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公號「我們審片」 的影評人泡椒,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現供職於媒體。

《愛樂之城》過譽了嗎?有人說它全都是套路,讓人看得昏昏欲睡,事實真的如此嗎?

毫無疑問,它是一部經典構思的電影,對於現代人來說,有人喊悶是正常的——男女主角之外,連個情敵都沒有,太不戲劇化了,不但沒有三角戀、沒有反派,就連一個像樣的配角都沒有(愛情片里配角通常承擔起更多喜劇戲份),光剩下兩人叨叨了,而這兩人的愛情,情節依然幾乎都是套路:從意外邂逅到相戀,到分離、重逢、再重逢,典型的模式,就連干擾男女主角在一起的元素,都顯得那麼套路,兩人頻繁的糾纏,都在意料之中,無非就是吵架啦分歧啦。另外,男主塞巴斯汀過於完美,除了急躁之外沒什麼大毛病,女主角米亞比他更完美。

太簡單了,一部短片可以這麼干,但這是一部兩個小時的電影,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有人質疑它單薄、俗套是無可厚非的。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另外,對於那些睡眠不足的觀眾,它缺乏振奮人心的大招,或者說,娛樂觀眾最愛的「場面」——雖然現在片中呈現的浪漫化歌舞,蒙太奇技巧之嫻熟、情緒渲染之到位,聲畫關係之豐富,簡直是教科書級別。正如開場曲給予了男女主角平行的展示,剩餘的情節里也嚴格遵守這一原則,包括兩人各自的生活,兩次放鴿子,兩次酒吧相遇,很多平行的結構非常美妙,足以成為蒙太奇技巧教科書。

但是,在耳朵不敏感的人看來,它的吸引力還是不如《極限特工》的叢林滑板秀來得過癮。何況,相比第一個小時的歡快,電影的第二個小時里,情緒是憂鬱的,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耐心聽塞巴斯汀在碼頭低聲吟唱一首《繁星之城》。

當然,不同的電影類型,不能這麼橫向比較,但《愛樂之城》作為愛情片,連配角都不給一個,比如女主的室友,後來就消失了,男主的姐姐戲份也很少。通常這類配角支線會帶來很多歡樂,敘事上也能意外推動主角的行動,但《愛樂之城》偏就不這麼干,而是往小眾的方向走去,比如,電影並沒有給予男女主角明顯的追求目標,讓觀眾更容易理解和同情他們。他們一個想通過不斷的面試成為真正的演員,一個想通過演出堅持嚴肅的爵士音樂——這算嗎?放棄這些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尤其在成功學盛行的中國,這樣理想主義的追求更不會被廣泛理解——巡迴演出賺大錢不是更好嗎?上雜誌封面當搖滾明星不是更好嗎?當然,設置這種藝術青年的身份有更深遠的考慮,下面會講到。

《愛樂之城》的主角太小情小愛、太關注自我了嗎?以往奧斯卡級別的影片,不是深刻人性,就是文以載道,《聚焦》、《老無所依》、《百萬美元寶貝》、《美國麗人》、《辛德勒的名單》。相比苦大仇深的上述電影,《愛樂之城》男女主角簡直就是活在溫室里,他們遭受的最大的磨難,就是失戀或者離藝術夢想越來越遠而已,有什麼資格要死要活?

男女主角為什麼設置成藝術青年?還記得男主的一句台詞「我們在電影中見吧」?電影、音樂對一個人的影響,怎麼形容都不為過,就像塞巴斯汀影響了米亞,讓她喜歡上爵士一樣,就像巴黎阿姨的熱情感染了米亞,他們得以擁有一個更好的世界。在長達30分鐘的結局部分,在一個平行世界,他們的愛情和理想永遠存在在那個藝術世界裡,一切都那麼完美而浪漫。而這個幻想中的美好結局,實際上在天文台兩人星空共舞時就已經開始了,他們當時已經融入了電影/幻想。現實很苦澀,我們需要幻想。雖然現實中不能在一起,但是,我會在電影里永遠愛你。

怎樣在當下的電影中重現電影遺產的偉大饋贈?這部貌似講愛情、講互相支持追求理想的電影,實際上在更深一層講的是藝術本身的精神力量,導演不僅僅是借爵士樂去訴說歌舞片該有什麼樣的未來這麼簡單(他也沒有給出一個傳統愛情歌舞片的大團圓結局,那樣太天真),不僅僅是模擬了寬銀幕格式、向經典歌舞片致敬這麼簡單,而是收集了各種經典的碎片,湊成了這部影片,不僅是展示他所受到的影響,而且同時證明了電影和音樂如何給人以最大的情感安慰、最大的治癒,因為美好與傳統從來都沒有消逝。這就遠遠超越一部愛情片的範疇了。你還覺得內外兼修的《愛樂之城》太套路嗎?


《愛樂之城》14項奧斯卡提名,追平《泰坦尼克號》。有看過一張海報,說時隔20時年,再一次用愛情感動世界。但是無論是從場面控制,故事情節,還是人性刻畫來說,《愛樂之城》都是無法與《泰坦尼克號》相提並論的。只能說被拔的這麼高,不是它本身有多好,而是對手並不強。

相對於《愛樂之城》來說,《海邊的曼徹斯特》演的更讓人印象深刻。卡西·阿弗萊克將故事中男主角個人的痛苦,無法原諒自己,不能或不想走出回憶這種心理刻畫的非常深動。


電影《愛樂之城》作為一部小新鮮文藝片和歌舞片的結合體,敘述了一個關於愛情和理性的故事。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經過願望結合在一同,最終也由於願望而分手,不是什麼大快人心的結局,如果情侶要去觀影,要做好十足的心理準備才能夠。

影片非常奇妙地規划了男女主人公的願望,一個愛演戲,一個愛音樂,兩者都有大材小用的閱歷,都有願望可是窮途末路的傷感,兩人在人生的低潮期相遇,經過音樂和舞蹈進行深層次的溝通,而且擦出了愛情的火花。看兩個風趣的人談戀愛還真是一種享用,由於你能從其間學到許多能夠和另一半一同時做的工作,也能從這部片子中看到另一半的心理在不同時期的變化。而且這部片子在第一次高潮的時期非常的甜美,對於小情侶而言,影片到這裡仍是非常的友愛和令人沉迷。

可是到了後半期,對立和抵觸逐漸閃現。隨著時刻的流逝,男主發現女主的家人對自己的經濟收入持懷疑態度,而男主為了維持自己在這段豪情中的自負,挑選了拋棄堅持自己一直在堅持的爵士樂,轉而走向了盛行爵士樂。而女主角在發現這一點今後與男主角漸生縫隙。而爾後女主角在工作上一蹶不振,導致她的自負心再三受挫,在失望之際挑選了和男主角分手。

影片的最終,男女主角在工作上都大獲成功,都完成了自己開始的抱負,但是伴隨著抱負完成的是身邊那個人現已不是從前的那個伴侶。

這個憂傷的結局通知我們,堅持了自己的初心,未必就能得到最完美的成果。望愛惜身邊人。


特意去看了下用看完寫的一段話表述:

今天抽空看了部年前就有人推薦的電影—「愛樂之城」。 音樂愛情劇,確實需要用心去聆聽和觀看。這是一部關於愛情、夢想和現實的電影!

引用一個影評人的話:「」 兩個經歷現實磨練的人,懷揣夢想,相戀於春、熱戀於夏,隔閡於秋,離別於冬!正所謂人生四季,聚散終有時!雖然在在逆境中互相溫暖,卻為了追夢相忘於江湖,一句「我愛你」 竟成為永別之語。面對現實,有朝一日再次的不期而遇時, 即使功成名就時,曲終人散,也只能相視一笑,笑中帶淚,五味雜陳。人生沒有如果,曾經的美好只能塵封於夢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時間不可能回頭!「」

寫得很好的一段評論,道出了電影的精髓,夢想、情感、現實,在音樂衝突中升華,糾纏,選擇,分離! 電影以五年相遇,驗證了一句話:今天的生活,來源於五年前的選擇;今天的選擇,決定了五年後的生活!

多少人都是懷揣夢想,愛上夢想,卻選擇了現實,嫁給了現實,鑄就的就只有美好的回憶和「你的世界我曾經來過」的遺憾! 互相懂得對方,卻又不能在一起,這何嘗不是愛的最高境界! 汝若安好,便是明天……。


以上是當天看完影片的總體感觸,還不包括對影片音樂、攝影、劇情等細節……

影評寫完!抽離電影,生活繼續……


確實,現在似乎就是看拿幾個。

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估計問題不大,最佳歌曲和最佳配樂估計也能打敗Try Everything。道具、攝影、戲服估計也八九不離十吧。影后,我看好Emma。影帝雖然有提名,但是我真心喜歡Denzel。

大概就是這幾個吧,可能還會有一些小的,但是手頭沒有資歷,憑感覺說說。


哈哈哈,其實,在之前沒有怎麼注意到這部電影的,儘管它獲得那麼多的獎,確實,我看了一下網上的意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的看法,有人就明確表示,不懂為什麼會被捧的那麼高,有些網友就明確說他們無法欣賞那麼高的藝術境界,他們看不懂那部電影,當然,這也是挺正常的吧。當然,也有人說這部電影值得我們觀看,這部電影很棒之類的話。當然,我個人覺得這部電影確實是挺不錯的,起碼它拍的很好,我不是專業的電影鑒賞者,但是我,覺得它確實不錯。但是,至於它獲得了十幾個獎我認為它是捧得有點高了,起碼我個人覺得是這樣。。。。


謝謝邀請,就題材來說,我覺得可能性不小,雖然我現在還沒有看過這部片子,奧斯卡終歸還是美國的一個電影獎項,所以在評判方面有很深的美國印記,奧斯卡並不像戛納和柏林電影節那樣評選的更小眾和更文藝,基本上奧斯卡獲獎的影片還是注重商業和文藝的結合,獲獎電影大多還是宣揚普世價值的影片多一點。


奧斯卡有奧斯卡的標準。如果了解投票人的構成,也了解歌舞片在好萊塢歷史中的地位、在美國白人文化中的地位,應該就會覺得《愛樂之城》得到的諸多提名是順理成章。我自己不愛看歌舞片,但《愛樂之城》的確能愉快地看完,可見它對其他文化背景的觀眾同樣是足夠友好的。


在看《海邊的曼徹斯特》之前,我可能不會覺得,《愛樂之城》舞蹈好看,歌曲好聽,影片致敬懷舊很動人,展現了電影造夢的魔力,我很喜歡!可以說愛樂之城更多的是讓我感受到電影本身的魅力,影片在各個方面做得都不足夠出色,但很討巧,講述動人的愛情,觀眾很容易喜歡…但《海邊的曼徹斯特》是我更喜歡的那種電影,真正動人的電影,我非常希望它能獲得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so,我確實覺得它被捧得過高了


這部電影的爭議性蠻大,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今年是奧斯卡小年,所以是有拔高之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