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同事說起她家豆豆的一件趣事。有次,豆豆玩iPad半個多小時了,怎麼叫都不撒手。於是,她爸爸嚴聲道:“我數到3啊,你再不放下,我就把iPad砸了!”說完就開始數1、2、3。誰知,豆豆擡頭做了個鬼臉:“你數就數,我知道你才捨不得砸呢,你又何必吼我呢。”一句話懟得當爸爸的瞠目結舌,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反應,因爲他的確捨不得砸iPad呀。

  大家邊聽邊腦補畫面,笑成一片。有人感慨,現在的孩子太精啦;有人打趣,說豆豆爸不該說砸了iPad,而該說刪了app;也有人笑言,自己就是被“數着123”長大的。

  說實話,我還真沒對暖暖“數過123”。看大家聊得這麼熱鬧,就突發奇想做了個小範圍的調查。

  沒想到,接受調查的家庭中90%以上都或多或少地用過“數123”這一招。

  豆豆5歲,是個女孩,思想一向很獨立。她有這樣的反應,我一點不意外。

  與之相比,更多的孩子被“數123”時,表現出的是順從或屈服,特別是年齡更偏小一點的孩子。

  比如我一閨蜜的兒子小麥。小麥剛進入3歲叛逆期,很皮。用閨蜜的話來說,就是一天到晚變着花樣地挑戰她的底線,搞得她身心俱疲。但閨蜜又不想體罰孩子,所以“數123”就應運而生了。

  早上起牀,小麥光着屁股在牀上一直跳,越是叫他過來穿衣服,他越是躲很遠。幾番過後,閨蜜生氣地說:“我數到3,馬上過來!”然後,撂下衣服假意離開。小麥一準撲過來要求穿衣服。

  在公園玩得天都快黑了,喊了無數次回家,小麥都不動。“我數3聲,你再不過來,就自己留在這兒玩吧。”閨蜜數完便轉身準備邁步,小麥必定跟上來。

  這些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在孩子犯錯、鬧情緒、磨蹭時,一旦說不通,“我數123,你再不……我就會……”的固定句式就出現了。結果,不管孩子是否心甘情願,大多還是會跟隨大人的旨意。

  “數123”既保住了不對孩子動粗這一底線,又效果顯著。這大概就是父母們中意於此道的原因。

  這次調查還反應出父母們普遍存在一個隱藏的心理動機:他們生氣並不全因爲孩子不聽話,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害怕自己失去權威。

  “一遇到小麥怎麼說都不聽的時候,我就控制不住情緒。”閨蜜說,總覺得自己說話像空氣,一點用都沒有,感覺很挫敗。

  “1、2、3”並不神奇,真正起作用的是其背後預示的懲罰。

  因爲“數123”透露出的信息是:如果你不按照我的要求做,你就會受到懲罰。而且只限你在3秒之內立即去做。

  對孩子來說,這不就是一個赤裸裸的威脅嗎?與“你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了”、“你不好好喫飯,媽媽就不愛你了”、“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並無二樣。

  我曾經在商場裏遇到過這樣的場景。一個孩子跪在地上很癡迷地擺弄玩具,媽媽在一旁不停催促孩子站起來,該走了。估計玩具是新買的,正在勁頭上,孩子根本聽不到媽媽的話。

  於是,那位媽媽慢慢地走開,大概走了15米,看孩子還沒反應,便提高音量大喊孩子的名字,然後開始數“1~2~3~”

  這頭,孩子猛然聽見自己的名字,擡頭第一時間沒看到媽媽就慌了。當發現媽媽後,又聽媽媽在“數123”,便開始大哭,一邊胡亂地抱起玩具,一邊跑向媽媽:“媽媽,你不要走,你不要扔我的玩具。”奔跑中還摔了一跤,玩具撒了一地,孩子急忙去撿,過程中還不住地擡頭看媽媽。

  看着孩子跌跌撞撞地跑向媽媽,眼神中盡是恐慌,我覺得挺心酸。想必這孩子肯定有過心愛玩具被扔掉的經歷,這份恐懼就一直藏在他心中了。

  在恐懼中的孩子,內心是不安的,他們或許還會懷疑來自父母的愛也是不確定的。生命之初的這幾年,如果常陷於這種恐懼和掙扎,孩子的安全感、與父母的親密關係能良好的建立並持續下去嗎?我很懷疑。

  很多時候,在被“數123”的那一刻,孩子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也不知道爲什麼要照家長說的做,甚至不知道自己會受到哪種懲罰。

  而採用這種管教方式的父母則是希望儘快解決當下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他們同樣也不知道孩子“不聽話”的行爲動機、真實想法和理由。

  這個看似簡單高效地管教方法其實並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本質,反而阻斷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正面溝通,親子關係自然會越漸疏離。

  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這種一邊倒的威脅式管教,終有一天可能變成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權利之爭。

  我調查中的一個小案例就很典型。7歲的小靜放學回家後總是東玩玩西玩玩,磨蹭着不做作業。一次,姥姥看不過去,生氣地說:“我數3聲,你還不趕緊做作業,就別喫晚飯了。”小靜立馬頂嘴:“好啊,我就不喫晚飯,明天的早飯我也不喫了!”說完還把自己反鎖在了房間裏。

  姥姥用威脅的方式,想讓小靜聽話,而小靜同樣也用威脅的方式,想自己說了算。場面就此僵持住了。最後,無論是姥姥去敲門求和,還是小靜餓了自己出來,都沒有解決寫作業的問題。

  在頻繁使用“數123”管教方法的家庭,孩子對可能的威脅會有自己的預判,趨利避害地做出應對,並非真正認識到自己的行爲是否不當。因此,他們很難建立起正確的規則意識。而家長則只會覺得孩子越來越難管。

  當然,也可能出現另一種極端的情況。在高壓之下,孩子沒機會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逐漸失去自主意志,變得唯唯諾諾。我想,這也絕不是家長所期待的。

  別等到“數123”不再管用,纔來考慮還能怎麼辦。

  孩子的犯錯、鬧情緒、不聽話,真的就是我們所看到的樣子嗎?

  哭鬧耍混的孩子,有可能只是困了,或是在尋求關注;不好好喫飯的孩子,或許是飯菜不合口,也可能是真的不餓;磨蹭着不想寫作業的孩子,可能是在畏懼那些難倒他的數學題……

  有時候,成人的頭腦中有太多固化的是非判斷和條條框框。遇到事情,我們總下意識做出評判,理所當然地認爲自己是正確的,而需要“矯正”的是孩子。

  暖暖在剛開始獨立使用自己的房間時,有過很長一段時間不願睡覺。她總是賴在客廳玩玩具,或是纏着我讀書講故事,又或是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上廁所。我也生氣、焦慮過。但平靜下來,和暖暖好好聊了聊,才發現她只是不願承認自己有點怕黑,一盞小夜燈就解決問題了。

  嘗試着走進孩子的內心去看看,很多問題的解決方案自然而然就會呈現出來。

  如果真是孩子的行爲出現偏差,也別急着強迫他按照你說的做。因爲讓孩子知道問題出在哪兒、爲什麼要這麼做,激發孩子自主行爲更爲重要,也更有效。

  就像你對孩子吼叫:“跟你說多少次不要亂丟玩具,限你三秒之內收拾好!”,不如告訴他:“一地亂扔的玩具,奶奶踩到了可能會跌倒受傷。”

  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協助孩子把內在和外在的驅動力轉化爲自主意志。我們要做和能做的只有引導和推動。

  當你忍不住想“數123”時,請把這個“123”默默地數給自己。“1、2、3”,深吸一口氣,趕走負面情緒,再俯下身子,輕言細語地和孩子交談,靜靜地聽一聽孩子的想法。

  別怕有損你的家長權威。我相信,權威不是自己樹立的,而是孩子給的。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暖暖媽

  北大碩士畢業。中科院兒童教育心理學博士班在讀。

  當媽後,更關注科學育兒,親子教育,倡導有品質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