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在北京閨女那兒生活了四年的劉女士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江西老家。安頓完畢,街坊四鄰圍攏過來,打聽首都的新鮮事兒。不少街坊問劉女士:“聽說北京霧霾很嚴重,城裏、鄉下的河湖水也不乾淨,是不是這樣?”劉女士連連搖頭,“最近兩年,我都沒有開啓空氣淨化器。”她一邊說,一邊點開手機相冊,給街坊們展示這些年在北京看到的美景:密雲水庫碧波盪漾,懷柔山間溪流清澈見底,陶然亭湖、什剎海蓮花盛開,還有站在景山頂上遠眺湛藍天空……

  資料圖 賈同軍 攝

  來自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和北京市水務局的一串數字可以印證劉女士的體驗:2018年,北京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227天,全年首次無持續3天及以上的重污染過程;全市141條段黑臭水體截污治污工程完工,水質已得到明顯改善。記者瞭解到,今年北京還將繼續全力改善生態環境,力爭PM2.5濃度繼續下降,全力改善水環境質量,尤其是永定河生態修復工程還計劃新增溼地水面8萬畝、森林18萬畝,爭取重現永定河“清水綠岸”的美景。

  治氣

  摸清“氣質” 精準治污

  很多北京市民的手機裏都安裝了空氣質量軟件,出門前大家習慣看一看今天的空氣質量怎麼樣,未來幾天有沒有污染。這些空氣質量信息的背後,是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的工作人員在努力。

  在監測中心一層的空氣質量預報會商大廳,工作人員可以實時連線生態環境部以及京津冀區域各省級監測單位,互通最新監測信息,分享預報結論。監測中心副主任劉保獻告訴記者,京津冀及周邊七省市已經建立了空氣質量聯合視頻會商體系。他說,現在北京已經組建了三位立體監測網絡,包括地面35個子站對PM2.5、PM10等6項污染物的常規監測,以及成分觀測,還有靜止衛星、極軌衛星、激光雷達等組成的垂直監測,更有覆蓋鄉鎮街道的高密度監測網絡等。

  記者瞭解到,北京從1997年開始嘗試空氣質量預報,2001年開始三項污染物的空氣污染指數預報,並向社會發布,到2013年就已經實現六項污染物空氣質量指數預報。

  除了預報空氣質量服務生產生活,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還在2013年、2017年先後兩次對空氣質量進行源解析,以確定大氣污染治理的主要對象和優先次序。最新一次的源解析顯示,燃煤對北京大氣污染的貢獻率在明顯下降,生活面源和機動車的貢獻比重在上升,因此需進一步提升“精治”、“共治”、“法治”水平。這些成果已經在指導北京大氣精準治污。

  今年印發的《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堅戰2019年行動計劃》提出,今年空氣質量目標任務爲本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三年滑動平均濃度力爭繼續下降。爲此,本市將深化大氣污染防治“一微克”行動,聚焦柴油貨車、揚塵、揮發性有機物(VOCs)治理,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治水

  永定河爭取重現“清水綠岸”美景

  林先生最近在清洗家裏的加溼器、淨水器時驚訝地發現,過去經常見到的白色水垢已經少了許多,“北京的自來水變軟了,變可口了。”他說,這裏面有進京“南水”的功勞。

  市水務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楊進懷告訴記者,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於2014年12月27日江水進京。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累計接收丹江口水庫來水42億立方米,調入北京的南水中,有近七成約28億立方米的水用於自來水廠供水,供水範圍基本覆蓋中心城區以及大興、門頭溝、昌平、通州等部分區域,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200萬人。

  江水進京以來,南水通過密雲水庫調蓄工程累計向密雲水庫輸送南水4.5億立方米。目前,密雲水庫蓄水量達到25.79億立方米,是本世紀新高。水庫累計增加水面面積5000公頃,有效改善了區域水生態環境。

  有了好水,北京更要保護好自己的水環境,堅決向水污染、黑臭水體宣戰。2013年北京市啓動第一個三年治污行動方案,全市污水處理率由83%提高到93%,其中城六區達到99%。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完成了15座再生水廠主體工程建設,再生水利用量10.7億立方米,全市141條段黑臭水體截污治污工程均已完工,水質已得到明顯改善。

  楊進懷說,今年春季,北京將繼續開展“清河”“清管”行動,目標是實現“雨季污染物不入河湖、水面無漂浮垃圾、水體不黑臭”。在水源保護方面,今年以來,永定河上游實現全面生態補水,顯著改善了流域水生態環境。楊進懷錶示,永定河生態修復工程還計劃新增溼地水面8萬畝、森林18萬畝,爭取重現永定河“清水綠岸”的美景,讓更多市民分享永定河的治理成果。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張航 饒強 攝

  流程編輯:王宏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