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報告(2012-2017)》正式發布。

全產業鏈科技開發取得新進展

運用物聯網技術,農民坐在電腦前就能種田;掏出手機掃一掃,農產品追溯一清二楚;操縱按鈕,無人機便可起飛噴灑農藥……這些先進的科技成果,如今已在我國農業中得到廣泛應用。《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報告(2012-2017)》顯示,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取得了超級稻、轉基因抗蟲棉、禽流感疫苗等一批突破性成果。57.5%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意味著科技進步對中國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土地、資本及其他所有要素總和。

近5年來,在耕地、淡水等資源約束加劇的情況下,科技對我國糧食單產水平提高的貢獻不斷加大,糧食產量自2013年以來連續5年都穩定在12000億斤以上。在品種上,2012年以來我國選育推廣了超級稻、節水抗旱小麥等一大批穩產高產新品種,主要農作物種子質量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對農業增產的貢獻率達到45%;在技術上,面向全國發布推廣了糧食穩產增產、農業防災減災、農機農藝融合、農產品儲運保鮮等先進實用的技術,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全生育期作業機械已基本形成規模。中國人的飯碗在科技支撐下得以端得更牢。

除了糧食外,近5年來,我國選育了金陵花雞、新型北京鴨等一批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的新品種,畜禽品種良種化、國產化比重逐年提升,奶牛良種覆蓋率達到60%左右。稻魚稻蟹稻蝦等種養循環新模式在各地大量湧現,全產業鏈科技開發取得新進展。

中國農業科研位居世界前列

在農業科技專利方面,中國近5年保持著發明專利申請量逐年快速增長的勢頭,2014-2016年專利申請量位居世界第一。報告顯示,中、美、日、韓、德發明專利申請總量佔據全球前5位,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佔到全球排名前22國總量的一半以上。從農業科研機構來看,我國16家農業科研機構的發明專利申請量進入全球前50名。

截至2017年,我國農業科學SCI論文發文數量佔全球9.4%,被引用次數列世界第二位,農業領域專利申請量世界第一,有效發明專利保有量世界第三。由此可見,我國農業農村科技整體發展水平顯著提升,與發達國家差距顯著縮小。

《2017全球農業研究前沿分析解讀》指出,在美、英、中、德、法等10個世界主要國家中,美國的農業研究總體表現力最為突出,中國位居第二,且在「十字花科作物功能基因組學與分子設計育種」「植物基因組編輯技術研究及其在作物育種中的應用」「高光譜成像與感測器技術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的應用」和「生物煉製過程中的木質纖維素資源的降解轉化」4個全球農業科研熱點前沿中居於領先位置。

中國農業科技造福世界

此外,中國的農業科技也在為世界造福。中國研發的禽流感疫苗在穩定銷往非洲的基礎上實現了亞洲市場的拓展。中國向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印度、菲律賓等國家提供70餘個雜交水稻新品種,開展品種測試;在亞非18個國家開展了68個綠色超級稻品種的示範和推廣工作,累計推廣面積約180萬公頃,平均增產約20%。

中國在吉爾吉斯斯坦建立中亞試驗站,推廣棉花品種2個、技術3項,其中「中棉所44」目前已成為吉爾吉斯斯坦的主栽品種。中國與古巴開展了蠶桑和畜牧等科技合作,大力推動了古巴蠶桑業的發展。

向世界農業研究中心邁進

當前中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階段,農業面臨生產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的雙重擠壓、資源與環境約束加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不緊、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等困境,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創新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據瞭解,中國農業科學院近期制定了《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計劃(2018-2035年)》,將重點在綠色優質品種培育、安全高效標準化、勞動替代型與自動化、農產品加工、現代食品製造、農業綠色投入品、節水控水、耕地質量提升、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污染治理、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生態修復與保護、智慧鄉村和農耕文明等領域突破一批覈心關鍵技術和技術集成模式。

一個淘汰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雖然不怎麼會種地。

公眾號:唯恆農業(weihengny),歡迎來撩

有朋友問我們在做什麼,我們只是一羣農業的觀察者

唯恆農業-專註農業領域服務創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