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的免疫力低下,細菌容易侵入到血液循環中去,並在其中生長繁殖,產生出來的毒素會造成一系列的身體系統病變,對寶貝生命造成嚴重威脅。早產兒敗血癥是兒科的急重症之一,專家提醒爸爸媽媽小心應對哦。

早產兒敗血癥已成為威脅早產兒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當各種致病菌侵入血循環,從而導致早產兒全身性感染,寶貝發生感染情況以皮膚黏膜、肺部、臍部、消化系統為主。

要小心!引發敗血癥的高發感染部位

●早產兒皮膚及黏膜較薄嫩,水分含量高,易損傷,病原菌易感染;

●臍部殘端未完全癒合,離血管近,細菌易進入血液;

●呼吸道纖毛運動差,腸黏膜通透性高,易發生呼吸及消化道感染;

●早產兒免疫系統發育不成熟,局部感染後不易侷限化而後成敗血癥。

引發早產兒敗血癥4個「禍首」

引起敗血癥的病原菌中多為葡萄球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居首。接觸早產兒時要養成自我消毒的清潔習慣,寶貝的護理用品要經常消毒。同時寶貝的免疫功能不全也是葡萄球菌感染的重要因素,如早產寶貝易患有皮膚膿皰瘡,這其中大部分是被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大腸桿菌,革蘭陰性桿菌等是位於其次的病原菌,易通過與早產寶貝的直接接觸從而引起創傷感染。

專家提示:病原菌大多數為混合感染,不是單一的病原菌造成早產寶貝的感染。

早產寶貝皮膚破損是造成危機的重要原因,而家人缺乏基本常識是直接原因。因為寶貝免疫反應尚未成熟,一旦皮膚破損發生,細菌就容易從皮膚黏膜侵入,如果處理不當,局部感染容易導致敗血癥。

早產兒臍部護理不當極易造成感染,因為剛出生的寶貝臍部是一個開放的創口,臍帶斷面常為細菌入侵的門戶,臍帶處理不當是造成臍部感染的重要原因。

專家提示:要經常查看臍部狀況,有無紅腫,特別是小心用紗布包裹臍帶或是用紙尿褲時覆蓋住臍部的情況,這會導致局部潮濕,臍帶的分泌物增多,感染的主要原因則是局部潮濕。盡量保持早產兒皮膚清潔、乾燥,這樣可降低早產兒敗血病的發病率。

診斷:早產兒發生敗血癥時,與年長兒不同,通常不發熱,反而是體溫不升。寶貝表現為哭聲低弱,反應差,喫奶明顯減少。面色不好,有的有黃疸加深或時間延長。血液中的血清C反應蛋白濃度明顯升高,這是早產兒敗血癥早期診斷的主要指標之一。由於早產兒敗血癥多數無特異性臨牀特徵,因此,家長要配合醫生提高警惕,及時發現發病原因,儘早做出診斷。

敗血癥寶貝6個護理策略

密切監視寶貝的生命體徵,每30分鐘監測體溫、呼吸一次。要維持寶貝體溫的恆定,當寶貝體溫偏低或過高時,及時採取相應措施。降溫的同時要考慮保暖措施,絕不能使體溫下降過低而造成體溫不升,危及到寶貝的生命安全。

觀察寶貝對外部刺激的反應,如有煩躁不安、面色、口脣蒼白或發紺,這可能是心力衰竭,及早對症治療。

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遵醫囑採取動作輕柔的方式。

皮膚護理動作要輕,嚴格無菌操作,防止皮膚破損,避免皮膚或臍部感染導致感染蔓延引起嚴重後果。經常翻動身體,勤換尿布,保持皮膚乾燥,避免因尿液浸泡造成會陰等部位繼發尿布疹或感染。

加強輸液護理,要根據葯敏結果輸注抗生素治療,同時需要輸入各種營養及身體必需的熱量。嚴格無菌操作,保護血管,注意寶貝的體液平衡。

環境要達標,早產兒的各器官生理功能還沒有發育完善,免疫功能缺陷,很容易發生感染。要保持室內溫度在25℃左右,濕度保持在55%~65%,適當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室內物品要每日消毒。接觸早產兒前要清洗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預防敗血癥4個對策

1.重視護理

●提高意識,新媽咪和家人要多學習,學會科學合理的育兒知識,提高對疾病的認識;

●注意皮膚黏膜護理,若發現膿皰瘡或鵝口瘡,就要及時進行處理;

●寶貝眼睛有分泌物時,每天使用生理鹽水棉簽清洗雙眼,做好結膜炎的預防工作;

●加強臍部護理,為保持臍部乾燥,防止臍炎的發生,每天要使用碘伏塗抹臍部,如果發生臍炎,為控制感染的擴散從而導致敗血癥的發生,必須及時處理。

2.注重消毒

●手部清潔是杜絕接觸傳播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在接觸早產兒前後,應做到徹底洗手;

●做好早產兒的基礎護理,如早產兒每天沐浴更衣,所用衣物毛巾要做到一人一用,要重視直接接觸早產兒衣物的消毒。

●感染寶貝使用後的奶具、器械以及所用衣物毛巾要進行先消毒後清潔再消毒的處理。

●隔離病區內有皮膚感染的寶貝,牀旁有接觸隔離標識。

3.母乳餵養

●乳汁中含有多種抗體,能使寶貝及早建立正常的菌羣,促進早產兒的免疫功能發育以及成熟。

●餵養前先將乳頭清洗乾淨,避免感染。

4.加強監測

●注意觀察早產兒面色,體重增長情況,喫奶時的精神狀況及體溫變化;

●做好皮膚黏膜的護理,尤其是皮膚黏膜較薄嫩的部位,如臍部、口腔黏膜、皮膚皺褶部位,以及早產兒臀部,這些部位更易感染而致敗血癥。不要挑馬牙及擠奶眼,不要擦洗早產兒的口腔,避免損傷口腔黏膜。保持臍殘端的清潔和乾燥,防止細菌感染。

●減少探視,尤其要避免早產兒與感染患者接觸,如有感染性病竈應及時處理,並適當地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