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克·基得曼憑藉電影《時時刻刻》獲得了2003年奧斯卡最佳演員獎。

妮可·基德曼1967年出生於美國夏威夷,4歲時舉家遷往澳大利亞生活。不久她開始學習芭蕾舞,10歲起接受專業的表演藝術訓練。少女時期,她經常參加街區劇院的演出 。14歲時她登了《洋娃娃》雜誌封面。她在16歲那年輟學,準備專心投入演藝事業。

1983年,妮可·基德曼出演《叢林聖誕節》,進入演藝圈。1991年,她出演西部片《強者為王》並獲美國明日之星獎。1995年,她憑藉在《不惜一切》中的演出獲得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女演員獎。2002年,她憑藉在《時時刻刻》中的演出獲得奧斯卡獎、金球獎以及柏林電影節在內的多個最佳女主角獎。在2013年第十屆華鼎獎評選中,妮可·基德曼獲得全球最佳電影女演員獎。

除了演藝圈事業外,2006年起,妮可·基德曼開始擔任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親善大使的工作,主要反對女性遭受的暴力對待。2008年,她成為Unite to End Violence against Women組織的發言人(該組織同樣致力於對抗對婦女的暴力行為)。


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1967年6月20日生於美國夏威夷,澳大利亞女演員、製片人。

1995年,她憑藉在《不惜一切》中的演出獲得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女演員獎。

2002年,她憑藉在《時時刻刻》中的演出獲得奧斯卡獎、金球獎以及柏林電影節在內的多個最佳女主角獎。

《時時刻刻》由史蒂芬·戴德利執導的劇情電影,戴維·黑爾、邁克爾·坎寧安擔任編劇,妮可·基德曼、朱麗安·摩爾、梅麗爾·斯特里普主演。影片講述了三個不同時代的女人和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的小說《達洛維夫人》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是三個女人的故事,雖然處於不同的時空,卻都渴求更有意義的生活。除了各自的恐懼與渴望,把她們聯繫起來的還有這個名字:戴羅薇夫人。

弗吉妮婭·伍爾芙(妮可·基德曼飾演),住在1923年代的倫敦郊區布魯姆斯伯利,開始寫她生前最後一部小說《戴羅薇夫人》,被寫作的天才燃燒的同時,遊走在瘋狂的邊緣。

勞拉·布朗(朱麗安·摩爾飾演),一個生活在二戰末期的洛杉磯的家庭主婦,正在閱讀《戴羅薇夫人》,這本書使她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那天她正在準備她丈夫的生日派對,肚子裏有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她卻和弗吉妮婭筆下的戴羅薇夫人一樣,萌生了自殺的願望。

克拉麗薩·沃甘(梅麗爾·斯特里普飾演),現代版的戴羅薇夫人,一個女同性戀者。居住在2001年的紐約市,她深愛她的朋友理查德,一個才華橫溢,卻因艾滋病而瀕死的詩人。理查德給她起的外號也是戴羅薇夫人,因為她和戴羅薇夫人的名字一樣,都是克拉麗薩。

她們的故事交織到了一起,在每個時空,女人都被壓抑,但更多的是抗爭和自由的表達。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時時刻刻》是一部十分經典的作品。三個女人,不同的年代,一天的光景,她們紛紛從睡夢中醒來,面露茫然,說著要去買花的囈語,不斷交替的畫面,碎片化的段落,一切被剪割再拼貼,猶如穿越時空的相互輪迴,那本叫《達洛衛夫人》的書將她們串聯在一起,再現了20世紀女性的心靈鏡像和精神幽吟,空虛,彷徨,脆弱,敏感,恐懼,慾望,生命的本源萬花筒般的被放大,一曲孤獨的輓歌低聲吟唱,至今仍縈繞耳畔。首先,《達洛衛夫人》是英國著名女性主義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在1923年期間創作的小說,情節非常簡單,講述了議員夫人克拉麗莎達洛衛從早晨上街買花、籌備晚會一直到子夜晚會結束、賓客離去這十幾個小時裏的所見所聞,就在這短暫的一天裏,克拉麗薩想起了當年深愛的彼得,逐漸對如今這浮華空洞的生活產生懷疑,而瘋掉的戰爭英雄賽普蒂默斯的跳樓自盡讓她徹底絕望。塞普蒂默斯雖與克拉麗薩素未謀面,但卻對戰後的時代有著同樣的焦慮和恐懼,小說表達了一戰後西方文明所面臨的衝擊與異變。倫敦郊區,因為精神疾病與自殺傾向被丈夫倫納德帶到了與世隔絕的鄉村裡齊蒙德的伍爾夫斜靠在空蕩房間的舊木椅上,右手拿著汲滿墨水的鋼筆,左手輕扶著攤放在裙面上的白紙,思索著達洛衛夫人的故事,孤傲消瘦的臉龐掩蓋不住虛無與痛苦,孤獨無時無刻侵蝕著心魂,但為了倫納德(暗指傳統的父系社會)伍爾夫(身為女性)只有忍耐和隱藏(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對自由的瘋狂熱愛),然而姐姐的來訪以及那隻將死的鳥兒,讓伍爾夫再難以剋制內心的慾望,喧囂複雜的倫敦纔是她的歸屬地,這座以愛之名義建造的監獄讓她生不如死,倫納德的悉心照料成為一種禁錮,她彷彿籠中的鳥兒,生來就應在空中翱翔(可參考《阿飛正傳》中的阿飛),「裏齊蒙德和死亡之間,我選擇死亡」這是多麼讓人心碎的宣言,每分每秒,時時刻刻,她都在永無止境的探索生命的意義,追求靈魂的自由。「逃避生命永遠得不到平靜」,就這樣,多年後的某天,這個高挺鼻子的女人終於遵從內心的呼喊,隨著石頭一起浸入湖底,擁抱死亡,獲得了真正的平靜與愉悅。(來自豆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