浓浓的「官味」。考虑90年代的「气候」,学生会想不依靠校方单独举行这样的大型活动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据知友 @延云路 的考证(延云路:「3·7女生节源自山东大学」是如何从百度百科炒作起来的),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甚至就曾在也就是妇女节当天举办「女生节晚会」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前面提到的「山东大学起源说」就更加值得怀疑了。无论如何女生节的诞生,恐怕很难归结为对妇女节的抵制。在清华,最初女生节的活动内容是这样的:

一方面,校学生会会和有关协会合办有关,帮女生们普及知识,开拓视野。「那时候没有网路,女生想要了解外界信息,除了亲身经历,就只能看报纸,对社会了解得很少。」宋蔷举了个例子:「女生想学会怎样系丝巾,只能去图书馆找有没有这类书籍。」 同时,校学生会和校团委还邀请了当时社会上的杰出女性,来学校分享人生经历和社会见闻。 讲座以外,宋蔷还和校学生会的工作人员们在大礼堂办了一场女生节晚会。

必须承认,这些活动很难说有多「女权」,多「解放」,但是这不正是后三十年时代妇女节的缩影吗?福利发放、联谊、慰问演出······此时的妇女节早已不复当初的「进步」而沦为形式了,又怎么能怼它的衍生品「女生节」提出更高的要求呢?

当然,今天的女生节,即便在清华,也与当年有了很大的区别,从「集体的关爱」变成了「男生的宠爱」,从「提升素质」走向了「装扮形象」。但是这种变化并不是孤立的。「大学生价值观受社会拜金主义思潮侵蚀」之类的说法早已屡见不鲜,而商家对节日的利用也远远不只限于女生节,情人节、七夕节、圣诞节等先不提,就连被钦定为代表女性解放的妇女节,同样会伴随著各种各样的打折促销,只不过没有那么声势浩大罢了。

打个比方的话,妇女节就是一个曾经强壮有力、如今徒有其表的中年女性,女生节则是柔弱漂亮的女儿。她固然不是什么独立自强女性的典范,但被消费主义大魔王抓去当工具,难道要怪她自己不检点吗?君不见她的母亲都自身难保,面临被改造为「女神节/女王节」的危机吗?微博上无数人在讨论「女生节取代女王节「,实属滑稽,对电商来说,显然是两者的组合更佳,既能兼顾两大年龄段,还能多搞一天活动,怎么会拿一个取代另一个呢?

一棒子打死「女生节」,非但无益于抵制消费主义,反而是一种退缩:被对方占领就直接放弃,而不去思考阵地是怎么丢的,如何才能夺回。而将妇女节视为阶级身份政治余毒加以排斥,则是没有认识到谁才是最大的敌人:这些年来的中国,「妇女」一词真的还有那么强的政治教化和规训意味吗?

真正的女性解放应该是这样的:对女生说,女生当自强;对妇女说,妇女当自强——从「妇女」中分出「女生」并不一定意味著背叛,正如「国际劳动者节」之外还有「劳动妇女节」一样,完全是可以相辅相成的。事实上,我认为当前「女生节」反而是更容易打开局面的战场。

互联网时代的历史,史料纷繁浩瀚而又鱼龙混杂,必须对看到的信息始终抱以警惕,同时善用搜索功能,才有可能逐渐接近目标。受限于本人平庸的搜索技能和百度日益渣化的功能,以上搜索结果未必十分精确,但反映的整体趋势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希望所有致力于宣扬自身价值观的人,能够对历史保持基本的尊重。

女生节,加油!妇女节,加油!

(希望关心这一话题的读者转发本文,以正本清源,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