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鳥人》全片一共有14個鏡頭,每個鏡頭10到15分鐘,整個劇組每天最多隻拍攝一個鏡頭,全片拍攝總共花了一個月的時間。

《鳥人》中的一鏡到底效果實際上是通過使用無縫銜接鏡頭來實現的,我也很欣賞這種一鏡到底的效果。也許有人會問,使用了無縫銜接的鏡頭,那麼電影還算是一鏡到底嗎?

其實,這樣的技術,《鳥人》並不是第一例。早在希區柯克的《繩索》、史詩級作品《俄羅斯方舟了》等電影中,均使用了無縫銜接鏡頭達到一鏡到底的效果。具體來講,就是導演用技術和各種巧妙的方法去掩蓋鏡頭的切換,從而形成了整部電影的連貫性。從技術的角度來說可能會否定這樣的電影是真正的一鏡到底,但是這樣的電影呈獻給觀眾的是一鏡到底的形式。

那麼,《鳥人》是怎樣使用無縫銜接鏡頭實現電影一鏡到底效果的呢?總結來說,就是拍攝前十足的準備、拍攝中恰當的場面調度、拍攝後隱藏的剪輯點,有了這三個條件,就可以無縫銜接鏡頭,進而實現一鏡到底了。

拍攝前的十足準備

首先,器材的準備。斯坦尼康家族在拍攝運動長鏡頭時是必不可少的,《鳥人》中也大量使用了斯坦尼康。電影《鳥人》中空間比較狹窄,可以看出來攝影師80%都是手持鏡頭的。《鳥人》攝影師盧貝茲基在專訪中說:「手持拍攝我們用得最多的是ALEXA M,還有那種非常非常長的鏡頭也是ALEXA M拍的。」此外,還有小軌和小搖臂,也在電影當中有所應用。

其次,需要對每個鏡頭進行精確的設計,以防止實際拍攝過程當中調度不佳或者各種意想不到的意外產生。拍攝過程中,全部演員、攝影、燈光、錄音等人員都要按照預先的設計精準走位,不允許出任何一點點差錯。

拍攝中的場面調度

要想做好無縫銜接鏡頭,在拍攝現場也需要實現完美的場面調度。

以《鳥人》為例,這部片子基本上是按照「場」來進行鏡頭的切換的,比如後臺、走廊、化妝室等,然後是幕前舞臺,再然後是外景。

電影《鳥人》的導演用鏡頭完成了戲劇舞臺的動作。仔細觀察電影中每個角色的出場和入場,會發現這就是戲劇舞臺所運用的場面調度的方法。

拍攝後的剪輯點隱藏

拍攝後的剪輯點隱藏需要大量的技巧,而這些技巧也是做好無縫銜接鏡頭的關鍵所在

比如,在主體運動時,觀眾往往容易忽略次要內容的變化,物體的運動過程容易被無視。鏡頭眩光、借用時間過渡造成的光影變化和實際光效中不經意的暗場等,這些都可以作為隱藏剪輯點的技巧。

除了靠拍攝中的畫面元素隱藏剪輯點,還有靠後期修飾的剪輯點。例如,《鳥人》中有個鏡頭是搖上天空然後天色漸暗的場景,畫面明顯有切換的痕跡。

總之,通過無縫銜接鏡頭實現電影的一鏡到底需要拍攝前、拍攝中、拍攝後三個階段的相互配合。

電影《鳥人》的一鏡到底被大家稱讚,我想,其中的原因也許是它在長鏡頭一氣呵成的情緒中,同時很好地呈現了時間的跨度,達到了電影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吧!


很多人多在說《鳥人》的一鏡到底,其實這只是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裏圖的技巧處理,並不是真的一鏡到底,裡邊藏著很多特效剪輯和隱藏剪輯。

比如,男主進門後和女兒Sam吵了一架,接著出房間向右走,鏡頭給人的感覺是繼續向前移,但實際上主人翁已到達舞臺的一側,整個佈景都換掉了:

男主用「意念」將花瓶摔到了牆上。鏡頭跟隨花瓶大幅度快速地一甩,然後記者入畫,之前提到過的採訪已經開始,這個剪輯是在快速的橫搖中完成的:

Mike和Sam在樓頂上的第一次對話。結尾處Mike抬頭望向天空,夜晚變成白晝,接著鏡頭開始不斷下移直至進入室內:

Sam給男主看手機裏的視頻,鏡頭進入手機,接著從電視裏出來的時候,男主已經到了酒吧裏:

總之,看完《鳥人》,電影鯊表示對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裏圖的敘事重點完全捉摸不透,《鳥人》想要表達的主題太多了:

如何在紛雜的世俗環境影響下保持初心;

如何摒棄成見和偏見去看待一件事、一個人;

現實與理想的差距有多遠?

還加入了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說《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弄了個戲中戲的情節探討現實生活中的無力感等等......

照理說,這麼多的內容想要表達,就算依託在一個簡單的敘事結構上,能讓觀眾明白已是不易,導演還不滿足,敘事上也是虛實結合地來混淆我們的視聽,男主的「意念」控制大法,像「鳥人」一樣飛向天空......對觀影者真的很沒有善意。

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裏圖說的是瞧不上現在影視圈裡大家對特效、視覺、動作的過份吹捧,但他在表達如上觀點的自己的影片裏也一樣不停地在用「一鏡到底」來故弄玄虛和炫技,對這樣無邏輯可循,亂鬨哄的電影,電影鯊反正是欣賞不來。

現實太無趣

電影有意思

請關注頭條號「電影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