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每天的上學像坐牢一樣。”前些日一天下午放學時,我在某學校門口聽到兩個十一二歲男孩進行着這樣的對話...

這兩個孩子我都不認識,想細問緣由,但孩子匆匆離開而未能成行。說實話,剛聽到他們的對話,我的脊背一陣冰冷,悲涼,無奈,甚至憤怒的情緒頓生。但冷靜下來,我又有些欣慰,畢竟,這兩個孩子還是敢說的,還是表達出來了自己的真實想法。要知道,我們還有很多孩子不敢說,更有甚者,還有很多孩子還很享受這種感受——充實地從一個輔導班奔赴另一個輔導班,井然有序地聽從成人的計劃和安排。

有腦無心,有體無魂 I 關於教育的冷思考【覺醒的父母】 新聞 第1張

由於近十年與知識產權工作的關聯,加之最近每天大量見諸媒體有關中興通訊被美國制裁的相關報道,讓我在今天世界知識產權日這個特別的時刻有着非常復雜的感觸和思考。一個強大國家的最重要指標是什麼?是物質、文化、教育,還是其他?一個人真正的強大又意味着什麼?什麼纔是一個人、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所有的社會問題都能從教育裏找到答案”,六七年前,我就提出過這樣的觀點,至今我還這樣認為。沒有教育的強大,就一定不會有國家的真正強大。一個國家的強大,最重要的指標不是物質增長的速度和總量,而是核心競爭力水平的高低。什麼是核心競爭力呢?是無法復制,無法模仿(或不易模仿和復制)的能力,比如這次中興遭受制裁以創造力支撐的芯片能力,有着自己靈魂的文化和自信力,有着系統支撐的全民學習力。所有的這些核心競爭力,都源於教育,沒有教育的奠基,所有的所謂核心競爭力都是臆想,都是噱頭。

那,我們的教育能支撐現在和未來國際競爭的壓力和挑戰嗎?坦率而言,理論上有希望,但時間長短未曾可知。當下,我憂心忡忡,因為,我們的教育根本就不足以支撐這些。

有腦無心,有體無魂 I 關於教育的冷思考【覺醒的父母】 新聞 第2張

思考一:沒有好奇心,創造力從何而來?

“人類所有學習的根源都起於好奇心”,我同意這個觀點。人類為滿足好奇心而進行的探索過程其實就是學習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經歷的所有酸甜苦辣鹹等,就是生命的生長過程。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好奇心的滿足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驅使的。在這個意義上說,學習最初的原始動力一定是主動、本能的。因此,其實每個孩子天生都是愛學習的。對好奇心滿足的探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方法,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因此,孩子天生都是會學習的。

那為什麼我們的孩子現在不愛學習了呢?為什麼我們的孩子現在不會學習了呢?

先看看在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中,我們都對孩子做了什麼?

孩子能爬,尤其到能走的時候,是孩子好奇心最強烈的時候,也是什麼都想看,都想摸,都想探索的時候。但我們的爸爸媽媽們總用危險、不衛生、習慣不好等冠冕堂皇的理由制止孩子的探索。這個燙,那個涼,這個難聞,那個臟,這是誰的感受?誰的觸覺?

上幼兒園了。本身就幾百米幾公里的路,本來是孩子熟知真實社會的機會,但我們生怕孩子受苦,生怕累着,每天車接車送。走路作為人類最基本的能力,我們從一開始就給PASS了。進入幼兒園,我們就開始了英語學習,開始了數學測試,還開始了很多的“興趣班”,還美其名曰:我們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上小學了。學校老師不給佈置作業都不行,家長絕不會放過孩子。別人都在上,我不上怎麼行?於是,作業作業,考試考試,從此就充斥着孩子除睡覺和吃飯之外的全部時間。但孩子學的是什麼呢?不是為滿足好奇心而進行的學習,而是知識的累積和應試技能的訓練。

中學呢?我不知該如何說了。

當沒有了好奇心,真正的興趣就無情地被扼殺了。沒有好奇心,哪來的想象力,哪來的創造力?沒有興趣,哪來的學習動力?沒有興趣,哪來的快樂學習?

有腦無心,有體無魂 I 關於教育的冷思考【覺醒的父母】 新聞 第3張

思考二:有體無魂,是不是最無心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一定是喚醒學習者的內心,讓學習者在不一樣的經歷探索中找到自己。有體無魂,沒有自己,我想這可能是最為悲催的教育和最為悲催的人生了。

工作關系,我經常會去一些學校,我也形成了一個習慣,觀察學校內孩子的狀態及老師在孩子面前的表現,尤其是體制內學校,學校管控的井然有序甚至讓我都覺得恐怖。

曾在一學校講課,200名多孩子擠在一個大教室裏聽我嘮叨,期間,有幾個孩子低聲討論我的觀點。這下惹怒了在場的學校老師:“你們幾個說什麼呢?都給我站起來,站一邊聽去!”聲音大而怒,我被嚇得半天說不出話來。為什麼孩子不能發表意見,不能討論呢?而且,我在開頭說,他們可以就我的觀點進行討論和質疑的。何況,他們200多人擠在一間大屋子裡已經有好幾小時了。

還有一次,我帶一批孩子進行生存能力訓練,我們請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界前輩來給我們的孩子授課。開始還好,行程過半時,他發瘋似地訓我們的孩子:“我帶了三四十年的課,帶了成千上萬個學生,你們是最最差的。說說說!說什麼啊?整個食堂就你們說!”

“老師,我們孩子怎麼差了?”

“太多的問題,太愛說話,不聽話。整個食堂就他們愛說。”

“為什麼非要讓孩子聽你的話呢?為什麼孩子不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呢?想想,一兩百個孩子在一起,如果一兩個小時都鴉雀無聲,是不是這幫孩子有病啊?”

還有一次,我參加一個教育行業的演講,現場有幾位校長對我的演講很感興趣,晚上我們就一起吃飯。席間,有位名校的校長就很自豪地給我說。

“付總,我們的學校的管理非常好,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特別強。”

“說說看,這個我特別感興趣。”

“每個孩子的課桌前後左右方圓一米左右的範圍內,都特別乾淨,衛生都是自己負責,每天要拿抹布把責任區擦乾凈。物品擺放也特別有序,哪裡放書包,哪裡放書本,都是統一規劃好的。”

我想到了弗蘭克爾描述他在集中營的那段經歷和被管控的心態:我怎麼覺得這像監獄管理呢?監獄只是物理的圍牆,而我們好像還有一道精神的圍牆。

剛才幾個例子可能不是普遍存在,甚至有點極端,但對孩子的權威強制是絕對的普遍存在。文章開頭說,“上學像坐牢一樣”的那個孩子我不清楚他內心所想和所經歷的實際情況,但我敢斷定他一定不快樂,一定不自由。

如果能在一個體制內的學校看到“亂”,看到孩子不羈的表達和狂笑,我會特別欣慰,特別高興。如果沒有這些,孩子還是孩子嗎?還是他自己嗎?

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愛,有靈魂的,是讓每個孩子不活在別人的評價,別人的控制裏的,是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生命方式的。

只有這樣的教育,才能培養出獨立的人。

試問,沒有心的教育能支撐有“芯”的競爭力嗎?

小編發布了很多李玫瑾老師家庭教育的講座!關注我,點開【視頻】一欄即可觀看!

轉發、點贊和關注就是對小編的最大支持和鼓勵,感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