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帶孩子們到公園玩,一位奶奶帶着2,3歲的小男孩也在公園玩。整整一個上午,老人不是吼就是尖叫。她一會把小道上奔跑的孫子吼停,一會把爬欄杆的孫子拉下來,又一會對着與其他小朋友追蹤的孫子尖叫“摔了摔了,停”……

  有一位媽媽曾經跟我說,每次帶孩子外出,孩子一到了街上就像箭一樣“射”出去,怎麼叫都叫不住。“孩子亂跑會危險,可是你讓孩子乖乖地待大人身邊,似乎也不妥,因爲孩子總要跑跑、爬爬才能長大呀。”這位媽媽的擔憂是很常見的,無論一味放任孩子,還是把孩子緊緊地綁身邊,都是不妥的。

  當爸媽們過分緊張,爲什麼對小朋友的成長不好?

  大動作發展會落後

  我們知道,當小朋友爬和跑時,他們要運動手臂或雙腿,這兩個動作也是孩子們大動作發展的重要部位。如今越來越多的小朋友都被大人們限制在“安全”的環境中玩耍;一些玩耍場所的攀吊架、高滑梯也不見了;小朋友在公園裏也不能跑得過快,他們常常被大人指令在沙池裏玩耍,有時連在沙池玩得激烈一些也不行……

  最終導致小朋友的大動作發展落後,妨礙了運動天賦。這也是如今越來越多小朋友不喜歡運動的原因。

  錯失了動腦學習的最佳機會

  寶寶們在慢慢長大時,需要經歷爬行和搖搖晃晃學走路的過程,美國紐約大學有研究發現,在寶寶們這些大動作發展的過程中,他們的大腦也是在“學習”。因爲研究發現,當寶寶在搖晃走路時,他們的大腦也在快速地計算前方目的地的距離、衡量動向,與此同時,他們的小腦袋也在盤算如何避開障礙物。

  年齡較大的孩子在戶外奔跑和攀爬時,他們的大腦也時刻在“學習”,例如攀爬時,大腦會思考如何快速地計算手和欄杆的距離,腳如何擡舉纔不會撞到障礙物,快要摔倒時,手臂如何運作才能不讓自己摔傷……在這些過程中,孩子們的大腦每時每刻都在高速運轉。如果爸媽們限制了孩子的攀爬和跳跑,也就相當於錯失了孩子們很多“動腦學習”的寶貴機會。

  養成小孩過分緊張、不敢嘗試的後果

  “別跑,會摔破嘴巴”,“別爬,會摔斷腿”……這些警告,往往在危險還沒發生時,大人們就“吼”出來了。一般來說,孩子們大腦的杏仁核部位,是用來迅速解讀外界信息的部位,當孩子們遇到危險或潛在危險時,杏仁核能給孩子的大腦指示,幫助孩子擺脫危險。

  當危險壓根還沒發生,孩子們可能已經被爸媽們的恐嚇“嚇死”,爲什麼?恐嚇和威脅會給杏仁核帶來持續高壓,即一個孩子被嚇多了,可能真會得“膽小病”,未來做事時會顯得過分緊張,什麼事情也不敢輕易嘗試。這最終也會妨礙一個孩子的探索發展。

  難道就無視孩子的安全?不是的,爸媽們可以做下面2點

  1、每天安排孩子足夠的活動量

  在育兒中,研究者們常常有個心得是——當孩子動得夠,就能靜得下來,還有助於睡眠。爲什麼?我們不難想象,當一個小朋友在操場上奔跑、長時間踩腳踏車、狂跳繩……孩子們消耗了大量體力,停下來時,孩子們就更容易專注於相對靜態的玩耍,比如玩玩具或閱讀繪本,而不會這裏跳一下、那裏跑一下。

  當孩子們已經把大部分精力,花費在相對安全的活動方式上,就沒有過多的精力去從事危險重重的探險或活動,從而保證了安全。

  2、教會孩子一些安全的運動原則

  在孩子們的成長中,會遇到各種潛在的危險,即使小寶寶在家裏爬行也會遇到危險,所以爸媽們從小要教導孩子安全的原則,並且還要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提醒和引導。例如,在戶外奔跑時,要注意避開凸起的石頭、避開湍急的河流,遇到行人時要停下來;攀爬時,超出年齡的高度是要避免的,攀爬槓桿時,手要抓緊,不能分神……當然,孩子越小,大人們是需要伴隨在孩子身旁的,不能因爲可能會危險而把孩子“包在棉花被裏”。當孩子們大了,便會知道哪些危險絕不能嘗試,哪些活動只要注意安全就可以進行。

  所以,溫室中的孩子雖然能長大,可是他們不會太健康;當爸媽揭開溫室的保護蓋,教會孩子如何避開狂風暴雨,孩子會成長得更健全。

  關鍵字:大動作發育、運動成長、親子互動、育兒方法、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爲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