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社會沒有白騎士,他們早就被污染了。所以這個世界需要黑暗騎士,因為世俗的體制不能行使正義,惟有遊走體制邊緣、甚至用違反體制的手段,才能達成體制原始的目的。這就是你我所生存的世界。



黑暗騎士原聲帶試聽

 

時代畢竟是不同了,來自美國的英雄電影,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正邪對立、邪不勝正,以及絕對光明面的電影風格;正義與邪惡的界限模糊、人物立場的轉移,甚至明明是豔陽高照,觀影者卻從頭陰鬱沉重到尾。這就是「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變化的風格

「蝙蝠俠」系列在之前一部是「蝙蝠俠:開戰時刻」,我個人沒有看過,因此對於「黑暗騎士」的風格轉變也許是大驚小怪了。簡單說,這部電影跟再之前任何一部「蝙蝠俠」比起來都寫實的多─過去很明顯是一種超現實、比較接近漫畫或動畫的佈景、色調、道具,高譚市好像也沒有出現過太陽(?);「黑暗騎士」卻是實景拍攝,片場就是一個真實的大都市,再輔以電影特效而成。

另一個特色,就是大卡司,除了一貫地主角名氣都不比上配角或反派外,這次真的出來不少著名的演員,例如韋恩企業執行長摩根費裏曼(Morgan Freeman)、韋恩管家米高肯恩(Michael Caine)、警察隊長蓋瑞歐得曼(Gary Oldman),當然,還有原本已經很有名氣,但就這樣離開我們的希斯萊傑(Heath Ledger)。這部電影光是看這四個人演戲也夠值回票價了,當然,如果你也喜歡主角克里斯丁貝爾(Christian Bale)的話。

The Dark Knight Movie Still

惟一的女角瑪姬蓋倫霍(Maggie Gyllenhaal)大概會讓人聯想到她的弟弟傑克蓋倫霍。對我們家來說,飾演檢察長的亞倫艾克哈特(Aaron Eckhart)還有些意義,雖然到現在也還沒想起來之前在哪邊看過他。

正義是如此脆弱

坦白說看這部片子心情非常沉重,一來片長兩個半小時,內容沒什麼空洞的地方,劇情算是蠻緊湊,因此本來就很累。二來劇情也是個必須打破既定觀念、需要深度思考的主題。

「黑暗騎士」劇情環繞在「正義的脆弱與虛偽」「正義的代價」兩大面向,前者是小丑極力想表達與實現的部份。我們不必去追尋小丑的真正過去(他每次說法都不一樣),但是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他是屬於一個原本良善的心卻遭到前所未有的殘酷待遇,以致於原本的正向價值觀受到嚴酷否定,在無法解釋自己為何要受到這種待遇的情形下,他決定放棄原有的價值觀,變成一個行惡之人(接受現實),同時他也開始鄙視正義的價值觀,認為那是虛偽又經不起考驗的。

The Dark Knight Movie Still

於是他不斷地想證明「正義是虛偽」的想法,這對蝙蝠俠並未成功,但是他另有一個目標:高譚市的檢察總長哈維丹特(Harvey Dent)全力掃蕩犯罪,成效斐然,有著白騎士的美名,正好可以拿來實驗,於是小丑殺了他所愛慕的女人,還毀了他半邊臉。丹特就這麼輕易地墮入了邪惡的陷阱,與他過去陽光的、正義的形象完全相反(在那之後他只在黑夜時出場),驗證了小丑的看法。

其實對於丹特這個角色,個人多少是覺得有些「超現實」的。丹特是透過選舉而登場的政務官,而我們對民主選舉這套制度與制度下的候選人的看法,其實早就已經不是學院派那樣理想主義了。今天還有誰會相信不分國內外那些檯面上的政治人物,是真的像丹特那樣有著正義與純潔的理念為這個社會與人民服務?他們口口聲聲義正辭嚴,有多少成份其實是在為個人利益鋪路而已?因此當「黑暗騎士」是以如此純真的角度,在考驗一個好人究竟有多堅強時,我不禁打從心底羨慕起來。

The Dark Knight Movie Still

另一個驗證小丑理論的場所就是那兩艘油輪,但很不幸地,我覺得這個橋段有點離題了。一般大眾那邊吵來吵去,最後搞出一個民主制的投票,想當然爾一定是贊成按下去的人比反對的多,但問題是沒人敢按,那個大聲嚷嚷的傢伙,最後還是很孬地回座了,那並不是正義的虛偽,那是自我的怯懦;罪犯那一邊其實更弔詭,因為掌握大局的是負責押送人犯的執法單位,那些執法人員卻比那位勇敢把按鈕丟進大海的罪犯還要孬,這好像是說「盜亦有道」,或是說每個罪犯的價值觀不同,不代表他們一定是跟小丑一樣──罪犯也有正義。

執行正義的代價

丹特的雷厲風行執法換來人身安全的危機與痛失愛情,但對於「執行正義的代價」來說,這還算是浮面的,這個主題的焦點落在蝙蝠俠身上。面具遮面、變音說話,蝙蝠俠早已是個見不得人的英雄;花時間維護正義,個人生活嚴重受到幹擾,而心理層面的疲憊更是無處紓解;好不容易碰到一位陽光白騎士,他一開始是真的以為體制內的力量確實可以發揮作用,卻想不到白騎士只是個脆弱不堪的紙老虎,他終究只能靠自己。

更可悲的是,墮落的白騎士還是得維持一個正義的形象,以免廣大嗷嗷待哺的人民失去希望;當過於優秀的掃黑績效激發罪犯狗急跳牆,受到額外威脅的人民需要一個箭靶,這些都得由蝙蝠俠承擔,於是我們直到最後才真正瞭解所謂的「黑暗」騎士並不是邪惡的化身,而是正義的黑鍋、維護正義的消耗品。蝙蝠俠替天行道,卻從此被世人認為是邪惡的代表,這是人世間最反諷、最荒謬事物的具體表現,而這就是正義的代價。

人類的社會沒有白騎士,他們早就被污染了。所以這個世界需要黑暗騎士,因為世俗的體制不能行使正義,惟有遊走體制邊緣、甚至用違反體制的手段,才能達成體制原始的目的。這就是你我所生存的世界。

The Dark Knight Movie Still

恰如其分的希斯萊傑

當撇去媒體因人的逝去所做的過度評價與電影界的讚美,我對希斯萊傑的表現用「恰如其分」來形容。一個風格寫實的電影,已經很戲劇化角色的小丑不能再誇張了,希斯掌握了這點,他有著小丑的本質卻沒有在做馬戲團表演,不論眼神、動作,點到為止,但著重在對現世的質疑、對自己遭遇的憤恨不平,藉此告訴我們他其實也是一個人,是你我或周遭可能見過的人,而不是個只存在於漫畫中的角色。

這讓我想起他在「斷背山」中那樣壓抑與無助,對照著那樣的年代與那樣的人物處境,不得不佩服他的確是個很會演內心戲的藝人,因此,今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他是有資格爭取的,而不是因為他離我們而去。

不禁好奇下一部蝙蝠俠該怎麼演(當蝙蝠俠已變成眾矢之的),不過若還是這次的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領軍的話,我是充滿期待的。

IMDB黑暗騎士

IMDB希斯萊傑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