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宗門實修法座 - 四共加行】1/3

教授:第十七世大寶法王鄔金欽列多傑
時間:2005年12月30日 ~ 2006年1月3日
地點:印度  瓦拉那西  智慧金剛大學

翻譯:堪布丹傑
整理:釋仁居
校對:堪布丹傑

12/30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大眾向法王頂禮三拜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總持祈請文


首先我向海濤法師、諸位法師、以及諸位居士大德們問候,大家吉祥如意、阿彌陀佛!

這次大家千里迢迢的來到這裡,真是非常殊勝的因緣,我感到非常高興。

今天是「宗門實修法座」的第一天,主要我想先表達一些我的想法,明天再做正行的開示。

在正行的課程中,我有個心願,就是很希望大部分能直接用中文上課。本來應該今天就用中文上課,但是我現在的中文很不好,尤其是在各位華人的面前,如果沒有好好準備的話,我還是會有一點緊張,所以今天還是用藏文來向大家說一些我的想法。

首先,我們今天齊聚在一個非常殊勝的地方,這裡是教主釋迦牟尼佛在人世間,第一次說法的聖地--鹿野苑。

佛陀成道後初轉法輪,當時來聽聞佛法的只有五個人,但是我們今天卻有上百位佛弟子齊聚一堂,可以說,佛陀的大悲加持不僅沒有消失,而且更加興盛與發揚了。

雖然佛陀所開示的法教於兩千五百年前就弘揚於世,但是到了現代,在21世紀當中,佛法更加受到眾人的關注與學習。不僅是已經對佛法有信心的弟子,甚至許多沒有信仰的朋友,也受到佛經中所闡述的不害他的見解與慈悲的行持所吸引,逐漸對佛法升起信心與歡喜。

為什麼會有愈來愈多的人信仰佛法呢?這是因為佛陀所開示的佛法,不只是為了利益他的弟子而已,而是無分別的為了利益無量眾生而做的開示。

在東方,過去具有許多佛教宗派的傳承,至今也都保存完好。特別是印度的大乘佛法,最早傳揚到的地方就是中國,這一段珍貴的歷史是非常殊勝的。

佛教發源在印度,但由於時節的變遷,佛教在印度也消失了。但是佛教的支分,卻在其他地方興盛。尤其在中國,佛法廣大弘揚,已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實為漢地的一顆珍寶。

有一句話這麼說:法愈深,障愈重。意思是佛法愈興盛的地方,魔障也愈多。過去漢地佛法興盛時,也遇到過很多魔障,但是透過漢地歷代祖師大德的大勇、大力,排除萬難,住持正法脈。

我曾經兩次前往漢地,參訪過許多寺院,雖然當時沒有機會在修持、見解方面作深入的交談,但僅僅是巡禮了寺院、身口意的所依(指佛像、經典、佛塔),拜會了僧眾,還是深刻地感受到其傳承的加持力,傳遞到我的心中。我感到很榮幸。

就我個人來講,由於過去生的因緣所致,今生從小就與中國文化有聯繫,能有如此的緣份,是很幸運的一件事。因此,我對於漢傳的佛法與文化,都非常熱愛與尊敬。

總的來說,我們都是佛弟子,也可以說都是法友,在我們成為教主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之後,若是二六時中都能常保自利、利他的動機與行持,一生貫徹到底的話,這是非常好的。我平時也是這麼提醒自己的。

但是,在我們瞭解如何利益自己與利益他人之前,首先應該對於佛陀的見解與行持有一番瞭解與觀察。譬如說,我們在世間上做事,首先要對這項工作有個通盤的認識,同時也要對它有信心;反之,如果對於工作不瞭解又沒有信心的話,就很難成事,也很難專一徹底的把工作做好。同樣,修學佛法也是一樣,若想要得到好的成果,我們就要對佛法是如何真實自利、利他的義理有所瞭解,並且生起信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若要相信佛法是真實的,首先要對說法的人、教主導師有信心。

我們常說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到底佛法僧為什麼堪能成為皈依處呢?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其中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值得我們要皈依的原因,就是佛陀心中所具備的功德。

一談到功德,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功德很多嘛,佛的功德真有什麼不同嗎?或者佛的功德特別珍貴殊勝嗎?是的。佛陀具備了兩項殊勝的功德:智慧與慈悲。

首先要了解智慧的功德。平時我們說大智是指「遍知一切法的智慧」,很多人會覺得很難理解,怎麼可能遍知一切法呢?由於我們慣用凡夫的心來臆測,因此不可能理解。而且,由於我們對於外在的物質、色法都已經習慣,因此以這種慣性的思考,更不可能理解何謂「大智」的。譬如燒開水,只要水溫到達一定的程度就會燒開,但如果超過還繼續燒的話,就會燒乾;對於凡夫來講,由於超過了他的理解程度,因此聽到大智的功德是不容易瞭解的。

過去有許多論師,例如法稱論師、陳那論師等考慮到很多人不瞭解大智的意思,因此解釋道:「遍知」是指「對於想要解脫的弟子,佛陀能夠正確無誤地遍知一切利益他們的方法與他們的需求」。近一步更說明道:如果「遍知的智慧」是指知道身上有多少蟲,世界上有多少生命或者人類的數量的話,事實上,這樣的智慧並不值得我們去皈依。

但這裡我要提醒大家,以上對於大智的解釋,是論師針對不具信仰的人所作的方便開示而已;如果各位將這段解釋理解成:「喔,原來佛陀並不是什麼都知道」的話,那我會很傷心的。

那麼,僅僅具備大智功德,就能讓佛陀堪能成為真實的皈依處嗎?我想舉個例子說明:例如印度有許多藏族學校,現在的學生都對科學有很大的興趣,這些孩子們會認為佛陀就像一個科學家,聰明、有頭腦。

但是,佛陀不僅僅具備大智慧而已,更值得讚嘆的是,佛陀還具備了大悲仁慈之心。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例如一個絕頂聰明的人,如果他不具備利他、助人之心的話,那麼他的聰明才智對別人將沒有任何幫助,他也無法成為別人的救護或依靠。

因此,身為佛弟子的我們要知道,佛陀的功德,不僅只是歷史上或傳記中記載的佛陀的大智慧而已,而是要知道,我們現在修持的法門,都是佛陀為了利益、幫助我們而以大悲心親口宣說的。

佛陀最先發起菩提心,之後無量劫行持菩薩道,最後成就佛道,成佛後,由於最初的菩提大願之力,轉大法輪…;總之,自始至終,佛陀一直保持著利益眾生的大悲心,僅此一心而已。如此思惟過後,我們對於佛陀會有深刻的認識,知道佛陀是一位大慈悲的人,因此,進一步我們就能知道,慈悲長者佛陀所開示的法,就不只是自利,提升智慧的法門而已,更是能夠幫助我們每一個人的方法。由此能知,修持佛法對我們絕對是有幫助的。

現在我們相信佛法是清淨、是正確的了,但是如果我們有一念覺得「佛法的確很好,但是修、不修都沒什麼關係」的話,這是不行的,佛法是一定要去實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在世間總會遇到很多困難,犯很多錯誤,產生非常多的苦。這些苦不僅讓自己難過,也影響到我們的家庭、社會甚至於全世界。因此,為了消除各種問題與痛苦,我們唯有修持佛法。 


各位如果有任何問題,可以在明天的第二座法中提出來。

雖然眾生的感受各有深淺的不同,但是想要得到快樂,遠離痛苦的心卻是一致的。以人來說,會有很強烈想要得到某種快樂,或者想要離開某種痛苦的感受,相比之下,許多昆蟲可能就沒有這麼強烈的感受。但無論如何,眾生都不斷地為了得到快樂而努力,也不斷地在找尋消除痛苦的方法;這都是我們可以親身感受的。

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努力思考各種方法來得到快樂,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能夠得到滿意的快樂。上一代人,沒能得到滿足;現代也沒人能說:「我滿足了,可以了」而得到安住。

尤其我們現在身處的21世紀,不同於以往,這是個變化多端的時代,就像魔鬼一樣,捉摸不定。想想以前,除了一些自然災害之外,人為的苦難相對較少;現在卻是一個至為關鍵的時代,因為人類不斷製造出巨大的痛苦,已經關係到世界的存亡了。這時,我們更應該認真地找尋一個正確、良善的理想與願望。

我們從未得到滿足。從一開始我們就在問:到底有沒有一個好的、正確的方法能夠得到快樂?如此認真的去問、去思惟、去找尋,這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如果我們總是向外去找尋快樂的話,快樂是很難得到的,心也無法得到滿足。為什麼呢?因為所謂的「心滿意足」,不是靠外在的東西來填補的,主要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滿足感。所以我們應該回歸自心,向內找尋,向內觀察。

當我們向內觀的時候,會發現自己有好多的苦,好多的錯誤,和永遠的不滿足…這些問題是從哪裡出生的呢?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起因就是我們的惡心,也就是那一念貪心、瞋心、我慢、忌妒與不滿足的心,而這所有的過失最主要的就是無知與無明。

我們每個人都想得到一個快樂的成果,不想要壞的成果,果上我們是懂得取捨的。但是在因上,我們卻總是自然的行持著不善法,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無知。不知道什麼呢?不知道惡因是永遠不可能得到善果的。總的來說,我們心中的願望與實際的行動恰恰相反,完全不契合,對於這一點我們卻毫不知情,因此迷迷糊糊地,繼續固執地造作著惡業。

所謂無明,是指心中的欲求沒有得到滿足實現。所以佛陀為了利益無明的眾生,開示了佛法。

我不認為佛法只是一種見解或學派,佛法是能夠消除我們增益與虛構的一門深刻知識與善巧的法門。

梵文裡稱法為「達瑪」(Dharma),這個字包含兩個意義:一是「改過」,二是「救護」,意思是透過改變而救護我們出離痛苦。「改變」這個詞形容的很好,例如一個不懂事的小孩送到了學校,慢慢開始識字,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也就更有前途。這個孩子從不懂事到懂事,甚至能夠利益、領導他人,這就是改造與改變的力量。

同樣,我們每個人本具有功德與智慧,但是我們不懂得如何運用。然而,透過了佛法的修持與介紹,這本具的功德與智慧就能得以清晰的開展與運用了。

功德與智慧是與生俱來的,並不是透過佛法的修持後,才造作出來的新的東西。舉例來講,大乘法教特別強調的慈心、悲心與菩提心,都是我們本具的,佛法並不能新給我們一個慈心或悲心的種子。假如說,佛法的修持與我們自心或一生毫無關連的話,那麼學佛就沒有任何意義了;相反的,就是因為佛法與自身與生活是那麼的息息相關,所以才需要修持。

雖然我們目前的慈心與悲心,還沒有完全開展如經典所形容的那般偉大,但是慈悲的種子或是愛心的元素,確是每個人本具的,甚至動物昆蟲也都有。

佛法的修持,就是將我們自心本具的慈愛種子開發出來的方法,與我們息息相關。佛法不是一篇動人的故事或一些華麗的文字;佛法是一門學處,我們學得會的;佛法亦是一種知識,是我們能夠透過實修而證知的,佛法具備廣大的利益。

因此,佛法不是空談,佛法與我們的生活與自心密不可分,這一點非常重要。光是空談是不會有任何利益的。

有人會說,修持慈悲是很不錯,但是似乎在這個時代中很難做到,為什麼呢?因為現代人滿腦子想的都是自利、損他,例如生意場上就是如此,因此,好像再也沒有任何縫隙可以容納的下慈悲了。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可能的確我們多少有自利損他的心態,但我們還是本具著善心的。舉個例子來說會更清楚,比方說有一天一家人團聚了,喫了餐飯,也唱了歌,非常和樂融融…,對於這樣的聚會,新聞從來不報導,報紙上也看不到,沒有人會特別注意。但是,如果有一天,一對夫妻爭吵了,非常嚴重,甚至還打上了官司,這個新聞就有興趣了,一定會報導出來。這個例子告訴我們,融合與歡喜是我們本具的,是自然的,所以沒什麼好報導;而痛苦與爭吵,讓我們無法忍受。

所以說慈悲心在我們這個時代絕對是需要的,也是可以做到的,對於此點,我們應該多加思惟。

總結我想說的就是,一個人沒有貪、瞋、癡還是可以存活,但是,如果一個人沒有慈心、愛心的話,他將無法生存。今天的課程就到這裡。

12/31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大眾向法王頂禮三拜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總持祈請文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早安,阿彌陀佛!

昨天我有提到要說中文的,但是,我的中文還是需要準備與練習,沒有辦法自然的說出來。由於昨天事情多了一些,所以沒有時間準備。但無論如何,我還是希望能用中文來說法。

特別是中文這個語言,受到了過去中國的祖師大德們的加持。就像過去翻譯的佛經需要有加持一樣,中文也是受到加持的。因此用中文講說,也是我積聚資糧的一個機會。

很多華人朋友也一直希望我用中文直接開示,我不會辜負大家的期望,同時我覺得能夠滿大家一部份的願望。但是馬上在這兩天就說中文,還是有些困難,但這是我的承諾。大家心中可能會想,我什麼時候會用中文說呢?我會把各位的期望放在心上的。

今天進入正行法的部分,主要談論下士道的修持次第。

談到四加行,很多都跟密乘有關,譬如獻曼達、金剛薩埵修持法或大禮拜等,都與密乘有關。

獻曼達屬於不共的加行法。而思維人身難得、觀死無常等法門,則屬於共加行法。這兩者(共與不共加行)在名稱與意義上都有不同。

今天主要講授的法門是一般士夫的道次第加行,或者說是下士道的修持次第法,透過這些法門能訓練與清淨我們的心,例如觀死無常等,這是很重要的。

但是在進入加行法的講解之前,首先應該認識皈依的意義,與領受皈依戒。平時,我們說皈依非常重要,這是有原因的。一般來說,判斷一個人是否為佛教徒或者非佛教徒的依據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依據就是有沒有皈依。所以對於佛弟子來說,瞭解皈依的意義及分類是非常重要的。接下來,皈依分五個方面來說明。

一、皈依的因與緣:在佛陀所開示的經典與後世大師所撰述的論典當中,提到最主要的因與緣有兩個:恐懼心及信心。

  1. 因恐懼心而皈依:

    主要我們恐懼、害怕的是什麼呢?是痛苦。是誰在害怕呢?是自己。所以,這裡恐懼的是輪迴的苦。苦呢,總說有三種:苦苦、壞苦和行苦;這裡主要害怕的是指行苦。為什麼說主要是害怕行苦呢?因為首先以「苦苦」來說,不僅是佛弟子或人類,甚至是畜生、昆蟲,他們對於苦苦都能感受得到,因而想離開這種痛苦。因此,對於「苦苦」的恐懼,還不能算是真正的恐懼。


    同樣,「壞苦」也是一樣,因為對於一個非佛弟子來講,他也能夠證知這種壞滅的苦,例如透過觀修壞滅的禪定就能證知。 

    所以,我們最主要要認知的是「行苦」。我們要知道,一切從業與煩惱(集)所出生的都是痛苦,都是苦果。因此,一個人觀察到業與煩惱所出生的一切有為法都是痛苦時,對於這一點他感到害怕而想皈依的話,這纔是一種真實、有利益、有力量的皈依。

    然而,光是害怕還不夠。同時,我們還要具備想要出離痛苦的一種願望,也要認識到,是誰具備力量能夠幫助我們從苦中解脫出來,誰能夠救護我們。對這樣一個能救護我們的人生起信心,這是很重要的。
     
     

  2. 因信心而皈依:

    這裡我們最主要應該思考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是現在世界上很多人覺得宗教是一種迷信。尤其是在中文裡,迷信這個詞常常被提及。

    我的一位朋友到達蘭沙拉看我,他說:「有智慧、有判斷的信心當然很好,但是迷信也不錯,雖然有人認為迷信不好。」他詢問我的看法。 

    中文裡我們說迷信、迷路等、這個迷字的意思就是昏頭了,搞不清楚了。因此,有的人對迷信這個詞的解釋是:將一個本來不存在的東西,以為他是存在的,例如鬼神,總之,一種無憑無據的信心,被稱為迷信。

    然而,在談到佛法的三寶來講,是不同的。有的人可能不知道原因就對三寶生起信心,雖然這樣的信心不能被稱為上根器或者有智慧的大信心,但是我認為,也不應該被稱為迷信。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佛法僧三寶並不是一個本來沒有、妄加臆測而成立的東西。三寶是真實的,是正確的皈依處,因此透過皈依三寶而能得到利益也是真實的。 

    因此,不知道原因而對三寶有信心,這也是非常好的。我們應該保持這樣的信心。但進一步來說,我們也要培養智慧與判斷力,徹底斷除一切懷疑與增益,這樣做的話,迷信就能成為解脫與遍知果位的種子。 

二、皈依的對象:皈依的對象是佛法僧三寶。 

首先談到佛,梵文叫Buddha,這大概也是中文稱為佛陀的原因。佛最主要的意思是增長與開展。 

在藏文當中,將Buddha 的意譯為「桑傑」。其中,「傑」就是增長的意思,另外還加上了消除覆障的「桑」的意思。

如果我們要了解什麼是佛,首先我們應該知道成佛的過程與方法是什麼? 

許多宗教認為,他們的教主是無始以來就存在的。 

但就佛教的觀點來講,例如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並不是本來就成佛的,首先他和我們一樣是凡夫,有想要成佛的願望,透過次第的修持之後,成就了佛道。 

所以就如同世尊成佛的過程,是從凡夫位次第修到聖者位,因此,我們也能夠成佛的。

經典中談到,成佛的意思是消除自心的煩惱與各種習氣障。如果一個東西是我們本來就有,是本質的一部份的話,那麼消除了這個東西,也就消除了自己。舉例來說,就好像老虎跟牠身上的紋路,如果老虎的紋路被消除了,那等於說把老虎給消除是一樣的。 

但是煩惱卻不是這樣的,煩惱它並不是我們本質的一部分。平時經驗中我們就能感受的到,比方說一個人沒有煩惱也能好好活著,但是,如果他沒有了慈愛心、慈悲心,他是無法存活的。就好像是一個小孩子,剛出生的嬰兒,如果沒有慈愛心、關愛心照顧他的話,他是會死亡的。透過這種直接的經驗就可以知道煩惱並不是我們本質的一部分。

然而,我們談的是要消除一切的覆障。昨天我提到過,有人覺得要消除一切覆障,具備一切功德,實在不可思議,覺得做不到,是不可能的。為什麼會這麼覺得呢?這是因為我們都在向外找尋,外在的物質都是有量的,所以不可能做到。但是反觀內心,我們知道心的力量是無量的,由於自心具備這樣的力量,所以斷除一切覆障,具備一切功德是有可能的。 

對於心的力量是無邊的觀點,不僅是佛教的見解,特別在科學或心理學上來講也都有提到。

接下來談法寶,法寶是指聖者心中所具備的四諦當中的道諦和滅諦。道諦是消除貪欲的方法;消除了貪欲或離欲了,就被稱為滅諦。 

另外還有教法,譬如說各種經書、文字,因為它是一種象徵、代表性的法,也算是法寶,因此也要去尊重它。

法寶,它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呢?我們雖然皈依佛,但是佛陀沒有辦法用手硬把我們從輪迴中拉救出來,如果佛具備這樣的能力,輪迴早就空了,什麼人都沒有了。所以佛陀開示解脫的方法,之後,佛陀說聲拜拜就離開了;剩下來的是我們的事了,自己要好好的修持解脫道、解脫的法門。

接下來要講一個故事:有一位師父,有很多的弟子,也有很多寺院、學院等等、佛行事業非常廣大。 

平時要解決很多的問題,還有很多的人都會前來問這位師父很多問題,一點小事就要師父煩心處理與解決。 

總之,各種人、事的問題是整日不絕。一些師父身旁的人見了很擔心,就問師父:「您這麼忙,這麼多事情,您將來事業越大,麻煩會不會越來越多呢?」 

師父聽到便回答說:「其實還好,還不是太麻煩,但如果真有一天真的是太累、太麻煩的話,我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到珠穆朗瑪峯去。」 

於是這位師父就去了珠穆朗瑪峯,但是由於珠穆朗瑪峯是一座聖山很有名,登山的人也多了,條件也好了,所以有很多人也上山去,還是向師父問東問西。 

最後這位師父又想個辦法說:「那好吧!我就到月球上去吧!」 

但是到了月球,還是發覺現在外國人越來越多登入月球,而且情況更糟,因為以前只有弟子們來找他,現在連不認識的人都會跑上去,結果全世界都知道了。 

因此,這位師父又想到一個方法,他就跟弟子們說:「上師不在外面任何地方,師父就在你們自己心中啊!所以,你們有任何問題,問你們自心就好了。」 

當師父說完之後,耳根果然清淨多了。

就好像這個故事的比喻,雖然佛陀已經涅槃了,但是我們不用刻意再去尋找佛陀,不用擔心,因為佛陀開示了珍貴的法教,這個法可以說是佛陀的替身,是佛陀本人。因此見法如見佛,大家聽聞佛法如同親聞佛陀說法是一樣的。因此法寶非常的重要。
------------------------------------------------------------

接下來談到僧寶,梵文Sangha,藏文意譯“給敦”,意思是:向善的心不斷、不轉變。僧寶從標準的定義上來說,是指已經證得聖者果位的人。四位比丘聚集,就可以稱其為僧眾。同時,佛陀也親口提到,四位比丘聚集的地方,就如同我在一般,具備佛陀的功德。所以對於僧寶我們要恭敬。

「僧寶」主要指的是我們修持道路上的友伴。無論在世間生活中,或是出世間佛法上來講,朋友都非常重要。我也曾經聽過,中國的孫子兵法當中也強調戰爭時的友伴非常重要。一生當中,我們都需要依靠很多善友,更何況是在為了成就遍知佛果、生生世世不斷努力的修持道路上,我們更需要善友的幫助。

但是,所謂的善友或惡友,其實取決於自己。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我們身旁的朋友是一位聖者,但是,我們的心念與行為不清淨的話,我們也得不到什麼利益。 

另一方面來講,我們身邊有個惡友,但是,如果我們能隨時保持不放逸,保持正念、正知的話,他的惡習也不會沾染到自身,甚至,我們還可以在其中學到一些功德。

在這裡有一個故事:佛陀過去在世的時候,有一次託缽經過一戶人家,這家的主人覺得好像被打擾了,非常的生氣,甚至辱罵佛陀說:我看你們像是乞丐一樣,到處要飯。但是佛陀什麼也沒說只是微笑的站著。這家主人持續地罵,但卻沒有得到佛陀任何的回應,這位生氣的主人罵夠之後,氣也消了,不知該怎麼辦了…。這時佛陀慈悲微笑的問他說:「請問你還有沒有什麼要說的?」主人回答說:「沒有,我都罵完了。」這時佛陀接著問他:「假如你給人一個東西,別人不接受的話,你會怎麼辦?」 

各位你們會怎麼辦呢? 

如果是藏人的話,他們可能不管你收不收,他們一定會硬塞給你的(眾笑)。 

這個主人就回答:「如果別人不要的話,我就收回來呀!」佛陀說:「同樣的道理,你剛剛對我說了那麼多、罵了那麼多,我也不接受,因此請你拿回去吧!」

以上是簡短解釋三寶的意義。再下來要說明的是,為什麼三寶值得我們皈依?原因主要有四個:

  1. 自己能從一切恐懼而出離
    佛陀的本生故事當中提到,過去有人想要傷害佛陀,放出一隻瘋狂的大象到佛的前面,但是佛陀一點也沒有恐懼的就調伏了瘋象。就連動物都對佛陀有恭敬心,這說明佛陀已經消除內外一切恐懼了。
     

  2. 有智慧助他人出離恐懼
    為什麼說有智慧救助他人出離恐懼呢?因為雖然自己遠離了一切恐懼,但是如果不知道救助他人的方法,就會像沒有雙臂的母親一樣,只能眼看著自己的兒子被水沖走,而沒有辦法救活他。佛陀具備各種善巧方便來調伏眾生。 

    例如當時在印度有一個最大惡極的人叫央掘摩羅,沒人調伏的了他,但是佛陀的幾句話就能將他的心轉變,帶領他進入善道。
     

  3. 能生起無遠近的大悲心
    佛陀並不是隻將善巧方便用在自己的親人上,而不管敵人的死活,佛陀對一切眾生的慈愛是不分遠近,不分親疏的。就像當時的提婆達多,總是想要跟佛陀競爭,有一次他因為喫藥無法消化,生了重病,佛陀知道這件事情之後,佛陀說道:「如果我對自己親身的兒子羅睺羅與提婆達多的關愛是一樣的、沒有分別的話,提婆達多的病馬上就會好。」由於佛陀的真實語,提婆達多的病當下就好了。這段故事說明佛陀的大悲心是平等無私的。
     

  4. 於我有益無益者皆能幫助之
    佛陀不僅是對跟他有關係的人,例如親人或仇人都能以平等的大悲心對待,甚至是陌生人或對他有幫助沒有幫助的任何人,佛陀都能一視同仁。佛陀的故事中有很多記載,例如佛陀是國王的摯友、國王的代表,同時佛陀也常常跟低賤的乞丐們一起相處,幫助照顧他們。這些都是值得讚頌與尊敬的。
     

以上談到的這幾個原因,主要是佛寶的功德。佛寶的功德是這樣的不可思議與殊勝,那法寶及僧寶的功德是更不用說了。因此三寶是值得我們皈依的對象。

傳統上來說,第一天會講解皈依的利益,第二天會正授皈依戒;所以明天會正授皈依戒,這是一個很好的緣起。
----------------------------------------------------------

學員提問:請問法王,如何能發起菩提心?還有在什麼經典有提到?

答:在明後天講到菩提心戒律的部分,會做更詳細的解釋。至於問到說在什麼樣的經典有提到菩提心呢?其實一切的大乘經典都有提到,有的可能並沒有直接提到菩提心這個詞,但是它卻提到了什麼是菩提心的因,或提到菩提心的果,菩提心的道、地修持方法,還有它的功德等等…。總的來說,只要是佛陀所開示的一切法,基本上都不離菩提心。尤其是大乘的法教當中,主要闡述的也是菩提心,所以你可以多閱讀大乘的典集。

【文字來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