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的中國人比以往更加警惕隱私安全,但仍有很多人願意冒險追求便利。

當今世界萬物互聯,企業成為網絡黑客的主要攻擊目標,哪怕一次很小的疏忽,也可能導致消費者隱私信息泄露而造成嚴重後果。賽門鐵克旗下諾頓™ LifeLock™通過民調機構對超過1,000名中國成年人進行了線上調查,並基於調查結果發布了《2018年諾頓LifeLock網絡安全調查報告》。報告顯示,85%的中國人比以往更加警惕隱私安全——這一數字在全球16個國家中佔居前列。然而,大多數人依舊願意承擔一定隱私泄露的風險以追求便利(62%),且願意向企業出售或免費提供一些特定的個人信息,如位置信息(53%)和網絡搜索歷史記錄(50%)等。

從賽門鐵克最新網絡安全報告看中國隱私保護 科技 第1張

“千禧一代”對社交媒體供應商信任度偏低

千禧一代主要是 “數碼世界原生代” 的一代。這一代人中的大多數人都出生在互聯網和連接設備較為普及的年代。也大多是社交媒體、資料分享網站的深度用戶。這就意味着曝光率最高,包括個人信息、照片、視頻和其他內容。

起初,社交媒體是一個通過有意義的方式與你真正認識或者想認識的人聯系的方式。戲劇性的增長和全球的流行將這些私密空間變成了瘋狂的數字叢林,這裏充斥着各類奇詭的聲明和推銷。

社交媒體內容轉向更個人化,也在共享的內容類型上得到了相應的呼應。他們不是在社交網絡上公開分享內容,而是選擇參與私人或小團體的對話。他們堅持用更多的價值和透明度來換取他們的時間和信息。他們希望被視為真正的個體,而不是人口統計學上的個體。鍾擺正在回到社交的根源:真實的、個人的和可靠的。

調查顯示,在18~38歲擁有社交媒體賬戶的中國用戶中,56%由於隱私問題在近一年內刪除了帳戶,這一比例在39歲以及更年長的用戶中為35%。但是,相對年輕的成年人(18~53歲)對數據共享持更加開放的態度,並表示可以接受售賣某些個人信息的想法,其中包括身份證明文件(30%),互聯網搜索歷史(38%)以及位置信息(40%),相對於54歲及更年長的中國人而言,這些數據分別為18%,26%和24%。

從賽門鐵克最新網絡安全報告看中國隱私保護 科技 第2張

數據保護付費合理嗎?

調查顯示近5成消費者不願意為數據保護付費。現在社會環境的根本使得很多隱私本身被貶值,只是隱私數據覆蓋的範圍而已。因此如果能用擴大隱私範圍換取一定收益,很多消費者是願意的;與其被賣了數據,不如主動披露數據換取受益;一些大型社交媒體獲取了大量用戶數據,用戶為了獲取更多的使用便利性無奈只能主動披露數據。如何在數據隱私和付費意願之間尋找平衡?

原因在於,互聯網普遍免費模式虛化了“同意原則”,也某種程度上降低了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一方面削弱用戶對個人信息的權利,另一方面削弱服務提供者的相應義務,這些問題亟待調整和發展。

針對消費者是否願意對隱私保護付費具體有以下分析:

願意:互聯網本身就是通過平臺化共享和信息互聯來達到效率提升的模式,由於效率的提升帶來的就是成本下降,因此在互聯網上獲取信息和服務,能夠減少使用者的額外開銷。還有加密機制未能平衡數據隱私和安全的一致性的原因,所以願意為隱私保護付費的消費者更加傾向於使用良好的互聯網信任服務。

不願意:以這樣的邏輯付費,從根本上最大的問題是消費者的數據隱私難道不是本身的權利,是一種應該擁有的權利也是供應商應盡的義務。而義務性是不需要付費的,只有服務性才應當付費。

未來的網絡安全態勢如何?

賽門鐵克大中華區消費事業部首席銷售工程師王世煜表示:網絡安全問題往往源於盲目信任。大多數消費者都知道他們訪問的網站、登錄的社交媒體以及使用的應用程序會採集他們的數據,並相信這些信息會得到妥善保護。但是他們通常不知道這些公司收集數據的方式、原因以及目的。如今,個人信息收集的行為並沒有出現減少的跡象,且相比以往,個人信息被賦予了更高價值。

僅去年一年,就有超過5.26億的中國人遭遇網絡攻擊,這一數字佔中國總人口數的48%。同時,74%的受訪者認為他們可能會在明年遭遇網絡攻擊。據估計,去年的網絡犯罪共造成4020億人民幣的經濟損失,並耗費受害者36億個小時來解決攻擊的善後問題,其中33%的受訪者花費了一週或更長的時間來處理這個問題。

消費者可通過以下幾種最佳實踐防範在線威脅:

1. 切勿打開可疑的電子郵件:網絡犯罪分子會發送看似真實合法的虛假電子郵件或文本。這些電子郵件或文本中的鏈接包含可下載惡意軟件和間諜軟件的不良軟件。這些軟件可能會挖掘您計算機中的個人信息,然後將其發送到遠程計算機,供攻擊者在暗網上出售這些信息或進行身份盜用。

2. 注意免費的公共WiFi:網絡犯罪分子會在公共場所創建偽裝成合法網絡的虛假WiFi熱點。這些虛假WiFi熱點讓人免費連結使用,讓網絡犯罪分子藉以窺探您設備所發送和接收的數據。如果您的設備上存在軟件漏洞,攻擊者就可以注入惡意軟件以幫助他們獲取數據的訪問權限。

3. 嚴管在線安全設置:在開立帳戶或下載應用(包括社交媒體帳戶)之前,請仔細閱讀條款和要求的隱私條件。務必對Web服務和設備進行適當的隱私和安全設置,以確保信息共享安全。

4. 開啟兩步身份驗證並妥善管理密碼:啟用兩步驗證或多因素身份驗證,以防止對您在線帳戶的未授權訪問。始終將設備、服務和WiFi網絡上的默認密碼更改為復雜且獨特的密碼。

安全牛

總之,隱私保護在大數據時代是不可迴避的,公民的個人的隱私數據保護遇到了嚴峻的挑戰。互聯網環境使很多數據可以被追蹤,消費者願意接受量化自我的概念,通過數據隱私來獲取增值服務,社會隱私悖論的核心便是如何管控這些信息無論是控制權的歸屬問題,還是因控制不當而產生的後果,都值得深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