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被認為是西方戲劇界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荒誕劇的奠基! 是世界戲劇的經典! 僅僅從英語的attendant來理解,很難體會賽繆爾·貝克特所要表達的思想! 英語裏attendant的意思是「服務員」,或者「在場的」!而貝克特是可以同時用法語和英語創作的愛爾蘭作家;在法語裏,en attendant是在什麼地方等什麼人的意思,所以翻譯出來應該是「Waiting for Godot」! 「等待戈多」在法國,英國,德國公演初期是被人們批評的,甚至被嘲笑挖苦,沒有傳統戲劇的華麗,沒有主題,故事情節混亂,人物對話語無倫次,邏輯思維一團糟,地點時間都不確定,場景灰暗單調得讓人窒息,人物形象醜陋噁心等等等等;然而,隨著時間的過去,當人們靜下心來慢慢回味,卻突然發現「荒誕無稽」裏卻有深刻的哲學思考,語無倫次裏卻揭示生活中血淋淋的現實,灰色中給人一種力量! 這樣的反傳統的戲劇竟然慢慢被接受並廣泛受到了好評,甚至「等待戈多」成了一句英語的「成語」!

「等待戈多」出場的人物只有5個,兩個流浪漢愛斯特拉貢(戈戈)和弗拉基米爾(狄狄);奴隸主波卓和奴隸「lucky」;還有一個為「戈多」傳話的孩子! 流浪漢又醜又臟,場景只有兩幕,且幾乎沒有變化,除了那棵說不清楚什麼樹的上面多了幾片葉子,荒涼得讓人想嘔吐,流浪漢聞臭鞋,啃胡蘿蔔的情節讓人沒有一點美的享受,兩個人無聊透了在沒話找話說!

事實上,賽繆爾貝克特是存在主義的推波助瀾者,法國天主教哲學家在他的存在主義學說裏,提出:人是世界的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是第一重要的,人都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存在的本身沒有意義,但是人可以用自己的「行動」來自我定義,自我造就,這樣,人才活得有意義,活得精彩! 薩特和尼采提出另外一個存在主義的思想,認為: 人首先是存在(出場),然後給自己定義(流浪漢的經歷,對話,然後遭遇和波卓的相遇分手);人活著是不確定的(計劃好了等待該來的戈多沒來,不該來的波卓來了);生活中的世界是混沌的(臟,醜,單調的灰色,沒有變化的場景);人活著就是盲目的走下去,等待死亡!

當我們理解了存在主義,理解了賽繆爾貝克特的存在主義的思想深處,再來理解「等待戈多」,人們才發現這樣的等待是如此的「深刻」! 一個人無論生活中怎樣的沒有目標,要等待一個「戈多」是荒誕的,只有「行動」,必須「行動」! 有人說,「戈多」其實象徵著希臘神話故事裡被蓋進「潘多拉」盒子裏的「希望」;有人說「戈多」其實象徵「God」,是每個人心中的「上帝」,尼采說「上帝死了」,所以等待就沒有了意義! 弗拉基米爾問波卓: 假如你們在沒有人幫助的地方摔倒了怎麼辦?波卓回答: 那我們就等著,一直到能夠爬起來為止,隨後重新上路,走!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走,就是行動,當弗拉基米爾和埃斯特拉貢意識到繼續「等待戈多」已經沒有意義,那麼就應該有行動了,他們討論「上吊」的可能性,沒有繩子,褲帶太短,而且不夠結實,連上吊「繩子」都已經沒有的惡劣情況發生,那麼他們還能幹什麼?死都不怕了,難道還怕「行動」嗎?與其等待一個不來的「戈多」浪費生命,還不如「行動」來重新定義塑造自己!

在殘酷的現實生活中,希望總是有的,一味地等待是不現實的,人們應該「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去行動,去努力,貝克特不願意人們從此墮落,從此毀滅在「無為」的「等待戈多」中,在黑夜裡給人們一點點光明,在迷茫裏給人們指出了一個方向,我想,這纔是「等待戈多」給世人留下的最可寶貴的「偉大和崇高」!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閱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