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個體賦能》

內容導讀:感覺沒有什麼要問的?問題很多,不知道問哪一個?想問的問題挺多的,但覺得low不好意思問出來?這篇文章教你問出有深度問題的方法。

------------------

01

你提得出問題嗎?

------------------

◆ 開完會,老闆問還有沒有問題,腦子裡搜索一通,發現什麼問題都沒有。

可一起開會的同事接連跟老闆澄清了好幾個地方,更汗顏的是他澄清的這些也正是我要知道的。◆ 聽完課,老師問有沒有問題,掃了一眼筆記,發現記得挺多的,沒啥問題呀。可一起聽課的同學一連串地拋出了好多問題,更要命的是這些問題我一個都解答不了。◆ 好不容易有幾次,感覺有想問的問題了,但又怎麼都理不清頭緒,怕問出來丟人,就忍著沒問。

以上的這些場景,不知道你有沒有碰到過?

即使有的話也沒關係,知道了為什麼提不出問題的3個根源後,你不僅能提出問題,還能提出好問題。

------------------

02

根源一:不懂假設

------------------

很多人會將提不出問題歸因為沒有質疑精神,但這個歸因毫無指導意義。

請問,即使你知道要有質疑精神了,你怎麼質疑呢?

盲目質疑一切的結果,可能產生的不是「精神」,而是「杠精」。

其實提不出問題的人不是因為沒有質疑精神,而是因為不懂假設。

人類還遠未認知到這個宇宙的本質規律,因此世上暫時還沒有完美的理論。

換句話說,任何理論、工具、方法、經驗都只有在特定的假設或前提條件下才有效用。

舉「結論先行」的表達方法為例。

這個方法只有在對方想第一時間知道你觀點的前提條件下才有效,比如跟老闆彙報工作,給下屬安排任務就很適用。

但下面兩種情況,你結論先行只會適得其反:

▼ 情況1:對方不想第一時間知道結論。

比如,你給人講一懸疑故事,上來第一句就是「其實被害人的男朋友才是真正的兇手」,你下面的故事再精彩估計也沒什麼人願意聽了。

《名偵探柯南》即使到了最後公布兇手的環節,說的都是「其實兇手就在你們中間」,而不是「其實兇手就是田中桑」。

▼ 情況2:讓對方第一時間知道結論反而不利於你說服對方。

比如,你想辭退某名員工,上了第一句就是「我想辭退你,辭退補償是你一個月的工資」,這樣開頭的話我估計你的這次辭退溝通會很艱難。

知道了上面這個道理後,你每接觸一個新理論、新方法、新工具時,只需要自問「他這麼講的假設或前提條件是什麼?」

一旦你沒有答案,就可以提出你的「好問題」了。

------------------

03

根源二:缺乏框架

------------------

提不出問題的第二個根源是缺乏框架。

沒有框架,在接受任務時,就沒辦法第一時間反應過來,老闆傳遞的信息是否有遺漏或模糊不清的地方?

沒有框架,在學習一個新知識時,就沒辦法知道老師講授的內容是否有缺失?已講授的內容與自己原有的知識是否有衝突?

最終表現出來的情況就是提不出問題。

其實,只要你熟練掌握5W2H—— why,what,who,when,where,how,how much/many ——每次開完會老闆問還有沒有問題的時候,你都會有問題,因為能一次性將這7個要素都講得清清楚楚的老闆實在罕見。

同樣,如果你構建了自己的個人知識體系框架,你每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都會有至少三個方面的問題:

填不進來;

填充有留白;

跟已有內容衝突。

比如,關於思維你構建了如下的知識體系框架(回復1010,查看如何構建個人知識體系)。

▲ 關於思維的知識體系框架

當你在學習某個關於創新思維的資料時,你就有3個問題產生了:

① 填不進來:這個創新思維如何填充到已有的知識體系中呢?

② 填充有留白:這份創新思維的資料為什麼只講了發散思維的內容,沒有收斂思維的內容呢?

③ 跟已有內容衝突:這份創新思維資料中的六頂思考帽,到底是屬於水平思維,還是發散思維呢?

你看,如果你有了自己的框架,自然就可以提出各種好問題了。

------------------

04

根源三:不會表達

------------------

不懂假設導致了你意識不到問題,缺乏框架導致了你發現不了問題。

但如果不會表達,即使你發現了問題,可能也會說不清楚問題。

比如,我就經常碰到這種情況——聽了5分鐘,我都沒聽出來他們到底想問我什麼問題。

隨手舉一個例子:

我是2005年畢業的,專科、軟體工程專業,工作了2年,做過美工、網站前台、系統集成技術支持,最後又做了半年系統集成銷售工作。

然後又參加成人高考念土木工程(總之是有原因的……)。畢業後實習了半年,考了二級建造師(後來拿了助工,今年可以取得中級工程師職稱)。

2013年的時候到了目前所在的地方平台公司(N線小縣城,全資國企,在本地相當於一個排名靠前的政府部門);

最初是在工程管理部門(大約是在2014年,元老以外第一個提任了中層),後來因為和分管工程的領導不和,申請調任了現在所在的經營發展部門(這個部門的初衷是管理公司的經營性項目,但遺憾的是,因為縣和公司層面的一些原因,至今都沒有項目可做);一直到2016年上半年,管理資產的部長調離,臨時讓我兼任了資產部。再後來,我們縣之前是工業縣城,現在幾個大企業都快死掉了,縣裡通過常委會決定進行經濟結構轉型,選中了全域旅遊。這個項目縣裡有一個副縣長牽頭,具體實施是我們公司,公司里安排我做項目負責人。我覺得很愁的是,最初念的軟體不說了,當時倒還算學得蠻好,現在都丟了……建築方面呢,也好幾年沒做了。現在工作可能是各種項目,比如環保產業、比如旅遊開發及管理等等。涉及的工作需要的知識特別多、雜(旅遊這個項目涉及的基金和金融概念非常多,專業知識就不說了)……目前我迷糊的地方在於,現在國家對地方平台公司的態度是很曖昧的,很可能我所在的公司不能一直存在下去,那我必須要考慮後路。

但,我突然發現似乎什麼都不會了。讓我去民營企業做管理,又覺得自己似乎沒那能力,甚至從基層做起都不知道可以做什麼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耐心看完這一段,看完後是否知道了他想提問什麼問題?

在跟別人提問的時候,特別需要掌握「結論先行」、「講三點」的表述方式。

比如,上面這段提問改成下面結論先行,講三點的形式後就清晰多了。

首先,結論先行,用一句話直接拋出自己的問題:

老師,我想跟您請教下如何規劃自己能力的問題?

然後,用三點左右說明清楚問題的情況:

我分三點跟您說明下我的困惑和情況。

第1,我被分配做全新的旅遊項目,我擔心學了又會丟,因為我已經從軟體換到過建築,但這兩個專業都丟了,感覺現在什麼都不會了。第2,旅遊管理要學的知識又多又雜,我不知道花上很多精力後是否對我未來換工作有幫助,因為我所在的公司可能會因國家政策變化而不能存在下去。第3,我給您補充下我的背景,方便您做更多了解(此處省去400字的個人簡歷)

你看,改成結論先行、講三點的表達方式後,你問的問題是不是清晰多了。

------------------

05

來個小結

------------------

提不出問題,僅僅是一個表面現象,它背後反映的是不懂假設、缺乏框架、不會表達。

對策其實也很簡單。

首先,你要知道任何理論、工具、方法、經驗都只有在特定的假設或前提條件下才有效用,因此你要問自己是否知道它們的假設或前提條件,這是問題的主要來源之一。

其次,你要有自己的框架庫,每當你接到任務或學習新知識時,就可以跟你自己的框架比對,遺漏或不一致的地方就是你要提問的問題。

最後,你還要會「結論先行」、「講三點」的表達方式,這樣就能將問題提問得更為清晰。

● ● ●

精選延伸閱讀:

在YouCore(id:YouCore):

回復2021,查看「就是這個公式,決定了你的人脈」

回復1017,查看「如何在3個月內零基礎轉行?」

回復2040,查看「聰明的領導,會用這4招來管理下屬?」

回復2022,查看"大城市or小城市?你該這麼選」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