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宗門實修法座 - 四共加行】 2/3

教授:第十七世大寶法王鄔金欽列多傑
時間:2005年12月30日~2006年1月3日
地點:印度  瓦拉那西  智慧金剛大學

翻譯:堪布丹傑
整理:釋仁居
校對:堪布丹傑

2006/1/1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大眾向法王頂禮三拜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總持祈請文


大家新年吉祥如意。今天要講解的是

三、皈依的分際:

今天要給予皈依戒。由於不僅有華人,也有許多外國朋友想要皈依,所以我覺得應該多安排幾位翻譯。

總的來說,無論佛教有沒有安立皈依這個專有名詞,事實上,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都已經在做了。皈依的意思,即是相互依靠與照顧,例如每個人從出生起,就需要依靠父母,所以我們從小就在依靠、就在皈依了。從皈依的本質上來說,我們每天都在做了。

佛法中提到,究竟的救護者是自己,意思是根本的痛苦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消除。但是,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一開始就要靠自己的力量、不依靠他人來消除痛苦,這是很困難的。所以剛開始他需要有一個依靠與皈依的對象。這個對象需要具備大能力而且真實無誤,所以,佛陀開示了佛、法、僧三寶作為我們皈依的對象。

就像開始談到過,皈依主要的意思是互相的照顧與信任。所以我認為,一個人如果具備堅信三寶為救護者的心的話,就能得到皈依戒。那麼,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在上師的面前領受皈依戒呢?這是有特殊原因的。授戒師是我們「慚愧的所依」,如果只是自授的皈依,那麼當我們違犯皈依戒時,由於只是自己發心,因此會容易輕忽。但是,如果我們是在一位上師面前接受了皈依戒的話,由於有上師帶領,有一位證人在我們面前,因此,自己會更認真、更謹慎,提醒自己不要違犯皈依戒,就算違犯了戒律,也會更注意,同時對此皈依會更加的珍惜。

雖然這裡將佛、法、僧分成三個部份來皈依,但是若要證得圓滿的解脫果位的話,三者缺一不可。例如要讓一個重病者康復,就需要醫生、醫藥與護士的照顧。同樣,一個想要證得圓滿佛果的人,他就需要如同醫生的佛,如同醫藥的法,與如同護士的僧伽的照顧。

在這裡我要說一個「還好只有三寶,沒有第四寶」的故事:有一個晚年出家的老人,有一位女施主非常信仰他,為了來求法,她供養這位師父兩匹布,但是這位師父不太會說法,因此他很難過的嘴裡唸唸叨叨的說:「無知是很痛苦的呀…!」一直不停的這樣唸著。這時,女施主就因為聽到這句話,而開悟、悟道了由於無明的因,便會產生痛苦,因此那位女施主了悟到真實的道理。之後,有個小偷見到女施主供養了布給老師父,於是就偷偷跟蹤這位老師父,到了家裡,等這位老師父進到家裡,便要老師父將布交出來,這位老師父也非常害怕擔心的說:「我不要出去,你從窗子來拿吧!」於是這位小偷就把一隻手伸到窗子裡面去,這位老師父趕緊接著說:「剛剛施主供養我的時候,是雙手供養的,因此你也伸出兩隻手來接吧!」於是這小偷就將兩隻手都伸進窗子裡去了。這時老師父把握時機,馬上就用繩子將小偷的雙手綑住,然後綁在一根柱子上,老師父走出家門,並且拿著一根棍子說:「跟著我唸皈依…」每唸一句皈依就狠狠的打他一下,一共唸了三句皈依,就狠狠的打了三下,然後才放小偷走,這小偷因為非常痛,站都站不起來,只好瘸著腳就走回去了。路上就碰到一位路人,便問這小偷:「哎!你怎麼了?」這小偷就說:「其實我是一個小偷,但是我今天遇到一個比我更厲害的大偷,剛剛每唸一句皈依就被他打了一棍。」接著又說:「佛陀真是慈悲有神通呀!還好,他只說了三皈依,要是說了四皈依,那我就沒命了。」所以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這個小偷就對佛陀也生起了信心,後來也因為他心中在想著皈依,對三寶生起很大的信心,很多非人魔障也無法侵擾他,最後他帶著虔誠的信心,也皈依三寶,最後也出家了。

接下來進入皈依的正行部分。今天因緣很殊勝,大殿裡有尊貴的釋迦牟尼佛像,同時這裡也是佛陀初轉法輪的聖地。一般來講,皈依佛寶的「佛」,可以指三世一切諸佛,但是,以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來說,我們現在皈依的佛寶是指教主釋迦牟尼佛。如果不這樣觀想的話,就不算得到釋迦佛教法的皈依。接下來,我們要帶著親近、親切的心來作皈依,不是因為害怕才來皈依的。大家跟著念誦皈依文。 

請大家跪下,如果身體不方便的話,坐著就可以。

桑傑拉架蘇企喔(皈依佛)
確拉架蘇企喔(皈依法)
給敦拉架蘇企喔 (皈依僧)

(念誦三遍)【皈依MP3下載

皈依的戒體,是指一種誓言的色法。接下來我會說:「踏營諾」(方便否),各位要回答:」(善哉),回答後心中要觀想自己已經得到皈依戒了。【MP3下載

法王說:踏營諾
大眾答:勒

光是皈依或者對三寶有信心還不夠,需要透過佛法的實修實證,才能起到效益。其中,佛法能夠幫助、利益我們,所以修持佛法是非常重要的。尤其一切佛法的基礎就是皈依,因此我們要好好修學各種皈依的學處與修持。

----------------------------------------------

四、 皈依的學處:

1. 各別的學處。

l  #160;遮遣三學處。

一、皈依佛不皈依世間神祉。

二、皈依法不傷害眾生。

三、皈依僧不隨順惡友。

l  #160;成辦三學處。

一、皈依佛對於佛像的一小碎片也如佛敬奉恭敬。

二、皈依法對經典文字一撇一豎都如法敬奉。

三、皈依僧對僧眾的法衣一小片補丁也恭敬禮拜。

2. 共同的學處。

一、縱遭生命危險與利誘亦不捨棄三寶。

二、任何需要必要之時不尋另外之道,直依三寶。

三、任何時候都不中斷供養三寶。

四、令自他都皈依。

五、向何方行進即向彼方佛頂禮。

----------------------------------------------

學員提問:

問:請問法王,什麼是根本上師?如何理解「所有噶瑪噶舉的弟子的根本上師都是噶瑪巴」這句話?
答:所謂的根本上師,最主要是指做大手印禪修時,指引我們的心性的人,即是我們的根本上師。因此在噶舉派來講,誰主要能夠指引我們心性的,就能稱為根本上師。不一定所有噶舉派的根本上師就是噶瑪巴。但是,從噶舉傳承,尤其是岡倉噶舉傳承上來講,噶瑪巴是非常重要的。

問:請問法王,如果對於皈依的行為上的事情還不太適應及不明白,可以皈依嗎?
答:一般來講,皈依的方式是有幾種的,例如知道三寶功德而皈依,或是知道三寶的差別而來作皈依;這是說圓滿的皈依,是需要具備以上幾種方式的。但是,如果不知道這些方式的話,也是可以皈依的。就像佛陀在經典中提到,隨唸佛即皈依佛,隨念法即皈依法,隨念僧即皈依僧。意思是說,我們若能隨唸佛、法、僧三寶的功德,我們即可得到皈依戒。

問:請法王成為我的根本上師,我修的是淨土法門,我皈依法王,以後我是不是仍可以繼續修淨土法門呢?
答:一般來說,我認為皈依並不是皈依我(而是皈依三寶)。但是中國人的習俗,每見到一位上師,就要再皈依一次,如果各位這樣想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為皈依了我,障礙你修淨土宗的話,那就不好了。所以你當然可以繼續地修持淨土宗的法門。不僅是你,我自己現在也愈來愈對淨土宗的法門有興趣,想要修持這個法門。你有心修持,我也有心修持,所以你過去如何修的,未來也應該繼續努力。

問:請問法王,當我們在修上師相應法的時候,上師相應的相貌是什麼?那如果說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根本上師了,但是在修的時候,有時是自己根本上師的相貌,但有時又會是噶瑪巴的相貌出現在頂輪上,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的根本上師是噶瑪巴或是我自己的上師年巴仁波切,這樣對嗎?因為在相貌上,我認為噶瑪巴跟幾位傳承法子的心性都一樣…我這樣是否有過患?
答:上師相應法,它也稱為「上師瑜伽」。我認為所謂的相應,不是指跟上師外在相貌的相應。就好像如果把桑傑年巴仁波切跟我的相貌硬拼在一起,那看起來可能怪怪的。所以,所謂的「上師相應」或者「上師入心」是指:上師的功德融入到我們心中。當我們煩惱障的因--非理作意與所知障的因--二執的分別念生起時,不依他力而能以自力對治不使二障生起,這就被稱為「上師入心」。因為上師具備的最大功德就是降伏煩惱、降伏自心;因此,如此的功德若是能在自心中生起的話,就被稱為「上師入心」或者「上師的加持入心」了。

所以,我們不可能硬把上師塞到我們的心中,也不可能把年巴仁波切的樣子與我的樣子混在一起,這樣不好看啊

---------------------------------------------------
【迴向】

【新年祝福】
在新的一年裡,我祝福各位新年能有新希望,同時,祝福各位的善願,都能結成幸福的果實。 

法王用中文說:「各位法師、各位居士,新年快樂!」

法王用英文說:「Joyful New Year!

法王用韓文說:「Se he, o ma ni ,pa di se yo 

接下來,今天是新年,我沒準備什麼特別的禮物,但是有一本書想送給大家。這本書的內容是我親自編輯整理的,小部份是我寫的,大部分節錄自佛經。這本書的內容是上師的供養文,這是為了噶舉祈願大法會時,由於雪域西藏有非常多的傳承,因此我彙編了這本圓滿包含一切的「獻供上師的儀軌」。這本書絕大部分都是我自己努力地輸入電腦的。另外,每本書上都有我的簽名,為什麼我要這麼做呢?因為大家一直對我抱有非常大的期望,但很多時候我無法滿足每一個人的願,而我也會感到很難過,因此,我希望當下的每一個簽名,就是一個我,這化身無量的我,未來能夠陪伴在各位身邊,幫助大家。這個時間不是短暫的,而是永遠的、無限時的、每天的、生生世世的幫助、利益各位。這就是我對各位的祝福;每一個簽名的當下,都是我的祝福,別無他念。 

【在新的一年,法王作了一首新詩--《世界啊》,請大家跟著法王一起唸。】 (世界啊MP3下載)

《世界啊》

世界啊!我們在您懷裡生生死死,
我們的苦樂在您身上自然舞動。
您是我們的家,從古至今。
我們永遠珍惜您。

願您,化為那夢中的淨土,
一切平等無私的國度,
與慈愛溫柔的天女;
擁抱著您的冀盼,堅定不移。

您是最親的滋養;
切莫任意展露您黑暗的一面。
我們要讓您的一方一土,成為和平良田,
千萬幸福的果實,自由芬芳,
圓滿成熟我們無盡的期望。

大寶法王鄔金欽列多傑
2005年12月28日
書於印度瓦拉那西創古智慧金剛大學

2006/1/2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大眾向法王頂禮三拜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總持祈請文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大家早上好! 

阿彌陀佛! 

昨天已說過了皈依的部分,今天要接著說的是與菩提心有關的主題。 

可能大家會覺得說,怎麼我一直在講皈依和發菩提心,都沒提到「四加行」和「遙呼上師」。但是要有次第,這樣是很好的。有的人是透過次第來修,也有的人是用跳躍、超越的方式而得解脫。但我覺得,次第修持比較切合實際。 

符不符合大乘法,要看有沒有菩提心的修持,如果我們沒有發菩提心,那麼無論做什麼善事,都不屬於大乘法。 

生起菩提心必須要像爬樓梯一樣,要從基礎慢慢的爬上去。我能不能爬上去?要思考呀!要有次第的訓練,所以修持菩提心還需要看這修行的基礎與根本如不如法,這是很重要的。要談菩提心之前,我們要先知道什麼是如法?什麼是不如法? 

在薩迦派的四種離執口訣中提到:「若是執著此生非行者。」 

由這句話來看,一個能「遠離執著此生」的修行,纔是真正的如法。一切佛法的修持都匯歸於三乘的修持中,在三乘修持,最開始是小乘的修持,小乘的修持最主要的是以「出離心」為基礎。若是連出離心都做不好,那又怎能進入大乘的修行呢!所以說出離心很重要。 

我在很小的時候,差不多三、五歲就出家了,當時年紀太小了,就連自己父母的名字是什麼都不知道,更不用說知道出離心是什麼了。 

出離心也可以說是要斷除貪著此生、遠離貪著此生的心。那麼,出離心或遠離貪著此生的「界定」與「標準」是什麼呢?一般來說,在藏傳佛教裡,是要看能不能捨棄世間八法。 

還有,捨棄對此生執著的「因」是什麼呢?要認識到輪迴是無意義的。 

捨棄此生的「緣」是什麼呢?要知道此生的過患。 

我們要認識因與緣這兩部分,如果這兩者不具備的話,就很難捨棄對此生的執著。 

還有,捨棄此生的「標準」是什麼呢?是對世間八法感到厭惡與反感。 

那捨棄此生的「徵兆」是什麼呢?就是要教你世間八法,學都學不會。(法王開玩笑說:「如果是我的話,可能學的會。」) 

世間八法是指:利、衰、譽、毀、稱、譏、苦、樂。即是由於眼前暫時的利益跟傷害,而讓我們的心產生快樂或痛苦感覺的八種情況。 

我們要思考的是,對平常人來說,要達到這個標準是很困難的,為什麼呢?因為依世間法來說,在世間做事,就是有著世間八法,很難找到與世間八法不相關的事。我們平常做的、說的、夢的都是這些世間八法,所以很難做到。那我們怎麼辦呀?就睡覺了嗎?(眾笑)不是的。是不是一個世間人,就不可能如法的生活呢?對於這一點,我們要思考,我也思考過,我平常認為,要斷除世間八法,不能僅僅在文字上談,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挖掘出世間八法的問題徵結所在,我就取了個名字,那就是「盲目的執著」。「盲目的執著」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一種不管好壞,頑固頑強的一種習慣。

比如有一個人,有時候會對佛法感到歡喜,並且想要修行,可是卻把修行當做是安慰自己的方法,和一種舒服的休閒活動而已,就像是心靈按摩。(眾笑)這真是好奇怪的名字啊! 

因此,自己就在不知不覺中,還是落入世間法,仍然根深蒂固的覺得還是世間法實在、是對的。一旦將焦點投注在世間法上,自然的在正法上的力用就漸漸的減少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說放鬆。放鬆有很多種,比如說身體的放鬆可以去散散步呀、打打太極、練練瑜珈。那心的放鬆是什麼呢?是修持禪定,讓心平靜下來。可是我覺得有一些人有點奇怪,就是當他們在做讓心平靜放鬆的禪修之後,反而更累,還要休息,這很奇怪。所以修行了幾年,仍然是老樣子。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好像是得了癌症的病人一樣,就算是癌細胞已經遍及了全身,但是在一開始的時候,自己卻察覺不到。 

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他自己一點也沒有察覺到、感受到原來自己的心都在世間法上。 

再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平常一整天的工作下來,有時到了晚上,連做夢都會繼續的夢見工作。但是可惜的是什麼呢?當我們修法修行一整天,到了晚上卻很少做到跟法、跟修行有關的夢。 

這是因為我們把修行當作只是按摩一樣,按摩這些事,你晚上是不會夢到的。 

盲目的執著,它不僅僅只是阻擋修行的增長,它慢慢的、悄悄的讓我們的心繫著在世間法上。這種盲目的執著會讓我們對世間法感到一種需要,越想就越覺得世間法是必要的,而且會認為,這比較實在,不能沒有的。之後,我們開始狂妄了起來,然後我們會開始用那暢銷的佛法,去獲得那些自認為不可沒有的需要,漸漸的佛法成為了毒藥,修行也毀掉了,這很可惜呀。 

可能我在這兒也不夠資格說可惜,因為如果我也落入了世間八法的話,那才真可惜了。 

這種情況又好像是電視廣告一樣。 

裡面的演員騎著摩托車,很瀟灑的飛騰在空中,然而事實上,摩托車根本不可能飛起來,也不能這樣去騎,但是為什麼要這樣去演呢?一定有它的原因的。 

因為當我們一開始看到這個廣告的時候,可能不會去注意它,然而廣告每天播、重複的播、不斷的播時,我們就會被薰習,無形當中慢慢的我們也習慣了。結果呢,我們就會想要去買這臺摩托車,而且心中很自然就會想起那瀟灑的演員飛在天上、騎著摩托車的樣子,我們的心被那影像吸引,然後我們就會變笨了。信以為真,不會再思考了。 

越習慣就越沒覺知了,只會盲目的生起執著,盲目的追求,盲目的去獲得。 

所以岡波巴大師說:「如果不如法來修持佛法的話,修持佛法就會成為墮入三惡道的因。」 

因此我們要謹慎小心。這裡主要講的是,一般來說,我們沒有辦法消除世間八法的稱、譏等情況。但是,如果我們不把這對於世間法強烈執著的頑固、頑強的心消除的話,我們的修持總是會有障礙的。

然而,這樣做還是不夠,由於我們是大乘行者,所以我們還要發菩提心,這是很重要的。 

就像在第一天有位法友問起菩提心的意義,今天就要談發心。發心的方法有很多種,口訣也非常的多。發心不只是口上說說而已,而是真的要從內心發起菩提心。生起菩提心的口訣很多,這裡主要提到兩種:第一是由廣行派傳承下來的「因果七訣」,第二是深見派的「自他交換」的方法。 

「因果七訣」的修行方法,也分為兩個不同的傳承:第一是由噶當派阿底峽尊者傳承下來,第二是由直貢派傳承的修持方法。 

今天要說的是噶當派傳承的「因果七訣」:

1. 知母

知母是很難的呀!

為什麼說知母很難呢?知道自己今生的父母是很容易做到的,但這還不夠。這裡說的知母,是指我們發起菩提心後,要知道一切眾生都如同自己的母親一般,這是很困難的。 

那麼,我們怎麼知道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母親呢?首先要認知有輪迴。 

如何認知輪迴呢?舉個例子來講,比方說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他具有能夠覺知的心識,這一念心是需要依靠前因而生的。他不會無因而生、不是由異類的因而生、也不是由一個造物主而產生。這個心識是由延續的順因,或稱為同類的前因而生起的。透過這樣一種邏輯的思惟,我們能推論出有一個同類的之前心識或覺知存在,一個接一個延續不斷。這是透過由心識的延續來證明輪迴存在的一個思惟方法。 

如果說這樣一個心識,它不需要依靠同類的前因或任何其他外緣就能出生的話,那它就成為隨時都生起存在,或者根本不能成立。

同樣,我們也可以看到世界上有很多準確、剛剛好的例子。比如說有些人預言來世要投生的地方,結果真的出生在他說的地方。也有很多人,他能夠回憶起前世的情況。因此輪迴已經成為科學家們研究、注意的一個焦點,雖然至今仍舊無法實證到什麼,但是大家都很關注這個問題。所以,就算我們自己還不完全相信輪迴,沒有關係,但至少我們應該對輪迴產生疑問;如果說輪迴真的存在,但由於我們的無知而不相信,那將會是一個極大的錯誤。因此,我們現在應該換一種角度來思考輪迴了。

當我們談論前世來生的時候,它是無始的、不斷的一種延續…。而每一世我們應該都是有父母的,大部分的眾生都是需要有父母的。因此,無始的輪迴,生生世世加起來,我們的父母是非常多的。因此,輪迴當中,沒有一個眾生不曾做過我們的父母。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世間上的父母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出生我們的父母,二是養育我們的父母,三是利益我們的父母。 

一般世間上的父母主要是指我們的親生父母。或者說當父母親過世了,那麼養父母也會被稱為父母。中文裡好像有一句話說,養育我們的父母的恩德,比親生父母的恩德還大。 

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 

第三種是利益的父母,這個大家可能都知道的。像現在許多藏傳的喇嘛到國外弘法,得到很多施主的照顧,慢慢的,他們稱這些施主有的為父親、母親。這就是利益的父母。 

所以父母指的不一定就是我們親生的父母,世間上照顧我們的人也可被稱為父母,因此,更可以泛指在世間上互相依靠的、直接的或間接的利益到的這些朋友,都可以稱為父母一般。舉個例子,我現在穿著袈裟,但是我並不是一出生就穿著袈裟的,這件袈裟是要靠很多眾生縫補、製作而成的。總之,世界上所有東西都是這樣,互相幫助、互相依靠、利益之後才能成就的。所以我們可以這樣想,互相幫助的這些眾生,都可以稱為是我們的父母。

但是也有人會說,總是在正面上去談,但的確也有很多負面,例如世界上那麼多眾生互相傷害,譬如有的傷害別人的家庭,搶奪他人的住處等等有很多這些不好的人存在。我們是會這樣去想的,但我們更應該思惟一下,如果這樣想著負面的事情,到底對我們有沒有利益或好處?

2. 念恩

無論是我們親生的父母或是利益的父母,都對我們有恩情,有的能數,有的是數不出來的恩情。其中,最重要的恩德,就是救命的恩德。 

譬如當我們遇到危險時,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救命恩人。 

就像救命恩人的恩德很大,但父母的恩德是更大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果父母在我們誕生到能獨立自處之前的任何一天,把我們丟下不管的話,我們就會沒命的。所以父母之恩是非常大的,他們不僅照顧我們一天而已,他們月月、年年的陪伴、照顧我們,所以說父母對我們有千百次救命的恩德。

或許有人認為,不見得所有父母都會這樣盡責地照顧孩子,像是母龜,生了蛋之後就離開了,或者有的父母親的確不好;但無論如何,在這裡說到念恩,指的是思念對我們有恩的父母。總的來講,所有眾生都需要依靠父母親,所以都是有恩的。

3. 報恩

當我們思惟父母的恩德,這念感恩的心清晰,我們就會想要回報。當我們念恩的心愈強時,報恩的心也會愈大。

4. 慈心

慈心的意思是一種珍愛,珍惜的意思。

有一個故事,巴楚仁波切和一位大弟子,兩人在卓千寺雪山中閉關的時候,有一天,巴楚仁波切問弟子:「你想媽媽嗎?」由於這位弟子認為,出了家,就應該要拋棄一切,所以弟子便回答:「自從跟隨你的那天起,我就捨棄了家鄉、父母與親人,所以不想媽媽。」巴楚仁波切說:「你這種觀念是錯的,一切萬法的根本是菩提心,生起菩提心的因是思念母恩,這樣說來,你生起萬法的根本是乾枯了。真是糟糕啊!」之後,巴楚仁波切為這位弟子開示母親具備怎麼樣的大恩,並要求這位弟子以幾個月的時間,專門修行思維母親的恩德。之後這位弟子忍不住地想要回去見母親,所以向巴楚仁波切請假,巴楚仁波切平時是不喜歡接受供養的,但是那天,巴楚仁波切卻命令弟子說,在回家的路上,所有接受的供養,都要拿回去給母親,並且命令弟子要待十多天,才能回來。後來這位弟子探望母親回來時,講到母親的恩德,都會禁不住的熱淚盈框,巴楚仁波切見了很是高興,指著這位弟子說:「你們看看!我的孩子!他建立了萬法的根源啊!」

當我們談到慈愛心時,它有壞與好兩方面。 

有時我們的愛心,會讓自己變得無法自主好像被綑綁住、束縛住一樣。 

我們修持菩提心,一定要具備什麼呢?就是心中要常保一種悅意、歡喜的心,這對修持慈心與愛心有很大的幫助。

平時一個我們討厭的人犯了一點小錯誤,我們會覺得是大事;然而我們喜歡的一個人可能做錯了很多事,但我們會覺得只是小事。這些差別就在於我們有沒有悅意的慈心。所以我們應該隨時保持悅意的慈愛心,未生起令生起,已生起令它保持、增長。如果以悅意的慈心配合佛法的修持,這對我們菩提心的開展會非常有幫助。

5. 悲心

悲心的意思是希望離苦的心。有些人會認為這是一個痛苦的法門。但我覺得,由悲心而產生的苦,跟一般苦樂的苦是不一樣的。苦樂的苦,會讓我們無法忍受、無法自主。但是修持悲心而產生的苦受,或者可以說當這種悲心的感覺生起時,它是有力量的,是一種想要消除苦的力量會生起。所以談到悲心的苦和一般苦樂的苦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來講,有的人覺得好像修了悲心之後,反而更苦了,這可能是修持的方法錯誤。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的我執沒有去除,很有可能愈修持慈悲反而我執愈強。比如說執著「我的」母親病了,「我的」兒子病了;雖然他是有慈愛心,但是因為夾雜著我執;而我執是一切痛苦的因,本來沒有一個我存在,但是我們執著有我;因此依有我的慈悲行為而造成的痛苦,不是因為修持慈悲心而產生的,其實是由我執所產生。

6. 增上意樂心

增上意樂心有兩種意思;一是我承擔一定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成就佛道,具備這樣一種堅定的善心與熱忱。另一個意思是指我自己一個人承擔利益眾生。總之,增上意樂心有堅固與承擔的意思。

7. 發菩提心

依靠前六個因能夠產生這菩提心的果,菩提心包含兩種意義:一是緣眾生利他的大悲心,二是緣佛果的大智慧。 

以上就是因果七種次第修持菩提心的方法。

----------------------------------------------------

學員提問: 

問:尊貴的法王,弟子一定要到阿彌陀佛極樂淨土,除了唸佛、憶佛之外,還必須具備何種條件?修持何法呢?弟子深怕業力牽引,無法到達淨土,阿彌陀佛! 

答:投生淨土需要具備四個因:憶佛唸佛、積聚資糧、發願、發菩提心。 

這裡的重點是,我們不僅要行善,而且在做善事時,要有清楚的目的與願望,也就是清楚地發願要投生西方極樂淨土。 

另外還要憶念淨土或是明觀淨土,這不是想著淨土的外貌有多漂亮、多莊嚴,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要更深刻的思維,我們所憶唸的這個淨土,是由阿彌陀佛的大願和本智所成就的一個清淨佛土。為什麼要這樣去想呢?因為平時我們都充滿著太多不淨的觀念、不淨的相,最後造成的果是不好的,所以平時要多觀想清淨國土。 

再來也要多唸佛號。阿彌陀佛是主要的,但也有特殊因緣的方法。舉例來說,在古代要晉見皇帝,是不容易直接見到的,需要透過一些管道,透過大臣來引見才能見到國王。同樣,我們也可以透過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唸誦他們的咒語,觀想他們的身形,這是幫助我們通往淨土,晉見阿彌陀佛的一個好方法。 

還有發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呢?因為阿彌陀佛的淨土是指大乘的淨土,所以我們一定要具備這樣的善因,即是發菩提心。 

很多人一談到西方淨土,會覺得淨土遠在天邊,或是像經典形容的是在無量世界他方的一個地方;總之,我們會覺得西方極樂淨土遙不可及。事實上,如果有這樣的認知,經典說,我們將很難投生到淨土。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來觀想呢?我們現在這個地方、環境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透過這樣的觀想,將幫助我們在往生的那一刻,無障礙的直接投生淨土。就好像投生到無色界的眾生,他是當下這個地方就轉變成無色界,而不是到了另外一個地方去;同樣我們也可以在往生的當下,就投生極樂淨土。為什麼呢?因為極樂淨土它是無障礙的。 

問:如何讓菩提心相續?及如何不退菩提心? 

答:讓菩提心相續的方法,就是在平時保持正念和正知。如果心中無法長時間保持,也可以口上多念一些發心文,或也可寫一些發菩提心的文字貼起來,提醒我們要發心、要生起菩提心。尤其聲音、語言的力量是很大的,譬如別人對我們說了一句粗話,我們馬上會生氣;一句讚嘆的話又讓我們開心不已。所以語言的力量是很大的。同時,隨時自己要保持正念不散亂,就像一個監視者,隨時觀察著自己的一言一行,第八世大寶法王米覺多傑說過:「繫綁腰帶時,要觀察自心如不如法,不能輕忽,而要提起正念、保持菩提心來繫綁。」同時也提到:「走樓梯時,也要思維或口中唸說:現在正在登上菩提大道。」隨時都要這樣提醒自己,不忘菩提心。 

問:未來是否可以培養更多的喇嘛學習中文可隨仁波切來臺弘法?透過豐富的佛學知識,可以讓更多修密的行者、金剛師兄能獲益良多,而不只是灌頂,也能得到寶貴的知識,在修行的路上能得到殊勝的果實。 

答:謝謝!(因為這不是問題,所以要說謝謝!) 

非常好,謝謝大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