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裏,一部電影不僅引發觀影熱潮,而且成為輿論焦點。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部票房已經突破20億的《流浪地球》。

電影一開場,就開啟了一個宏大的敘事。太陽將要發生叫氦閃的劇烈爆炸,人類在地球表面上裝滿發動機,推動這個星球去往比鄰的星系。電影的故事,正是發生在這一段旅程中。叛逆少年離家出走,卻最終在父輩的感召之下完成成長,幾經曲折成為讓地球從木星引力中掙脫出來的英雄。以宇宙為背景的宏大設定,配合上太空場景、災難景觀、工業風格、熱血少年,讓發生在這樣一個舞臺上的故事頗具觀賞性。

『流浪地球』,爭論意味着更高的期待|睡前聊一會兒【人民日報評論】 新聞 第1張

然而,在劉慈欣的小說原著中,電影講述的故事,只是地球路過木星時的幾小段文字而已。小說中這樣的設定,也給了“中國科幻”一個宏闊的背景。設想一下,人類帶着地球在宇宙流浪,距離將以4.3光年為計、時間將以2500年為計,一代人都不過是一瞬間,這真可謂是星辰大海的征途,期間該有多少驚心動魄的故事!如果說漫威的宇宙是多時空的超級英雄,星球大戰的宇宙是翻版的地球政治,充滿幻想的趣味;那麼《流浪地球》的宇宙,則是一種時間性的宇宙、發展着的宇宙,更能體現人類的靈長、也更具有科學的色彩。

我們有理由期待,今後在大屏幕上,能看到移民中“飛船派”和“地球派”的爭吵,能看到地球沖出太陽系後的漫長漂泊,能看到這個想象家園中社會、文化、心理和倫理的改變,也能看到人類在壯麗的宇宙迎接文明的又一次曙光。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有着無限可能性的故事,更是一個能夠不斷拓展想象力邊界的舞臺。《星球大戰》已經拍了10部,《異形》系列也已經有8部,《流浪地球》能否成為一個系列的開啟呢?從這個角度看,說這個電影開啟了一個新的電影世界,倒也不算過譽。

作為中國科幻文學的代表性人物,劉慈欣最擅長的,就是對於超越一個人乃至一代人的巨大時空的勾勒。在這樣的設定中,時空纔是主角,人和故事都退居其次。類似《流浪地球》的作品《超新星紀元》如此,甚至是名著《三體》也是這樣,這樣的小說是很難被視覺化的。而作為從小切口進入的電影,《流浪地球》應該是一個具體的故事,是宏大時空中一次充滿故事、充滿人性的講述。客觀來說,在這方面,電影做得還不夠。正如不少批評意見所說的,情節中有不自然的轉折,拯救地球的點子更像是“中二少年”的靈光一現,人物內心成長的軌跡有些生硬,關於“希望”的抒情也難免尷尬,甚至還存在一些科學上的硬傷。應該說,電影《流浪地球》不應是也不可能是小說的翻版,而應該是一次相得益彰的再創造。從這個角度看,那些對電影情節和人物的批評,也就絕非吹毛求疵了。

『流浪地球』,爭論意味着更高的期待|睡前聊一會兒【人民日報評論】 新聞 第2張

而在電影《流浪地球》中,我們還能看到許多不同於美式科幻片的元素。在春節的北京地下城,街頭張貼着“福”字,孩子們穿着藍白相間的校服,課堂上朗讀朱自清的《春》,而冰封的大地上,濟寧、上海、杭州的路標宛然。甚至是對“流浪”與“回家”這一組關系的理解,都充滿了中國式的對家的嚮往、對故土的眷戀——比如,西方科幻經典《銀河系漫遊指南》中,地球在一開始就被爆破;而《流浪地球》中,面對危機的人類竟然帶着地球這個家園一起逃亡。這或許也是很多人對這樣一部電影開啟的世界更為期待的原因——我們期待能看到更多中國價值、東方理念,在人類想象力的疆域裏延伸,在更為極端與特殊的情況下處理人類面臨的永恆拷問。

一部成熟的電影,不是一個偶然,而是源於強大的文化體系的支撐。劉慈欣的《三體》、郝景芳的《北京摺疊》等作品屢獲國際大獎,帶熱了中國科幻文學;從《我不是葯神》到《無名之輩》等風格各異的電影佳作,在擡高電影創作品位的同時,也一次次擡高中國電影票房——剛剛過去的春節檔期,電影總票房已接近60億。這些,同樣是觀眾對中國科幻電影充滿期待的文化與心理背景。

更重要的是,就像劉慈欣所說,今天的中國有着強烈的“未來感”。科技創新的“中國浪潮”讓世界側目,也打開了中國人對於科學的認知。比如,貴州山區中的“中國天眼”,就讓人產生強烈的“科學感”,成為春節期間旅遊熱點;而玉兔降落月球背面,同樣能激發無數關於宇宙的想象。有評論認為,“中國科幻成功實踐是改革開放40年科技巨大進步帶動的瓜熟蒂落,更源於一批對未來與人類命運充滿想象和熱情的創作者的筆耕不輟”,這讓中國科幻電影的創作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為世界的科幻文藝創作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故事。

『流浪地球』,爭論意味着更高的期待|睡前聊一會兒【人民日報評論】 新聞 第3張

應該說,電影作為工業生產也好、作為文化產品也好,在中國並不算髮達。即便有着一年600億元的票房,但更多仍然是需求側的井噴。相對《2001:太空漫遊》《索拉里斯星》這樣的科幻電影名作,相對《星際穿越》《地心引力》這樣品質精良、劇情完整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都還有不小差距。但一部電影能成為公共話題、激發公共討論,也意味着這個片有討論的價值,更意味着觀眾對中國科幻有着進一步的期待。對於觀眾而言,對電影的評價,或許可以少一些意氣之爭、多一些理性之言。既看到長處也看到短板,既不是捧殺也不是棒殺,才能激勵文化產品質量的進一步提升。換個角度看,指齣電影甚至原著的不足和漏洞,也不是用來貶低作品的,而是讓我們的想象力跟着小說、跟着電影一起激蕩,一起去迎接中國科幻電影真正的春天。

這正是,流浪地球進擊,中國科幻啟航。

大家晚安。

(文 | 金 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