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問題,每日經濟新聞編輯張弩認為:

中銀國際本次研報中主要是從優質創新葯、優質仿製葯、優質原料葯、優質消費品、優質醫藥服務體系5個維度對中國醫藥行業當下的行業格局和機會進行分析,並表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自身健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以及醫療衛生支出的逐年提高,我國醫藥市場規模在全球醫藥市場的佔比已達 11%,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在這樣的市場格局之下,有望出現世界企業。

優質創新葯(相關標的:康弘葯業)

行業發展上講,全球藥品市場增速已至4%以下,且未來幾年很難提高,主要由於21世紀以來,國外大型葯企創新葯研發成本提升、周期加長、新葯推出速度減慢,同事前期大批專利葯到期,銷售增速放緩。但發展中國家藥品市場由於研發投入增多、醫藥製造業向低成本地區轉移因素,可保持高於世界平均水平進行發展。

而我國發展契機在於,

1.行業仿製葯收益存在收益遞減,越到後期,回報難度提高,顛覆性創新成為解決收益遞減規律唯一途徑,新葯研發將成為葯企發展源動力。

2.藥品招標降價和醫保支付調整壓力,重心將向創新葯轉移。且一致性評價將促使不具備技術和資本優勢的低端仿製葯失去市場。

3. 類比發達國家葯企發展路徑,由仿製逐漸轉入創新是歷史規律。經歷了前期醫保擴容的粗放式增長後,現在醫保紅利效應已逐漸消失,因控費、降價的競爭壓力,使我國葯企加緊進入創新葯發展階段。

4.自2015年起國家陸續發布多項重磅政策,從國家層面奠定了鼓勵國內創新藥品器械的發展的基礎。

5.海外優秀生物醫藥人才加速迴流,?千人計劃有近三分之一為生物醫藥領域的優秀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

6.葯企不斷增大研發投入,全球醫藥研發近兩年平均增速2%,我國2015年同比增長13.1%,遠快於平均水平。國內一線葯企中恆瑞醫藥、復星醫藥去年研發支出均超過10億。

7.研發理論支持充足,中國發表在化學和生物學科高質量期刊上的文章數量僅次於美國。

優質仿製葯

行業供給、需求、支付三方面變化,仿製葯進入兩筆驅逐劣幣。我國醫藥製造業年複合增長率達18%。

需求端:疾病譜變遷改變用藥結構和需求,由於醫療衛生人均支付能力提升,特別是長期用藥的慢性病患者,且這類慢性病用藥佔比將隨著疾病譜系改變而提升。

支付端:醫保基金愈加重視臨床有效性、藥品效價比,支持支付端改革,有限資源將向優質仿製葯傾斜。

供給端:我國全面展開仿製葯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工作,重塑行業格局。

優質原料葯(相關標的:翰宇葯業)

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原料葯生產國和原料葯出口國。維生素C、青黴素、解熱鎮痛葯等大類原料葯產量居世界第一。

但由於原料葯生產的共同特點就是無聊產率低,副產品再利用率也低,屬於高污染行業。所以每次環保政策加壓,對原料生產企業影響極大。近期原料葯出現快速漲價趨勢,皆與持續的環保高壓政策有關。而我國原料葯龍頭主要集中在浙江、華北地區。由於京津冀周邊的秋冬錯峰生產,將會對原料葯企業形成淘汰落後產能格局。

其中

1.維生素原料葯價格暴漲,預計四季度利潤將持續增長,行情持續時間有望超出預期。

2.特色原料葯是指專利即將過期或者已經過期或者仿製廠家有成熟規避專利的合成工藝或方法的為特定藥品生產的原料葯。隨著2014~2020年有2590億美元藥品專利期將滿,特色原料葯將在相當長時間維持高景氣狀態。我國特色原料葯的主要產品有沙坦類和肝素類產品。

優質消費品(相關標的:華潤三九、雲南白藥、嘉事堂)

隨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對健康的關注和保健需求日益提高,健康保健類產品是居民支付意願最強的品類之一。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品牌 OTC有望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看好品牌中藥憑藉其品牌優勢獲得更多市場話語權。

2015、2016年行業加強監管,品牌OTC行業在產業鏈話語權增強,隨著零售藥店巨頭登錄資本市場,加快行業併購整合,大型連鎖藥店地位會更加強勢。此外,醫藥電商快速崛起,5年複合增長率達159%。

品牌重要公司拓展日化,2014 年中國日化行業市場規模已經超過2,900 億元,其中化妝品市場規模僅次於日本與美國,成為全球第三大化妝品市場。。日化行業有明顯的品牌消費特徵,品牌中藥在藥品領域的品牌形象已經被消費者熟知,當其拓展日化領域,其品牌代表的專業、安全、健康能夠被消費者迅速認可。

優質醫藥服務(相關標的:迪安診斷、信邦製藥、海王生物)

醫藥流通業,兩票制陸續推進,集中採購成為趨勢,利好區域龍頭。

分級診療帶動基層醫療需求。2017 年前分級診療的覆蓋範圍將由 2016 年的 270 個地區(4個直轄市+266 個城市)擴大到全國 85%以上的地市,各地相關政策也相繼落地。

未來基層醫療機構的分流作用將更為凸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