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外國人,不管工作地點在哪,其實都是個國際化的工作環境。有時候我和德國人說英語,和土耳其人說西班牙語,和法國人說德語,和西班牙人說中文,實在是又混亂又有趣的語言遊戲。


在這樣的環境中,總是不免和很多朋友談起學語言的問題,在得知我能熟練地在幾種語言間自由切換或是混合使用,常常會被報以羨慕讚許的目光。



在傳授祕訣前,先容許我自我吹噓一番我的“戰績”



學西班牙語時,從零起點開始,到四個月時,完全切換到西班牙語,工作生活,聽說讀寫都是100%西語。一年多時,考了塞萬提斯(Cervantes)學院的西語C2證書。(C2 是語言類的最高級別,普遍認爲比專業八級難。)


我搬到德國來後 ,再一次開始學語言,而且是公認的頗有難度的德語。


每週有兩次語言課,每次一個半小時。是典型的給上班族開的晚間課程。


當初報名時,學院的經理一定堅持我第一年只能上到Level3 最多Level4 (正常進度是1年上到Level2)。


他說:目標不可以定得太高。

我說:我覺得我可以。

他說:我從業18年了,請你相信我的經驗,從來沒有人能以更快的速度上課。

我說:那是因爲你還沒有遇到我這樣的學生。 


我的老師H女士在給我上課的近一年中飽受折磨,因爲她跟不上我的速度,感覺壓力很大。大半年的時間,我們從Level1上到Level7 結束,以滿分考了該語言學院的證書。


搬到德國六個月後,切換到全德語,一年多時能流利用德語工作,談天,聊八卦,還時不時地撩一下德國的銀行,保險,稅務,建築行業等從業人員,能跟他們用德語討論各種專業問題。


以上兩種語言,都是在平時正常上班的情況下,下班後用業餘時間學習的。


常有人誇獎“很有語言天賦”,我總是笑着道謝不去辯解。


我其實不怎麼相信天賦。


論“苦讀”的話,我也並沒有話語權。我幾乎從不背單詞,也常常因爲懶散而不寫老師留下的家庭作業,新買的各種語法書,只看了幾頁就沒耐心看不下去了。


[觀衆]:說了一堆廢話,等於沒說嘛。


先彆着急,耐心看下去,馬上就到重點了。


如果一定要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其實也是有一些方法可循的。



學語言的動力是什麼



大學裏學過短期二外的人,大約都有同感,當初你抱着一時興起的一腔熱情去報了個二外興趣班,上了幾個星期課,最初的新鮮勁兒過了,然後你發現,學二外變得一點兒也不好玩,要背單詞,要背語法,要練習聽力,學了一段時間後,總是還停留在你好再見的簡單會話階段,再想提高,要付出的努力就呈幾何倍數增長。


有多少二外課程只是爲了混兩個學分?又有多少校外語言培訓的高額學費變成了肉包子打狗?


我剛到西班牙時,只會說hola (你好)和adios(再見)。出國前的幾個月,也曾試圖學習一些西班牙語,但是看着厚厚的講義,西語中複雜的語法搞得我暈頭轉向,總是很快就學不下去了,斷斷續續的幾個月自學,到臨行前,還是連基本日常會話也無法應付,還是停留在零起點。


雖然不會西語,但仗着英語還算流利,我天真地以爲,用英語可以應付這裏的生活。但是生活很快用它的殘酷狠狠地在我臉上甩了一巴掌。


到了這裏的第一天,我就意識到,這是一個英語行不通的國家,剛開始的生活,到處碰壁,語言不通,使得我被隔離在真正的世界之外,我不能讀,不能看,不能聽,沒有交流,沒有娛樂,甚至連基本生活也成問題,我陷入了巨大的精神危機中。 


於是,學西班牙語不再是興趣問題,而是變成了直接的生存問題,我需要求生,沒有西班牙語,我在這裏活不下去。


一旦變成了求生技能,我不再需要鼓勵自己努力學習,天天向上。每一天因爲聽不懂周圍人的談話而產生的焦慮,每一天在超市裏看不懂的商品名稱,這些都變成了強大的動力和刺激,自動地就進入了24小時學外語的精神模式。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爲了生存而學語言。這只是動力的一種。


如果你特別熱愛語言,崇拜名翻譯,對此感到着迷,那也是很好的理由。


再或者,你滿腔雞血,想說一口流利的二外或者三外,可以在人前裝X顯擺一下,我覺得這個理由也不錯。


凡是真的能觸動你能激發你潛能和熱情的,都是好理由。


但是如果只是有新鮮勁兒,學不學得好都無傷大雅,不會對你的工作生活造成任何影響,那還是算了,省省學費吧。



浸潤式學習



有了動力還不夠,還要講究方法。


我提倡浸潤式學習。


那麼什麼是浸潤式學習?


很多學過語言的人都知道,成人學外語的方法跟小孩子是不一樣的。學習的方法,過程和結果都不一樣。


從方法上來說,成人學習語言比較系統,發音,語法,寫作都分門別類的學。比如語法,輕易就可以找到各種非常全面系統的語法歸納書,需要背規則。而孩童往往是沒有章法的,遇到什麼學什麼,而且很少需要學語法,主要學的是運用。


從過程上來說,成人學習靠集中上課和看書,一般比較喫力。孩童是在生活中學習,喫飯,看電視,睡覺,玩耍時都在學。


從結果上來看,成人學習語言前期理論進步快,後期提高難。永遠無法達到母語者水平,有甩不掉的口音。而孩童學習前期進步慢,後期進步神速,沒有口音,語法正宗,用法地道。


談理論太枯燥,還是來分享幾個經歷。


我剛學德語時,有一天學了個新動詞。我順便問了老師H女士一句,這個動詞是trennbar (可分動詞)嗎?學德語的人都知道可分動詞是什麼意思。 她聽了後一頭霧水,不明白我說什麼。我又繼續說,就是語法上的可分動詞啊,她就更緊張了,表示從沒聽過這種說法,接着開始要汗如雨下。後來過了幾日,她告訴我,她回去查了很多書,終於在對外教學的語法書上找到了這個定義,才明白我說的是什麼。這時我又一次意識到,不要跟母語者討論語法,因爲他們沒學過……


有一段時間,我閒不住業餘時間教別人中文,用的是一本針對外國人的漢語教材。


一個學生來問我書上的一條語法規則:“不”這個字一般發四聲。但是當它後面跟着的字也是四聲的話,這時“不”就要變成發二聲。


What??? 


我讀了之後,感到一頭霧水。


迅速地在腦子裏找了幾個詞默默地讀了一下:“不行”,“不好”,發四聲。而“不對”“不是”,發二聲。


喲,還真是那麼回事!


我這幾十年中文說得也挺溜,但是卻不懂這樣的規則。


所以有的時候不要太強求語法,規則背的太多,就會不知道怎麼開口。說得多了,語法自然就好了。


語言學習的理論中,對於浸潤式學習有很嚴謹的一套理論。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 用第二語言教第二語言以及其他學科。


也就是說,如果學一門外語,就從第一天起用這門外語授課。不管學生聽懂聽不懂。


另外,不要把學習侷限在課堂內容上,也就是說,不僅要學怎麼正常對話,還要使用這門語言來處理很多生活裏其他的事,比如也要學學人家怎麼吐槽,怎麼罵人,撩妹,聊八卦,開會掐架。這些課堂之外的東西纔是要學習的精髓。


現實生活中,沒有人開口總是“My name is Han Meimei, how do you do”的。


米拉常常借我西班牙語電影DVD,讓我週末回家看。


我記得有個週末,我坐在家裏看DVD,是一部關於二戰中的兒童的艱深電影,純西班牙語的。我的房東從外面回來,看到我端坐在電視機前看的津津有味,她大爲驚異,眼神好像看見了鬼一樣,終於實在是太好奇,她問我:你看得懂什麼嗎?


我說:看不懂,一點兒也不懂,但是也無妨,有一天會看懂的。

我說完後,她更覺得是看見鬼了。


初到西班牙的第一個週末,我就去電影院看了一場西語電影。至今,我還記得那部電影是改編自著名小說《香水》。


全程兩個小時的電影,我坐在漆黑的電影院裏,聽着連一句也不懂的對白。我當時甚至連電影名“Perfume”這個單詞都不認識,但是這也無妨,我還是坐在裏面看。所幸電影是一個視覺藝術,即使對我來說是一部默片,我還是努力看畫面,在心裏猜想各種可能的情節。


電影散場後,已是深夜,我走在回家的路上,雖然覺得疲累,但是想到學會了電影中的幾個單詞,覺得也是收穫之一。


到現在,我還是覺得很驕傲,第一個週末,我就去電影院看電影了,看不懂也無妨。


我那時住的地方附近有一個公立的圖書館,下班之後,回到家裏,匆匆啃幾口麪包,然後我就跑去圖書館。


在圖書館裏,我其實並沒有埋頭苦讀做黃崗真題什麼的。大部分時候我塞上耳機,耳朵裏是西班牙語的音樂。我的同事介紹了一些西班牙語的流行音樂給我,我就放在MP3裏反覆地聽。然後在圖書館裏隨便找好玩的報紙或者八卦娛樂雜誌來讀。


那時的我,看電視上的西語綜藝節目,去電影院看電影,讀西語報紙,聽西語流行音樂,讀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自己完全沉浸在純外語的環境中去生活。


還要像個孩子一樣的去模仿,牙牙學語。有時我爲了給自己心理暗示,故意去學一些嘆詞和小詞。比如老外喊疼時說Auch,那我也強迫自己這麼說。西班牙人感到驚訝時說Aywa…那我也這麼說。德國人說Scheiße, Mist等粗話髒話時,我聽懂了後也學着說。


有時幾乎忘記了自己是誰,忘記了自己的母語,開始不自覺的用這門外語去思考,去做夢,說夢話也是外語。


達到這種狀態,算是浸潤的夠了。


是不是使用了浸潤式學習方法,就能大功告成,當然沒那麼容易。


欲練神功,必先自宮。(打個比方,別當真啊)


要想真的達到一個很高的語言水平,還有一點很重要:



放下自尊心和驕傲,甘心當傻子









本文作者:木馬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