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年內陸續看了幾部劇,幾乎每部都遇到一個奇特的組織「劇粉女孩」。

走向一般是,劇情前期形成「劇粉女孩」圈子,一大批女孩自來水安利,但是隨著劇情越來越深入,一旦出現虐/劇情偏差,覺得自己喜歡的角色戲份太少、或電視劇和原著改編幅度過大等情況,這批女孩又會出現大批迴踩的現象,前期安利,後期回踩。

其組織成員表現出的明顯特徵有:

積極活躍/熱情主動(正面),同時也喜歡抱團/激動好鬥(負面)。

好處是:

一旦普通觀眾認可了自己是「某劇女孩」這種說法,就會產生對劇的撲爆產生責任感和使命感,變相為劇方宣發做出貢獻,例如自來水式安利其他潛在觀眾入坑和製作相關衍生產品。在熱度未起來的早期,這個力量非常重要。

壞處是:

劇情一但脫離「劇粉女孩」預期,脫粉回踩可能成倍增大,而且由於現在有「劇粉超話」,這些女孩已經匯成了一個集體,力量太大,一旦反咬,劇方很容易控不住場子,容易使劇口碑崩壞。

那麼,「劇粉女孩」魔力怪圈是如何形成,如何發展,如何到今天這個幾乎每部劇都會有其勢力範圍的地步呢?

這就不得不說幾部標誌劇。

起源:鎮魂女孩,《鎮魂》。

轉折:香蜜女孩,《香蜜沉沉燼如霜》。

發展:東宮女孩,《東宮》。

「劇粉女孩」這個詞第一次大規模集中出現在18年年中的網劇《鎮魂》,鎮魂在播時期,鎮魂女孩這股力量非常強大,包括宣傳力度和相關衍生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貢獻,雙子塔大屏亮起當天,鎮魂女孩c位出道,更是讓全上海都知道了《鎮魂》的存在,可見《鎮魂》的大火,鎮魂女孩功不可沒。

然後是「香蜜女孩」,18年8月轟轟烈烈長達約半個月的撕男二事件讓香蜜女孩出盡了風頭,這批最開始號稱「只要你看劇,我們就是姐妹」的香蜜女孩正是演化成為「只要你不喜歡主角,你就不配做劇粉」的狹義香蜜女孩,自此以後,劇粉女孩名聲急轉直下。

東宮女孩在香蜜女孩的基礎上尤甚,導致現在「劇粉女孩」已經成為很多人反感的代名詞了。

---------------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強烈的愛和瘋狂的排他性呢?這是有什麼原因引起的?

正文開始。

這就要從一批相輔相成的心理機制說起,以下是乾貨:

沉默的螺旋理論/羣體效應/馬太效應/暈輪效應/羊羣效應。

沉默的螺旋指的是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羣起而攻之的遭遇,例如香蜜潤玉被碾壓早期,根本沒幾個人敢出來講話),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

於是因為越願意表達的人觀點傳播的就越遠,越不願表達的人觀點會越來越弱,漸漸形成輿論風向碾壓,弱向的一方要麼屈從於強勢的一方,要麼退出組織。

這是最早的劇粉女孩相處模式。

劇粉女孩表面上只是一個稱呼,但是,一旦給一個羣體賦予一個共同的稱呼,無形中就會讓這個羣體抱團,成為一個臨時的組織,組織內的成員會不自覺維護自己的利益即所在組織的利益。《烏合之眾》中提到,「只要屬於有組織的羣體中一員,人就在文明的階梯上倒退了好幾步」,以前觀眾看劇喜歡就看不喜歡就棄了,現在則不然,劇粉女孩的名字會讓他們一直保持這種高度興奮和責任感,直到大結局。

這期間,對喜愛角色的愛和討厭角色的恨,都會在羣體意識中被放大,再加上暈輪效應的加持(暈輪效應指當認知者對某物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物其他方面的特徵,例如你演反派所以你人也肯定壞)。

最後,羣體的無意識行為會成功取代個體的有意識行為,劇粉女孩自此基本成功洗掉所有的反對派,在精神領袖的帶領下,正式邁步成為一個強大而穩定的組織。

羣體不擅長講理,卻擅於行動,這其中參雜著一些心懷不軌的人利用羣體來實現自己的私慾,例如一些電視劇博主(用帶頭引導撕鼻給自己樹立正義鬥士的形象,吸收粉絲轉化成自己的論點支持者,例如某丸醬)

他們最擅長用的方法有三種:

先斷言,例如,從第一個人的話中,我們可以斷定誰誰做壞事了,語言堅定,不容置疑,也不引導大家去懷疑第一個人講話的真實度。

再重複,不斷的重複,重複的力量極其巨大,洗腦就是這麼來的。

最後是感染,我們喜歡的人是多麼的委屈,對方是多麼的無恥,那作為正義,我們就要消滅他!

當一件事能完美通過這三步驟,斷言,重複,感染,那力量和效果便會相當持久,也就是為什麼過了半年了,就同一個老問題,還有一批人在真情實感的車軲轆中。

理論上人人都知道要理智大於情感,但是實際的生活中感情又總是佔上風。

例如最近的東宮趙瑟瑟加戲論,理智上知道演不討喜角色的粉絲2萬微博都沒認證過的大學女生,撕她帶資進組在正常人看來是不符合邏輯的,有金主的話為什麼不挑個人設好,招人喜歡的角色?但在東宮女孩的心裡,對主角的愛導致他們不能容忍這個跟男主有瓜葛,且破壞男主完美人設的女配的存在,所以千八百人去演員微博下進行人身攻擊,罵她帶資進組,賣身金主,惡意加戲等言論,因為他們覺得這是人間正義,而忽略了邏輯的真實性。

對於這種情況,有個知友有個很貼切的比喻,例如宗教。

在過去長達數千年的時間裡,很多宗教封建迷信思想根本就不符合邏輯,可它們是那樣的頑強,甚至在全世界長達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那些最最聰明的頂尖的天才也要屈從於它們的規矩。

這實際上就是情感是佔了上風,非真實的東西壓倒了真實。

而且人類是那種,一旦大多數人聚在一起形成羣體力量的時候,其中的個體會隨之產生幻覺,感到自己也力量強大,不可戰勝,因為法不責眾知道自己做什麼壞事都不會遭到懲罰,所以也就不用負責任。

社會上多起網路暴力也起源於此。

即:個體追隨領袖,缺乏獨立思考。

形成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劇粉」規矩。

當局者迷,很多人捲入局中的時候並不能真的發現自己的問題,包括我,當跳出這個怪圈後,我才能靜靜地真正的思考這其中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纔有了這篇文章,與君共勉。

這需要清醒的認識和不斷的自我反思,我一直在不斷的進行自我反思。

現在,我認為我仍然是一名普通的觀眾,所以我才能用最公正的立場,盡量專業的知識,來和大家討論造成這種情況產生的真正原因。

------------

那如何讓自己不陷入這種心理怪圈呢?

1 時刻保持懷疑態度,不要輕易相信微博大V,電視劇博主,粉絲多的大粉的帶節奏話語,時刻思考,不斷的思考。

2 自由獨立,順帶追劇。人貴在能獨立思考,別人的看法是別人的,你可以有自己獨立的看法

3 擴展知識面,避免被一些套路輕易洗腦


關於電視劇製作的事,純乾貨科普

顧顰蹙:IP劇改編那些事兒?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相關心理學名詞闡述:

沉默的螺旋: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羣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

羣體效應包括:社會助長效應、社會致弱效應、社會惰化效應、社會趨同效應、從眾效應。

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暈輪效應:當認知者對某物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物其他方面的特徵。

羊羣效應:指人們經常受到多數人影響,而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也被稱為「從眾效應」。

未經允許,拒絕轉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