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表示,月經失調的治療需綜合全身症狀、經期經量,作為辨證的依據,對證入藥調理體質。

謝旭東表示,中醫理論認為,月經失調的患者主要可分為氣虛型、肝鬱氣滯型、血虛型、血熱型、虛寒型等五種類型,通常中醫師會依照五類病人常見的症狀及治方來進行治療。

屬於氣虛型的民眾,通常會出現面色白,精神不振,疲倦無力,懶言懶動,頭暈嗜睡,心悸胸悶,食慾不佳等症狀;肝鬱氣滯型,通常有心煩易怒,胸悶乳脹,小腹脹痛,經血色暗有血塊,精神抑鬱,胃口差等問題。

血虛型者常見臉色蒼白萎黃,疲勞無力,頭暈心悸,皮膚乾燥,失眠健忘,經量少色淡;血熱型者則多有發熱倦怠,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脹痛,尿頻,經血色深質稠的情形;虛寒型通常經量少,小腹冷痛,得熱痛減,面色青白,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長。

若是需要針灸的話,中醫師會依照患者的症狀選取適當穴位,如屬於酸性體質或燥熱體質者,建議加強針灸治療;拔罐可選下腹部及下背部的腎俞、八骨翏、子宮穴,或是在下背部的八骨翏穴、華陀夾脊進行滑罐,有助疏通經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