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手機市場正在進入一個硬件能力過剩的時代。

具體來說,硬件能力的過剩有以下幾種表現:

第一, 硬件技術能力本身的突破。例如芯片技術、攝像頭技術等等。

第二, 同樣硬件使用成本的下降。例如國內廠商對柔性屏生產技術突破使得柔性屏的價格更加低廉。

第三, 廠商主導的硬件下沉。例如AI芯片和結構光攝像頭逐漸進入3000左右價格檔位的手機中。

如此一來,我們也能看到很多手機廠商推出了一些奇奇怪怪的設計,似乎是不知道拿這些過剩的硬件能力如何是好,試圖以排列組合的方式吸引用戶的注意,從而讓過剩的硬件能力發揮出更多商業價值。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幾款誕生於硬件能力過剩時代的“獵奇向”產品。

五攝諾基亞:拍照輕薄兩難全

當我們認為四攝就已經足夠強大時,諾基亞又帶來了擁有狀似昆蟲復眼的後置五攝攝像頭的諾基亞9 PureView。

嚴格來說,攝像頭數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硬件能力過剩。當然,目前芯片算力提升足以支撐多個攝像頭成像,加上攝像頭模組的進一步發展,同樣也是廠商們肆無忌憚在手機背後增設五個甚至十幾個攝像頭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手機其他方面的技術進步,例如不需要LED背光AMOLED屏幕、能量密度越來越高的電池設計等等,正在讓手機變得越來越薄。

而唯一在影響手機厚度的,就是攝像頭本身。

一方面來說,感光元件在成像時會經歷光的折射和衍射,鏡頭本身的體積是很難在提升像素的前提下無限縮小的。如同擁有光學變焦功能的相機,都要通過鏡頭的伸長縮短來實現。

另一方面,感光片上的感光元件由電驅動,如果限制感光片面積而密集排列感光元件,則會造成電路過於密集下的電感效應。

總之由於物理方面的限制,單攝像頭想要提升能力就會與手機工藝設計對單薄的追求背道而馳。所以才會出現谷歌Pixel式的算法優化單攝像頭成像,以及蘋果、華為式的幾個攝像頭分別負責廣角/長焦/微距等等多個焦段。

當手機產業進入硬件能力過剩時代 科技 第1張

但與上述廠商都不同的是,諾基亞9 PureView的五個攝像頭並不是為了廣角或變焦需求,而是用了兩顆 1200 萬像素彩色攝像頭和三顆 1200 萬像素黑白攝像頭共同協作成像,五顆攝像頭拍下不同曝光的照片,再來進行合成。通過多個小傳感器組合來實現大傳感器的感光量。

這樣做的好處是亮部和暗部細節足夠清晰(尤其是在HDR模式下),後期空間也更大,多個攝像頭同時拍攝可以實現重新變焦。

可相比之下,五攝統一成像在功能性的豐富上還是遠遠低於長焦/微距的多攝像頭組合,即使能在後期的自由度上取得一些提升,但是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說意義並不大。如果相比蘋果、谷歌Pixel等攝像頭+算法校準模式,即使拍照表現上有所提升,也很難抵得過五個攝像頭排列組合的敗好感外觀設計。

加之諾基亞9 PureView定價699美金,仍然在使用驍龍845芯片,綜合來看很難打動市場。只能看做在手機愈發輕薄的趨勢下,提升照相素質的嘗試方向之一。

柔屏努比亞:你看這個手機它又彎又長

當我們在網絡上評價多管閑事的槓精時,常常會用上一句“是雜交水稻技術讓你喫的太飽了”,同樣,對於一些廠商我們也可以說:“是京東方讓你隨便用上柔性屏了。”

當手機產業進入硬件能力過剩時代 科技 第2張

努比亞的“柔屏腕機”努比亞α就是這樣一款產品。

其實“可彎曲手機”並不是一個非常新鮮的概念,2013年,LG就研發了屏幕帶有弧度狀似鞋拔子臉的LG G Flex,近年來的三星Galaxy系列,也都以曲面屏作為標志。但一直以來,柔性屏技術並沒有對手機形態本身構成太多改變,其中主要原因是,雖然屏幕可以彎曲,但是主板、電池這些元件並不能彎曲。所以即便是目前最接近於成熟產品狀態的華為Mate X,也仍然選擇的是屏幕摺疊拓展可視範圍的解決方案。

但當以京東方為首的中國廠商突破了柔性屏量產技術,打破了三星的價格壟斷後,柔性屏的應用成本大大下降,各路廠商也就有了“強行創新”的空間。

就像努比亞α,努比亞α最大的亮點是有一塊4.01英寸的柔性屏幕,可以像一條腕帶一樣貼合人手腕的弧度,屏幕的顯示區域也可以根據用戶需要進行調節。關於這塊屏幕最大的槽點就是,雖然聲稱是“4英寸”大屏,但由於寬度較窄,從視域上來說非常反人類,細細的一溜兒很難展示出較大的信息量,未來在軟件生態設計上也會非常麻煩。

如果將努比亞α視作一款手機,那麼可吐槽的地方就更多了。例如努比亞主要宣傳的,是來自eSIM卡的一號雙網功能,也就是說同樣一個手機號,可以在兩個終端上獨立接聽電話收發短信等等。然而諸如獨立接聽電話、收發短信、移動支付等等功能,基本都是蘋果手錶三四年前版本就能實現的。至於心率監測、久坐提醒等等常規功能,也沒有超出廉價運動手環的能力範圍。

可以說努比亞α的這塊屏幕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只是在告訴大家:我能做出一條長長的彎彎的屏幕。

何況努比亞α的最低配都要賣3499元。

史上最奇怪的LG:感受我手中的力量

最後一款騷操作產品,來自已經在中國市場沒有什麼聲響的LG。

最近一年,我們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3D成像能力開始進入手機前置攝像頭,不論是應用3D結構光還是TOF技術,原本只能在iPhone上見到的刷臉解鎖,如今已經在大多數中高端手機中見到。

一般來說,3D成像對於物體的立體描繪,除了可以用來錄入人臉信息以外,還而已被用來優化自拍等等。但或許LG是覺得以上這些用途沒能很好的發揮,在新品LG G8 ThinQ中應用上了“Hand ID功能”——手掌靜脈紋路解鎖。

有了這一功能,用戶就可以十分中二地對手機伸一伸手,“隔空”解鎖手機。LG解釋,這一功能是為了當用戶將手機平放在桌子上時想解鎖手機,無需再將手機拿起來……

除了解鎖之外,Hand ID還帶來了Air motion功能,既可以通過隔空手勢來對手機進行一些簡單的操控,例如通過“捏”的手勢進行截圖,向左或向右的手勢來調節音量等等。可以在用戶不方便直接觸碰屏幕時,進行一些替代性的操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