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風濕病,大多數患者朋友會談「風濕」色變,20年前曾有「風濕是不死的癌症」之說,所以很多風濕患者視風濕為「猛虎」。

  在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把風濕疾病列為繼心腦血管疾病之後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二大類疾病。其實,隨著醫學的進步,對風濕病研究的日益深入,已由以前的「不治之症」變成可治可防的常見病,如果能夠做到合理防治,風濕病也會由以前的「猛虎」變成現在的「乖乖虎」。

  1哪些疾病屬於風濕病

  日常人們都會說「頸痛腰痛關節痛都屬於風濕」,這話沒錯,但只說出一部分。現在所說的風濕病包括引起關節病變的疾病,還有引起其他軟組織的免疫性疾病。

  最常見的的幾種如類風濕關節炎、痛風、骨關節炎等,還有脊柱關節炎如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腸病相關性關節炎,還有幼年特發性關節炎、成人斯蒂爾病、假性痛風(又稱焦磷酸鹽沉積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腫瘤相關性關節炎、代謝病相關性關節炎等等幾十種。

  而軟組織相關的風濕病則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徵、血管炎(又包括近20種)、皮肌炎/多肌炎、筋膜炎、硬皮病等等。這類疾病大多危害較重,往往侵犯內臟如引起間質性肺炎、肺纖維化、心臟炎、心臟瓣膜病或心衰、腦/脊髓等神經病變、腎臟病變、消化道病變等等。

  其他還包括一類較為複雜的遺傳性風濕病,這類疾病多見於兒童,往往從小就發病,以反覆發熱、關節痛伴有或不伴有關節腫痛、皮膚病變。

  2「五難」風濕

  風濕病比較繁雜,多數非專科醫師瞭解較少,多視其為疑難病。說到疑難,儲永良主任把它歸為「五難」:

  一者因為風濕病累及的系統較多,有皮膚、關節、內臟等等,表現多樣,缺乏診斷的金標準,因而「診斷難」;

  二者因為風濕病的相關檢查化驗不是常規體檢中的項目,相對比較生僻,而且對化驗、檢查結果解讀和判斷也比較生疏,造成了「檢查檢驗難」;

  三是因為診斷後治療風濕病的藥物在其他臨牀相對少用,且多為高風險藥物,所以「用藥難」;

  四是大多風濕病難以治癒,非專科醫師很難把握治療的力度和強度,也難以判斷藥物減停的時機,多數未能就診風濕專科的病人往往病情反覆,真是「用藥除不盡,風吹濕又生」,困擾大多數的患者,所以又造成了「治癒隨訪難」;

  還有一難就是因為風濕病是慢性病,多伴隨患者一生,需要長期複診隨訪、複查用藥,而且大多患風濕患者為經濟情況較差者,因此是「經濟困難」。

  3引發風濕病的罪魁禍首

  困難重重,但不代表無路可走。其實,大多數疾病都與平時的不良生活習慣有關,如吸煙、喝酒、晚間不刷牙、壓力過大等等。風濕病也是一樣。

  現在已經證明,吸煙的人患類風濕關節炎比不吸煙的要高2-3倍,而且患了類風濕關節炎後複發的機會也比較高,而且吸煙也與血管性疾病密切相關;

  另外每天飲用碳酸飲料的也比不常飲用的要高近一倍;

  還有多數風濕病與牙齦感染、腸道感染、呼吸道等感染有關,當然這些感染不一定是顯性感染,多為隱性感染,讓你不知不覺;

  還有壓力過大、情緒波動過大等也是風濕病的嫌犯同夥;

  飲食方面不可疏漏,長期不規律飲食、過於偏好煎炸食物、肉類食物也是一些風濕病如痛風的罪魁禍首。

  所以要做到不患風濕病或患風濕病後不複發或少複發,需要做到:

  1.戒掉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煙、嗜碳酸飲料、酗酒(適量的飲酒或紅葡萄酒是可以的);

  2. 調整不良的作息方式如熬夜、疲勞等;

  3. 防範接觸不良環境如過強紫外線、接觸苯酚之類的化學毒物等;

  4. 強身健體,「潔身」自好,預防各種感染;

  5. 定期健康體檢,如已患風濕病,務必尋求正規的具有風濕專科的醫院就診,切勿盲信神葯、祖傳祕方、港澳風濕特效藥、電視宣傳的抗風濕病藥物等,這一類藥物多混雜有激素和止痛藥,關鍵是它們的劑量不清,所以導致激素依賴、骨質破壞甚至骨頭壞死者不在少數,還會導致消化道出血、心血管疾病等等,甚至腎功能衰竭亦不少見。

  4治癒的可能性

  普通人羣能夠做到的畢竟有限,那麼如果真的不幸患上風濕病可以治癒嗎?

  實際上風濕病完全不像人們說的那樣是「不死的癌症」那麼可怕。如果找對了醫院找對了醫師,大多數風濕病是能夠「治癒」的。這裡所說的治癒是指「臨牀治癒」而不是「除根」。

  風濕病基本上與高血壓、糖尿病一樣都是慢性病,一旦明確診斷後,能夠合理規範的治療,其風險比高血壓、糖尿病還要安全,但要求:

  1. 明確診斷後急性期或活動期一定需要積極有效的治療,不可以拒絕必要的藥物治療如激素;

  2.定期規範地複診;

  3.切不可自行隨意停葯。不少患者在癥狀緩解後認為病好了,於是停用所有藥物,結果沒過多久「舊情復燃」,而且造成新的損害,這樣就需要用更強更貴的藥物,無論是身體還是經濟上都損失慘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