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CC最近很煩。

她媽媽又打電話來催她回家了。回家幹嗎呢?考公務員。

她媽媽說:「深圳那邊消費高,而你的工資又不高,還那麼辛苦,不如回家考公務員吧。福利待遇好,將來老了還有國家養。」

這些話CC已經記不清她媽媽到底說了多少次了。只知道電話每次都以兩人的爭執而結束,都以她媽媽的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而結束。

CC並不是一個人在深圳,她還有男朋友。他們是大學同學,畢業之後就懷著一腔熱情跑到深圳來了。是的,他們的工資在深圳這種地方確實不算高,經常需要加班,租房撿便宜的租,自己買菜做飯,不敢逛淘寶,週末也不怎麼出門,因為那意味著要花錢。

CC已經記不清他們上一次去餐廳喫飯是什麼時候了,上一次逛商場是什麼時候了,上一次去電影院看電影是什麼時候了。

但是那又怎麼樣呢?

CC說,她覺得自己過得很開心。不加班的時候就去超市買些菜,燉一鍋湯,炒兩個小菜,和男朋友擠在狹小的廚房裡喫得樂呵呵。她男朋友也經常跟她說:餓不死,用不著睡大街,有你,就足夠了。

可是為什麼她的家人,包括七大姑八大姨這些,都覺得她過得很辛苦,都覺得她應該去接那個鐵飯碗。

CC說:「我努力讀書就是為了有一天能夠走出那個小鎮,去看更大的世界。可是突然有一天,所有的人都反對你,他們就覺得你應該考個公務員,安安分分的守著這個小鎮,然後再找個老實本分的人結婚生子,安穩的度過這一生。這種一眼望得到盡頭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我不知該如何安慰她。因為她的家人給出的理由是「為了你好」。

似乎中國式父母的愛永遠都是這句「為你好」,聽起來很動人,很無私,殊不知這是對孩子愛的綁架。

他們總喜歡說:「我們喫的鹽比你喫的飯還多」、「不聽老人言喫虧在眼前」、「等你以後後悔就來不及了」、「等你做了父母就會明白我們的用心」,諸如此類的「忠言」,總結起來就三個字——「為你好」。

不可否認,這確實是出於父母的關心,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卻也極其自私。

他們總是一味地想讓你按照他們為你安排的路走,他們覺得這是一條陽光大道,沒有荊棘,只有鮮花和掌聲。而你自己選的那條與眾不同的路到處是陷阱和沼澤,一不小心就會摔得頭破血流。當你有一天受傷了,他們還會在一旁指責你:「看吧,不聽我的話,這下有你好受的了!」

這種愛,無非是為了證明他們是對的,而你是錯的。

龍應臺的《目送》中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大概是對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最好詮釋。可惜中國的父母大都不能理解這樣的愛。

就像葉子的離開,並不是因為風的追求,也不是因為樹的不挽留,而僅僅只是因為它到了該離開的時候了。我們不是風箏,我們是天空中自由飛翔的鳥兒,不論狂風暴雨,該我們承受的就得自己扛著。

畢竟,鳳凰只有經歷烈火的煎熬,才會重生。

我們需要的僅僅只是父母的一句話:不要怕跌倒,你隨時可以回來,你還有我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