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的辭世,是文學界一直以來的一個謎題,為什麼一代國學大師,享譽國際的知名學者,清華的註明五大導師之一,到底是因為什麼事過不去才選擇有湖自盡的呢

1927年6月2日早上,王國維一如往常的洗臉刷牙,吃完早飯後,到書房去讀了我今天要看的新聞報紙。起身到辦公室給這一批即將畢業的研究生認真的評定了成績,之後和侯厚培一起討論了研究生院新一屆的招生事宜,臨走時,問侯厚培借了兩個大洋,出門招呼了一輛黃包車,行駛至頤和園,點燃一根煙徐徐的吸完,縱身一躍,跳進混明湖中。

縱覽文壇,大師自殺隕落的數不勝數,古有屈原為國恨,僅有林奕含為解脫。

但唯獨王國維這一跳,成了世紀之謎,如果說他終於大清殉國,但就他領了清華的職務來看也不至於,

郭沫若幾次筆播說他是因為無能力償還債務而羞愧憤怒輕聲,但從他對自己後事的安排和身為國學大師的胸襟來看,也不至於未錢尋短見

也有人說他是因為文化,他一生沉迷於尋求哲理,探求史詩,眼看文化衰落,自身無力扭轉極度焦慮,唯有一死才能給或者的人最大的哀傷使其能珍惜文化和人才,自己安心。

是他的人生信仰和追求造就了他的死亡還是什麼別的原因呢,歡迎評論探討


對於王國維的死因,前輩學者們已經說得很明白了,大致有為清王室殉節、為傳統文化殉節、擔心北伐軍迫害、怕欠羅振玉的錢還不上這些原因。當然,欠錢之說已經被相關學者否掉了,羅振玉和王國維是真正的君子之交,不存在有逼王國維還錢的事兒。

不過,一般來說,還是為清王室殉節和為傳統文化殉節這兩個顯得靠譜點,原因就在於他自殺的地方——魚藻軒。

魚藻軒這個名字不是沒有來歷的,古人起名都講究風雅,喜歡附麗詩詞,魚藻軒正是得名於《詩經·小雅》里的「魚在在藻,依其於蒲」一句。

東漢最著名的經學家鄭玄,對這句話曾有過自己的見解。藻,水草也,魚之依水草,猶人之依明王也。

王國維本人是國學大師,對四書五經可以說是爛熟於胸,自然是知道魚藻軒得名之源以及鄭玄的這句註解的,他選擇在魚藻軒自沉,就是表明了他的殉節之志。

當然,說擔心北伐軍的迫害也不是沒有緣由的,畢竟在這一年,北伐軍就槍斃了葉德輝和王葆心兩位學者,王國維也因此事多次表示不想再受一點辱。

個人覺得,王國維早存死志,北伐軍對學者文人的迫害是讓他最終選擇將心動付諸行動的導火索。所以才會有王國維遺書里開頭著名的那句話: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感謝閱讀,敬請關注!


許是因為北伐軍的出征讓他認清了清朝終已覆滅,許是因為與親家好友羅振玉的決裂,又許是因為國學文化在那個戰爭年代的衰敗沒落……


王國維:學術開明的封建「老古董」?

看到王國維,你最先想到什麼呢?

是後腦門上拖著細長小辮子的古怪小老頭?

還是90年前跳昆明湖自沉的前清遺老?亦或是提出讀書「三境界」的國學大師?

而今天,博庫君便要告訴你們一個不一樣的王國維。

才華橫溢的學術巨子

首先,博庫君先和大家來分享一下這位學術巨子的重要成就。

王國維先生,是民國時期便享有國際盛譽的著名學者,他在文學、美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都極其卓著。

在「文學」方面,先生編著了《人間詞話》、《宋元戲曲考》等著名文集,其中尤以《人間詞話》中讀書治學的「三境界」最為突出。

先生曾說,讀書是有三大境界的:

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堅定追求,即制定一個目標;

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努力,即不放棄不氣餒;

三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融會貫通,即在長期積累之後的茅塞頓開。

這也與現今人們剖析愛情離合、仕途升遷、財運得失等等不謀而和。洞悉人生,愛情也罷,仕途也罷,財運也罷,所有的成功都需要經歷這三個階段:

確定目標;向目標努力,即使遇到了困難也不放棄不氣餒;然後在關鍵時候,挺過來了,便獲得成功。

在「美學、哲學」研究方面,最值得提及的論著仍然是《人間詞話》。先生認為我們審美中最需要的能力是「求真」

王國維以為,每個人在現實人生的痛苦主要都源於我們內心慾望的無法滿足。但尋求人生的真正價值和幸福就必須要遠離名利慾望的侵擾,思想獨立而不矯揉造作,求真務實為最優。

而先生在「古文字學、考古學」方面的成就,則主要在於他對甲骨文的研究上。

民國時期出土的許多青銅器中都刻著甲骨文,這也就成為了鑒別古董真假的重要途徑。王國維先生正精於此道。

不少古玩收藏者曾請先生屈駕鑒別古銅器,先生認為是假的,也不講委婉曲折的這一套,當面直接就說「靠不住的」。

對方自然會覺得有些沒面子,便開始從這個古器的色澤青綠、文字精緻等方面企圖掰回一點顏面。但先生依然不多說,只淡淡地再來一句「靠不住的」。

一個矛盾的封建「老古董」

毫無疑問,王國維先生是一個優秀的學者。

他治學嚴謹細緻,博採中西之長;他反對封建科舉制度,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在教育教學方面,要求主動學習西方文化中的「體育」與「美育」。

但難以想像的是,這個在學術研究方面強調向西方學習,追趕時代潮流的學者,在生活中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頑固「老古董」。

他對前清王朝和廢帝傅儀有一種盲目的推崇與忠誠,也就是所謂的「愚忠」。

正如郭沫若給予的評價——王國維的頭腦是近代式的,而感情是封建式的

1922年,機緣巧合之下,王國維應召任清遜帝溥儀「南書房行走」,食五品祿,換而言之,他成為了少年皇帝的老師。

在任職「帝師」的階段,傅儀待王國維確是「彬彬有禮」的。傅儀雖為一國之帝,但卻從不以君臣之儀對待王國維,他會與王國維同事同游,甚至連吃飯都叫上王國維圍坐一桌。

那個時候的清王朝雖然已經岌岌可危,但皇帝仍有皇帝之名,儒學中的「君臣之禮」依然沒有完全廢棄。可想而知,這對思想本就封建的王國維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所以,在1924年廢帝傅儀被驅逐出宮之後,王國維仍舊以「前清遺老」自居。

在北大的校園裡、清華的講壇上,先生的腦袋後面一直拖著一條又細又長的小辮子——那是封建清王朝的標誌與象徵。

甚至於,在1924年傅儀被驅出宮之時,王國維先生還約上了好友羅振玉等一幫子的前清遺老,企圖跳金水河殉清。

雖然因為家人的阻撓沒有成功,但1927年6月2日的上午,在北京頤和園裡,他終是一頭栽進了昆明湖。

許是因為北伐軍的出征讓他認清了清朝終已覆滅,許是因為與親家好友羅振玉的決裂,又許是因為國學文化在那個戰爭年代的衰敗沒落……

具體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就這麼潦草的,王國維先生「在水裡將遺老生活結束。」


王國維(1877一1927)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近現代中國文化學術史上一位偉大的學者。我同意陳寅恪的看法,即王老死於文化說,死於王國維熱愛的文化,當這種文化在現實中受到擠壓打擊而無處存身無法延續時,一個獻身於這種文化的人,就會為它而死。王老的死是悲劇的,又是詩意的。他的死成了他所抒寫的最為重要的一首詩,與他的學術、創作融為一體,令後來者心驚魂動,感喟不己。

他涉獵廣泛:文史哲均有重要建樹,被譽為「近代中國美學之父",對後學朱光潛、宗白華、李澤厚均有重大影響,還被譽為「新史學的開山",他和梁啟超在20世紀文論研究方面並駕齊驅,並稱開山祖師,梁開創了文學與政治社會密切相關的言說之途,王開創了文學與審美緊密相聯的言說之途,王老言說更本質地揭示文學的特點。1908年在《國粹學報》上首發所《人間詞話》是他的代表作,境界一說是王老美學思想的核心內涵。

王先生十六歲中秀才,青年時仰慕康梁維新,1901年東渡日本留學,1901至1905年,從事哲學和美學的研究,從1906到1912年,繼續從事美學和文學理論研究,介紹與傳播西方思想,並以此解釋人生與文學藝術,其間完成代表作《人間詞話》,1923入值南書房,成為溥儀的文學侍從。1925年,與梁啟超、趙元任、陳寅恪並稱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導師,成為清華大學教授中的教授,可見王老地位。1927年6月2日上午,投北京昆明湖自盡。

王老是融匯了中西文化精神的巨子,他沉睡於文化之中,每當我們作為晚生後輩思考他曾經思考過的問題時,他就立馬從文化歷史的沉睡中醒來,同我們一起嚴肅地面對文化的難題。

老先生在哲學、美學、史學、經學、小學、甲骨學、金石學、歷史地理、文學理論與批評等方面均有重要建樹,王國維老先生永垂不朽!


1927年6月2日,正值北伐軍興之時,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突然投昆明湖魚藻軒而殉。

死前,王國維留下一份遺書,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關於王國維的自殺原因,歷來頗具爭議,其中「逼債說」、「剽竊說」均涉及王國維的舊友兼引路人羅振玉,而後者或因投敵為漢奸而聲名有所污化,所謂「逼債」、「剽竊」多屬無稽甚至不乏誣陷之詞。

從類似的例子上看,民國後除王國維外,以身自殉的遺老還有梁濟(梁漱溟之父)。

梁濟自殉於1918年,從各種證據來看,他的死是有意識、有計劃的行為。不過,梁濟並不希望後人認為他的自殺僅僅是為了殉清,正如他自己所說:

殉清,其實非以清朝為本位,而以幼年所學為本位,吾國數千年先聖之詩禮綱常,吾家先祖父先父母之遺傳與教訓,幼年所聞對於世道有責任為主義,此主義深印於吾腦中,即以此主義為本位,故不容不殉。

梁濟自認為,其自殉「非僅眷戀舊也,並將呼喚起新也;喚新國之人尚正義而賤詭謀。」

梁濟自殉於積水潭,為了這一跳,他準備了7年時間。

從某種跡象來看,王國維的死同樣是一種踐諾的行為,所謂「五十之年,只欠一死」,似乎應追溯到辛亥之變時與羅振玉的相約:「萬一不幸,死耳」。

王國維自沉之後,陳寅恪輓詩中有雲「越甲未應公獨恥」,即對王國維踐諾的由衷表彰,同時也隱含了對羅振玉的微辭。

更有學者認為,王國維遺書中說的「經此世變,義無再辱」乃是馮玉祥逼宮及北伐軍興後湖南大儒葉德輝被殺引發的震動所致。

1924年,北方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並行逼宮,王國維沉痛地記述了溥儀出宮的過程:

「十月九日之變,維等隨車駕出宮。白刃炸彈,夾車而行,比至潛邸,守以兵卒,近段、張入都,始行撤去,而革命大憝,行且入都,馮氏軍隊尚踞禁御。赤化之禍,旦夕不測。」

梁啟超也在家書中說:「他平日對於時局的悲觀,本極深刻。最近的刺激,則由兩湖學者葉德輝、王葆心(註:其實並未死)之被槍斃。……靜公深痛之,故效屈子沉淵,一瞑不復視。」

王國維的弟子徐中舒也認為,「先是長沙葉德輝、武昌王葆生,均以宿學為暴徒槍殺於湘鄂。及奉軍戰敗於河南,北京震恐,以為革命軍旦夕即至。其平昔與黨人政見不合者,皆相率引避。先生……又深鑒於葉、王等之被執受辱,遂於民國十六年六月二日憤而自沉雲。」

同為遺老,梁濟的死,與其說是對前朝的效忠,倒不如說是對民國的失望。同樣,王國維的投水自盡,也可以理解為傳統道德與文化日漸沉淪的又一抗議。


王國維投河自盡之後,世人對於他的這一行為的原因猜測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一,王國維本身的悲觀主義。身為清朝遺人,在當時悲觀的社會環境下很難有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的,所以他選擇自殺。

二,王國維被逼債了。相傳王國維欠親家羅振玉巨債。

三,通過王國維子女的話,還有一種說法是王國維的長子去世,長媳被帶回娘家,王國維傷心悲憤,選擇了自殺。

四,可能因為害怕,所以自殺。1927年,北伐軍進逼北方,而馮、閻兩軍易幟,京師震動。有人認為,王國維自殺是怕自己這個前清遺老落入北伐軍手中,蒙受恥辱,所以與其被辱,不如自我了斷。但這種說法被認為不合王國維立身處世方式。

總之,這些原因都只是猜測,王老先生既然選擇了這種方式離開,後人也就不要對他的選擇加以猜測了。


就像海子自殺一樣,這種牛人他們的思想跟我們正常人真的不太一樣,他們的思想追求的更多的是極致的東西,對自己的理想中的美好是不惜一切代價的。這是我們不能理解的。

也有可能是壓力太大了,或者當時的生活太困苦了,一般這一類人如果沒有人賞識資助的話,他們的生存能力很差的。


針對王國維自殺之事,當時許多人很自然地想到與屈原比較,那麼,他們之間有什麼異同呢?屈原是以死表白自己的忠君,從而得到世人的理解。而王國維並不要求他人理解自己的死亡,他也從未就自己的價值作過過多的闡述(不過他臨死前給學生題的落花詩值得回味,限於篇幅此處不贅)。也許他和屈原的根本不同在於他是為自己而死,而屈原是為他人(君王)而死。屈原之死從根本上說不過是「死諫」,而王國維並未想做「諫死之臣」,不然辛亥革命時他就應該「殉國難」了。民國後他雖然一度隱居,但後來仍然應蔡元培之邀到北大任教。此因無他,只是由於王國維和儒家們不同的是在接受傳統價值理念的同時,又接受了西方的文化理論。終其一生,王國維一直在努力尋找中西文化的契合併希望中國文化能夠有新的發展。他在有限的歷史條件的限制下一直努力謀求超越,所以他很清楚當時的環境,更加明白清朝滅亡的必然,自然不會象屈原那樣為「諫」而死了。

儘管我們不贊成自殺,但應該知道,迄今為止,人類在和死亡鬥爭的漫長歷史中,一直處於被動地位,只有自殺還多少表現出有限的主動性以及些許的勝利意味。也只有在這個層面上,我們才把王國維的自殺看成是人性真正的勝利,他自殺的純粹性正是人的價值所在,正是其自我的真正實現。面對這樣的死亡和這樣的人生,儘管我們必然有些傷感,有些悲涼,但在漫長而又短暫的人生之旅中,這傷感與悲涼何嘗不是我們脆弱心靈的慰籍,何嘗不是我們對現實社會之有限而偉大的反抗。王國維的自殺,其意義和價值就在於他喚醒了我們已經麻木的良知,拯救了無數正在墮落下去的魂靈。


生活中人們都會原諒三種人:醉鬼、詩人和瘋子。如果詩人的思維和常人一樣,那他也就不能成為詩人了。二十世紀本來就是一個詩人自殺和發瘋的時代。除了王國維,自殺的著名詩人還有朱湘、海子、顧城等。目前住在精神病院的還有食指。俗人自殺可能是因為物質生活,而詩人自殺卻都是因為精神生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