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死不屈,為國盡忠,當然是民族英雄!

雖然陸秀夫不能挽救大宋,不能阻擋蒙古鐵騎。但在國家的最後時刻,陸秀夫所體現出來的這種大義凜然,這種視死如歸,值得後世敬仰。

要知道,陸秀夫帶幼帝投海時,大宋已經到最後時刻了。當時崖山已被攻破,那可是南宋最後的據點了。

眼看元軍殺至,陸秀夫護衛幼帝乘船一起出海逃走。但後來,陸秀夫也自知難以逃脫追擊。於是,他將自己的妻子兒女趕下海去,自己再背著幼帝赴海而死,年僅四十四歲。


陸秀夫背著八歲的趙昺投海,當然是民族英雄!

(崖山海戰):公元1279年二月,是蒙元侵宋戰爭的第45年。頭年文天祥被浮,自殺而未遂。南宋殘軍與蒙元軍隊,在廣東新會崖門海域,展開了一場歷時20多天的大海戰,雙方投入兵力50多萬,動用戰船2000多艘。

該場海戰關乎南宋的生死存亡,就宋元雙兵力部署,宋軍略佔優勢。由於宋將張世傑的部署和指揮失誤,蒙元軍隊攻佔宋軍陸地陣地,導致宋軍水軍失去依託,而水軍艦船隊形混亂,擁擠在狹小的海灣里,遭到蒙元水陸兩軍的夾擊,慘遭失敗。

戰船大多被毀,數萬將士浮屍海上。陸秀夫對八歲的趙昺說:「國家亡矣,你是皇帝,要做表率,不能被俘受辱呀。」然後,陸秀夫背起八歲的皇帝趙昺,毅然跳海。南宋軍民十萬餘人,看到自己的大臣背著年幼的皇帝蹈海而死,紛紛追隨而蹈海。文弱的南宋,在滅亡的那一瞬間,展現出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

冷清每讀此節,則淚流滿面。陸秀夫之所以有此壯舉,是因為北宋滅亡,靖康之難徽欽二帝,被金國軍掠至北國,受盡屈辱。《戰國策、陸仲連義不帝秦》,趙之陸連使秦,義正辭嚴的表示,即便到東海蹈海而死,也絕不向秦稱臣。這就是蹈海的典故來歷,陸秀夫背著幼主蹈海,也絕不投降受辱,以行動詮釋了蹈海的氣節含義。

周恩來七律詩: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謝邀,首先強調頭條號以史為鑒的觀點:陸秀夫當然是民族英雄,而且陸秀夫的氣節更是值得傳頌。

許多人以為陸秀夫兵敗崖山,只能背負小皇帝自殺,算什麼民族英雄?

我們先來看看南宋末年的局面。


宋孝宗之後的皇帝可以說一位不如一位:

宋光宗是個神經病,天天擔心自己死掉的父親來取代自己的皇位,把自己鎖在深宮裡壓根不出來見;

宋寧宗趙擴,連史書上都記載著:「不慧」,是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之後又一位低能兒皇帝;

隨後發起政變繼位的宋理宗趙昀,也沒啥出息,內有寧宗楊皇后垂簾聽政,外有賈似道貪婪腐敗,很快就在縱情聲色中死去;

之後繼位的度宗也在賈似道的控制中,元朝大軍來襲,就把度宗嚇死了;

隨後賈似道擁立4歲的宋恭帝,這時候元軍已經準備進攻南宋首都臨安了,朝廷沒辦法只能發布緊急救援令,結果響應的人只有文天祥和張世傑。


看完了皇帝,現在再來看看南宋的大臣們。

元軍兵臨臨安,外地來勤王文天祥準備抵抗到底,而臨安的朝中大臣全都逃跑了,更可氣的是,乘著文天祥跟元軍談判的時候,其他人都已經開城門投降了,於是元軍大搖大擺的把所有的皇族都一鍋端,押送到了大都。

只有9歲的趙昰(shi)和6歲的趙昺(bing)在陸秀夫的幫助下逃了出來。隨後陸秀夫和張世傑等人擁立趙昰當了皇帝,就是端宗。

這時候元軍已經開始進攻福州,張世傑和陸秀夫準備坐船轉移到廣州,結果半路上遇到風暴,端宗小皇帝受驚嚇沒多久就病死了,於是張世傑和陸秀夫又擁立趙昺做皇帝。

後來逃出來的文天祥連續起兵,但兵力稀少,最終在潮州兵敗被俘,張世傑在崖山戰敗身亡,陸秀夫見大勢已定,不願被俘就背著趙昺跳海自殺。


可以看到,南宋自孝宗後基本上就政令不通,文弛武嘻,不是外戚專權就是奸臣當道。

賈似道以總司令的身份帶兵出征,看見一隊人馬就以為是蒙古人,還沒打就要逃跑;蒙古大汗蒙哥命喪釣魚城,忽必烈領兵回去爭奪汗位,賈似道不但不追擊,反而主動撒幣求和;等到忽必烈掌握大局,再次南下攻打襄陽,賈似道密而不報,反而說蒙軍已退,不必擔心。

後面元軍準備攻擊臨安,整個大宋只有文天祥和張世傑倆人帶兵前來救援,就這樣的時候,朝廷還要內鬥,逼走了張世傑。

等到元兵圍城,朝廷無人敢去談判,文天祥一力擔當,和蒙古人談判之時收到的卻是臨安已經開門投降的消息。。。

可以說整個南宋官吏,早已經腐敗透頂,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但是,正是因為在黑夜中,只有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死守襄陽和釣魚城等有數的幾位人物大顯光芒,讓歷史記住,讓百姓記住,連對手都佩服。

清朝歷史學家蔡東藩說:

1讀諸葛武侯《後出師表》,結末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非所逆睹。」千古忠臣義士,大都如此,於文、張、陸何尤乎?宋亡而綱常不亡,故胡運不及百年而又歸於明,是為一代計,固足悲,而為百世計,則猶足幸也。

這樣正氣沖霄漢的人不是是民族英雄,誰是民族英雄?只是因為文天祥的《正氣歌》、《過零丁洋》過於有名,讓張世傑、陸秀夫這樣的英雄聲名不顯於普通百姓,但這並不是否認他們的理由啊!

我是頭條號以史為鑒,埋沒的歷史真相、誤解的歷史人物、不為外人所知的關係......我來為您講述,歡迎關注。


公元1279年3月19日,崖山,龍船之上。

南宋左丞相陸秀夫執劍立於妻兒身前,強忍淚水道:「跳!」妻兒痛哭不止,與陸秀夫訣別,縱身跳入大海之中。

做完這些事的陸秀夫長吁一口氣,似乎以了無牽掛。他回到艙內,一絲不苟地換上了嶄新的朝服。仍由船外殺聲震天,陸秀夫不為所動,在風雨飄搖的大海上,他依然行走得端正挺拔。

陸秀夫來到8歲的宋帝昺身前,一如當年初次上朝一般,恭恭敬敬地行跪拜之禮。只是這一次,面對帝昺,陸秀夫再難控制情緒,淚流不止。這江山社稷已然淪陷,昔日靖康恥,彷彿又將重現。

女人被當作戰敗的賠款,堂堂一國之君卑躬屈膝,去給人家當服務員。我們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奇恥大辱。「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往事一幕幕浮現,陸秀夫望著帝昺,陷入了茫然,

國可破,家可亡,人可死,但這一次,萬萬不可再丟失民族的尊嚴。想到這裡,陸秀夫做出了決定,他義正言辭道:「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

幼小的帝昺並不明白這意味著什麼,只是大哭不止。陸秀夫將傳國玉璽繫於腰間,再背起帝昺,回頭最後望了一眼曾經的錦繡河山。陸秀夫神情變得堅毅肅穆,他縱身一躍,兩人的身影剎那間消逝在在驚濤駭之中,南宋宣告滅亡。

那一天,隨他們一同投海的南宋軍民,有十萬人。

陸秀夫為這個國家與民族的尊嚴,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展現出的精神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東西,雖不可言喻,卻像一盞長明燈,照亮黑夜,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陸秀夫從容投海赴死,還有那共同殉國的十萬英魂告訴我們,失去生命並不可怕,有信仰,有脊梁骨,我們就擁有了一切。


首先,對於這問題我想反駁的就是陸秀夫為何不算民族英雄?

陸秀夫抱著幼主跳海,是不願意他遭受敵國的屈辱,這是一種節氣,不是某某知名自媒體人說的「他根本沒有給這孩子選擇權」。

如果投降的話說不定他又會和他的哥哥宋恭帝趙?(xiǎn)被元朝統治者送到吐番(即西藏)為僧,後來元英宗將他釋放離開西藏,結束了他47年的俘虜生活,他在西藏當了35年的喇嘛,不過才回來一年就因為寫詩觸發了元英宗的敏感神經,最後被賜死,他這一輩子其實也沒有自己的選擇,苟活一世。看看他寫的那首亡命詩——

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

廢話了很多,丸子就帶大家來看看陸秀夫是如何的抵抗異族入侵到抱幼主投海的——

1274年,曾一夜寵幸30多位佳麗的宋度宗趙禥(qí)因酒色過度死去。此時的南宋朝廷已經是日薄西山了,年僅3歲的趙隰被立為皇帝,朝政依舊控制在時稱「在世周公」賈似道手中,賈似道雖然有兩手抓經濟的才能,但對於軍事卻是個白痴。

此時的蒙古人已經攻破了襄陽,1275年蒙古人又攻克軍事重鎮安慶和池州,威逼建康,長江防線崩潰。賈似道在各界的呼聲中出征卻一敗塗地,蒙古人又乘勢攻破常州並屠城,隨後又攻佔了平江城(今蘇州),臨安則完全暴露在蒙古大軍面前。1276年2月4日,蒙古軍攻佔南宋首都臨安,俘虜了南宋的皇室全部遷到大都(今北京),宋朝的靖康之恥再次上演,南宋也可以說在此時就宣告滅亡了。

但是漢族士人不願意接受異族人的統治,大臣們就帶著趙隰的哥哥趙昰和弟弟趙昺逃出了臨安,南宋的大臣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人就繼續擁立他們為帝進行抗蒙。蒙古人此時勢頭正盛,繼續攻下了福州,而南宋小朝廷里的大臣此時居然還有心情進行內鬥,為了避開蒙古人的勢頭,南宋小朝廷只能漂泊在海上,小皇帝趙昰也因受了涼病死。

陸秀夫和張世傑二人只好帶著趙昺撤到了廣東崖山,以崖山為根據地繼續開展抗蒙運動。其實此時南宋小朝廷已經大不如前,1276年在井澳十字門一帶與蒙古軍大戰,軍隊已經損失過半,丞相陳宜中也跑到占城去借兵,卻從此杳無音信。

1279年正月,降元的漢人張弘范對崖門發起了總進攻,蒙古軍三面將崖門這個小鎮團團圍住,此時的張世傑等人晝夜苦思破敵之策,拒絕幕僚的提議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與蒙古人正面進攻,由於蒙古人封鎖了海灣,宋軍只得飲用海水,士兵嘔泄不止,作戰能力下降。張弘范最終選擇預伏三路伏兵後對南宋小朝廷發動猛攻,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大敗宋師,最後打到了宋軍中央,宋軍全軍覆滅。

陸秀夫見無法突圍,就背著小皇帝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有「崖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漢奸張弘范則得意洋洋在石壁上刻了「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於此」十二字而還,南宋到此宣告徹底滅亡。

其實陸秀夫完全可以像許衡、吳澄這些理學名儒一樣對蒙古人俯首稱臣,然而他卻選擇了死節,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正是漢人寧死不投降的民族節氣,他與文天祥、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文天祥你肯定聽過,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陸秀夫,有人曾稱「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陸秀夫。」

作為民族英雄的陸秀夫,其實也並沒被人忘記。明朝時在他的老家鹽城為其建「陸忠烈公坊」,立「宋丞相陸公故里碑」,上鐫「海國孤忠」。元朝時潮州路總管丁聚就為其在南澳島上建「魂依墓」,明朝時潮州府地方長官又在潮州的東郊為其建立「衣冠冢」。

看到這裡你覺得陸秀夫是不是民族英雄呢?


歡迎關注【最愛肉丸子先生】,用輕鬆有趣的方法,為你解讀有趣有料的歷史!

我不知道什麼樣的媒體說陸秀夫不算民族英雄,至少。在我看來,雖然他帶著小皇帝跳海自殺,不能決定小皇帝的生死,但是,這是一種氣節,一種視死如歸的精神,正是這樣的精神,讓我們中華民族延續5000年而不衰。

再者,從歷史來看,末代皇帝(或者說是亡國之君)除了清朝的溥儀之外,似乎沒有幾個結局好的。加上北宋的靖康之恥,宋徽宗和宋欽宗二位皇帝的投降並沒有好的結局,在北國受辱,這個時間距離陸秀夫這個時期來說,才150年啊,這可能對於大宋君臣來說,這樣的事件歷歷在目。與其投降之後屈辱的活著,最後還不得善終,還不如選擇自殺殉國。這樣的結果雖然慘烈,但是,至少選擇了有尊嚴的死去。這就是我國一直以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

從今天的角度來說,蒙古族當然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但是,從歷史色角度來說,漢族政權始終和少數民族政權有著矛盾的。所以,陸秀夫算得上民族英雄,只是以悲劇結尾而已。


算吧,陸秀夫算是儒家士大夫有骨氣血性的那種。比起其他及時更換門庭的帶路黨好上萬倍。

按照當時的歷史背景,宋代表中原王朝,也是中國的文化代表。蒙古是屬於外族入侵,陸秀夫慷慨赴死,評價他為民族英雄是無疑的。

不要用超時空的歷史觀去解讀古人;古人給我們留下的是精神和文化財富。但是他們和我們一樣,無法預料未來會發生什麼。

中國歷史是多線性和多元化發展的;中華文化是具有包容性,綜合體現的豐富文化。站在今天,用穿越歷史觀過度的解析歷史,會得出古代皇帝都不如你,連電腦手機都不會玩的可笑結論。


的確是我們民族的英雄。

陸秀夫24歲中進士,到39歲一直在李庭芝手下做幕僚歷練,公元1275年,他近40歲這年才到朝廷任職。

而這一年真是南宋滅亡的前一年,很多和陸秀夫一樣做幕僚的人都逃走了,畢竟天下馬上大亂,他們又不是大官,也不可能挽狂瀾於既倒。

可陸秀夫留下來,他不是看不清形式,也不是為了當官,而且「時窮節乃現」,雖千萬人吾往矣,這一點經歷,和文天祥是非常相似的,的確值得我們欽佩。我們捫心自問,國難當頭,你會挺身而出,還是明哲保身?

隨後臨安城破,陸秀夫就一直跟隨朝廷流亡,在這種形勢下,自然不斷有人逃走,不斷被敵軍追擊,正是前路茫茫不知何處埋忠骨。

終於,崖山一戰,滔海而死。

為什麼我們稱文天祥為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寧死不降在元朝看來是沒有意義的。但實際上,正是文天祥以身殉國的精神撐起了「民族的脊樑」,這才是我們漢民族傳承幾千年,沒有像其他其他古文明被異族滅亡的原因。

而陸秀夫崖山滔海,與文天祥北京南拜而死,正是相互輝映,成仁取義,光照千古,同樣值得我們尊敬。

至於民族英雄的稱謂,又何足掛齒呢?


在心裡就是民族英雄,我姓陸我驕傲!我姓陸我自豪!我是陸秀夫的後裔,我是他的第幾代嫡孫女也我也不是很清楚?陸秀夫是我們的楷模,忠貞不二,用生命保衛家國,把個人生死置身事外,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義,陸秀夫用一整理一生普寫成了我們陸氏祖訓。


民族英雄是指對抗敵國有突出貢獻的人,比如岳飛、霍去病等人,陸秀夫具有民族氣節,為了不讓少帝受辱,一起投海自盡,這種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符合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

但說他是民族英雄,就有些言過其實了,英雄一詞含有頂天立地的意思,民族英雄需是殺敵無數,保家衛國,令敵人聞風喪膽之人,比如岳飛,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