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密相連的女生節和婦女節,近年來日漸成為一年一度的輿論戰場。消費主義,女權主義,社會主義,爭執不休。但是絕大多數人都對女生節的歷史缺乏基本的了解,只憑網路傳言和刻板印象就將其視為與婦女節完全對立的產物。實際上,它們在今天的命運是共通的。

01 起源與再發明

關於女生節的起源,較為通行的說法是始於山東大學。在百度能夠檢索到的信息中,2008年就有網友稱,「女生節最早是山東大學起頭」,原因是婦女節「聽起來比較老套」,「我們更加理想化,想更青春」。

但是在2013年以前,關於具體發起時間的表述都是「90年代初」。2013年3月8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校園過起女生節 清華女生被感動得幾乎掉眼淚》一文稱:

1986年3月7日,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經濟學院女生節聯歡晚會在山東大學東校區科學會堂舉行,此後各大媒體分別就「女生節」這一新生事物做了詳盡的跟蹤報道,女生節逐漸在象牙塔間蔓延。隨著社交網路的發達,各地大學零散的慶祝在虛擬空間遙相呼應,影響溢出校園,最終匯聚成一個青年女子的民間節日。

此後這一說法漸漸成為主流,不過網路上未能找到更多的有效信息,而且據考證,1986年山東大學並沒有「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大學官微也對「90年代初」和「1986年」兩個起點不加區分,則這一源頭是要打上一個問號的,很可能是一種對歷史的再發明。

如果把目光放到其他大學的話,會發現90年代初也有幾個互相獨立的女生節源頭。廣東工業大學的女生節別樹一幟,其日期是在11月的第三周,持續整整一個星期。據稱,該校的女生節始於1991年,其目的是「在工科院男多女少的特定環境下,以『關愛女生』的宗旨,通過開展高品位、高格調的人文活動,引導女生關注自身思想素質、道德修養、文化內涵、心理健康等綜合素質提升」。目前網路上能找到的最早的報道是2002年信息時報的一篇報道,文中稱「這個由以前廣東工學院首創的節日已有12年歷史」,結合每年廣工大的女生節都會帶上相應的屆數,因此這一起源時間是更為可信的。

作為國內頭號「男子技校」,清華大學的女生節毫無疑問影響了很多學校。知名清華自媒體「小五爺園」的《1993-2018:清華女生節的二十五年》一文考證出清華女生節起源於1993年,並採訪了清華首次女生節的組織者之一、時任校學生會副主席的宋薔。據稱他們策劃「女生節」時並不知道山東大學曾經舉辦過類似活動,而之所以定為3月7日,「一是考慮3月8日是婦女節,在婦女節前一天辦女生節比較自然,且可以結合學校里慶祝婦女節的相關活動和資源;二是因為三月初剛開學,大家的課業負擔相對輕一些。」清華大學現任校長、1991級校友邱勇曾在其畢業20周年紀念會上講話稱:「1991級校友是在校期間非常活躍的一屆,創立了延續至今的清華女生節」,也可以作為以上說法的補充。

02 風靡與污名化

對於女生節為何定在婦女節的前一天即3月7日,有一個廣為流傳的「內涵段子」:女生和婦女只有一日之差。毫無疑問這是對女性的嚴重物化和侮辱,但奇怪的是,很多人把它當做反對女生節的一大理由,甚至稱「女生節的發明就是基於這種帶有性暗示的侮辱」。在我看來,相信這一說法的人,不光沒有參與組織大型學生活動的經驗,而且還缺乏對網路話語變遷的記憶。

此類觀點中, 影響較為廣泛的是2014年人民網轉載的《「女生節」起源於山東大學 深受各大院校學生親睞》一文末尾的一段:

據了解,每年的3月8日是國際勞動婦女節,但高校年輕女孩不願稱自己為婦女,又不想放棄女性的節日特權,根據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女生和婦女只差一日」,大家都把3月7日,也就是3月8日的前一天稱為「女生節」。

百度檢索發現的此段文字最初面貌(2009年11月)如下:

據說,每年的「三八婦女節」,高校女生不願稱自己為婦女,而她們又不想放棄女性的節日特權,不知何人提議,從此以後就有了女生節。因為三八是婦女節,女生比婦女年輕,所以將女生節定為三月七號。

「年輕」這個理由難道還不夠充分嗎?而所謂「根據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女生和婦女只差一日』」,最早是在2010年9月的一個網頁中竄入上述段落的。

單獨來看「只差一日」,則是出現於2009年3月的貼吧。

這個時間,既是女生節藉助網路和電商的推波助瀾風靡全國各大高校的時間,也是論壇內涵段子文化興起的時間。與「一日之差」有類似遭遇的,還有「來日方長」,「無孔不入」,以及一大批帶「干」字的辭彙。實際上「一日之差」這個表述,是很不符合日常用語習慣的,表示時間大家更喜歡用「一天」,而指代性行為時,有的是更粗俗的字眼。

可以說,這一說法之所以風行至今,恰恰是因為巧合帶來的雙關,使得它擊敗了同樣低俗的「只差一層膜」等說法。而在女生節出現之前,固然不乏物化女性的猥瑣男性,但他們是不可能特意使用「一日之差」這樣的表述來預留雙關可能性的。再者,如果這句話真的早在30年前就已流行,那就無法解釋為什麼它在近10年才出現在網路上,並且可以作為讓人眼前一亮的高能段子——能想像有人拿30年前的笑話在糗百這樣的地方贏得無數點擊嗎?

這種誤解,一方面要歸功於很多大V對信息來源不加辨識,只採信有利於自身觀點的說法,隨意帶節奏,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女生節的廣泛流行實際上是比較晚的事情,2010年以前畢業的很多人是沒有經歷過校園女生節的,因而對其缺乏直觀認知,將對今天電商影響下的「女神節/女王節」的印象直接套到了女生節頭上。實際上,反覆拿「一日之差」說事,不僅是在為這個十年前的段子續命宣傳,更會加強很多年輕女性對「婦女」(而非批評者所希望的「女生節」)一詞的反感。

03 侵蝕與新戰場

對女生節的誤解遠不止於此。並不是所有反對者都認同「一日之差起源說」,不過至少會認為女生節所代表的價值觀是與婦女節完全對立的。但實際上最初的女生節,完全可以視為當時婦女節的補充。

從前文所引對清華大學宋薔副教授的採訪言論可以看出,女生節是得到了校團委的大力支持,並借用了婦女節的活動資源——據說學校行政女老師會為了保證3月8日的半天假期而將工作提前到3月7日進行;廣工大的女生節宗旨也充斥著濃濃的「官味」。考慮90年代的「氣候」,學生會想不依靠校方單獨舉行這樣的大型活動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據知友 @延雲路 的考證(延雲路:「3·7女生節源自山東大學」是如何從百度百科炒作起來的),山東大學經濟學院甚至就曾在也就是婦女節當天舉辦「女生節晚會」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前面提到的「山東大學起源說」就更加值得懷疑了。無論如何女生節的誕生,恐怕很難歸結為對婦女節的抵制。在清華,最初女生節的活動內容是這樣的:

一方面,校學生會會和有關協會合辦有關,幫女生們普及知識,開拓視野。「那時候沒有網路,女生想要了解外界信息,除了親身經歷,就只能看報紙,對社會了解得很少。」宋薔舉了個例子:「女生想學會怎樣系絲巾,只能去圖書館找有沒有這類書籍。」 同時,校學生會和校團委還邀請了當時社會上的傑出女性,來學校分享人生經歷和社會見聞。 講座以外,宋薔還和校學生會的工作人員們在大禮堂辦了一場女生節晚會。

必須承認,這些活動很難說有多「女權」,多「解放」,但是這不正是後三十年時代婦女節的縮影嗎?福利發放、聯誼、慰問演出······此時的婦女節早已不復當初的「進步」而淪為形式了,又怎麼能懟它的衍生品「女生節」提出更高的要求呢?

當然,今天的女生節,即便在清華,也與當年有了很大的區別,從「集體的關愛」變成了「男生的寵愛」,從「提升素質」走向了「裝扮形象」。但是這種變化並不是孤立的。「大學生價值觀受社會拜金主義思潮侵蝕」之類的說法早已屢見不鮮,而商家對節日的利用也遠遠不只限於女生節,情人節、七夕節、聖誕節等先不提,就連被欽定為代表女性解放的婦女節,同樣會伴隨著各種各樣的打折促銷,只不過沒有那麼聲勢浩大罷了。

打個比方的話,婦女節就是一個曾經強壯有力、如今徒有其表的中年女性,女生節則是柔弱漂亮的女兒。她固然不是什麼獨立自強女性的典範,但被消費主義大魔王抓去當工具,難道要怪她自己不檢點嗎?君不見她的母親都自身難保,面臨被改造為「女神節/女王節」的危機嗎?微博上無數人在討論「女生節取代女王節「,實屬滑稽,對電商來說,顯然是兩者的組合更佳,既能兼顧兩大年齡段,還能多搞一天活動,怎麼會拿一個取代另一個呢?

一棒子打死「女生節」,非但無益於抵制消費主義,反而是一種退縮:被對方佔領就直接放棄,而不去思考陣地是怎麼丟的,如何才能奪回。而將婦女節視為階級身份政治餘毒加以排斥,則是沒有認識到誰才是最大的敵人:這些年來的中國,「婦女」一詞真的還有那麼強的政治教化和規訓意味嗎?

真正的女性解放應該是這樣的:對女生說,女生當自強;對婦女說,婦女當自強——從「婦女」中分出「女生」並不一定意味著背叛,正如「國際勞動者節」之外還有「勞動婦女節」一樣,完全是可以相輔相成的。事實上,我認為當前「女生節」反而是更容易打開局面的戰場。

互聯網時代的歷史,史料紛繁浩瀚而又魚龍混雜,必須對看到的信息始終抱以警惕,同時善用搜索功能,才有可能逐漸接近目標。受限於本人平庸的搜索技能和百度日益渣化的功能,以上搜索結果未必十分精確,但反映的整體趨勢已經足以說明問題了。希望所有致力於宣揚自身價值觀的人,能夠對歷史保持基本的尊重。

女生節,加油!婦女節,加油!

(希望關心這一話題的讀者轉發本文,以正本清源,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