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問得特別好。筆者結合自己的採訪以及相關材料,來簡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方孝孺(1357年—1402年),浙江寧海人,明太祖朱元璋的皇長孫朱允炆的老師。其書齋名遜志,蜀獻王改為正學,故世稱正學先生。

多年前,筆者出差時,碰到一位來自廣東的祝姓教師。閑談間,他說自己祖上是方孝孺的族人。他還告訴筆者,他們這一支的人,並不認可方孝孺的做法。因為口舌之快,給方家帶來了太多的磨難,他們家族也保受流離之苦。

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反叛建文帝,攻破南京後,朱棣招降方孝孺,方孝孺堅決不從。據說朱棣強迫方孝孺寫詔書。孝孺接過筆,寫「燕賊篡位」字樣,即擲筆於地,邊哭邊罵:「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威脅說:「不怕被誅九族嗎?」孝孺這時候逞口舌之快,厲聲說「誅我十族又能怎樣?」朱棣大怒。最後方孝孺被打進死牢。1402年,方孝孺被處死於南京聚寶門(今中華門)外,朱棣將方孝孺九族誅盡,還把方孝孺的門生和朋友也算作一族一併予以處死,被殺者共達873人。

這位祝姓老師的一席話,讓筆者更加相信滅門十族的說法。根據他的敘述以及後來筆者查閱的材料,相信祝老師此言不虛。原來,方孝儒罹難後,噩耗傳回家鄉,族人為躲避殺身之禍,逃到江西鄱陽湖瓦屑壩一帶。後來,又遷居安徽宿松縣西源山,入贅當地大戶祝姓。這位在廣州生活的祝老師,就是這一支的後代。

祝老師感慨萬千,告訴我說:你看,就他這一句話,導致我們族人背井離鄉,九死一生。他講完之後,筆者也唏噓不已。


肯定的回答你,是的!明朝忠臣方孝孺被明成祖朱棣處死後,並且被誅十族以解恨。大家經常會聽說誅九族這個說法,那誅十族多的這一族和方孝孺有什麼關係。

歷史上被誅十族的人也僅此方孝孺一人,大家都知道明成祖朱棣是篡位而當上皇帝的。朱棣因不滿侄子建文帝削藩而起兵叛亂,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稀里糊塗的就把建文帝給趕了下來,換成建文帝逃跑不知所蹤。作為大明朝的忠臣方孝孺是誓死不願效忠朱棣的,私下裡用很多方法來抗議朱棣的行為。

對於方孝孺的做法,朱棣礙於他在仕林中的地位也處處忍讓,後來朱棣讓方孝孺這個仕林領袖為自己發表文於天下,好讓自己這個皇帝當的明正言順。而方孝孺卻在朝堂之上大膽的寫下了燕賊篡位的字樣,這樣徹底的惹怒了朱棣下令誅方孝孺九族,而方孝孺卻不懼當堂就回了朱棣一句誅我十族又何妨。

古代一直都有誅九族的說法,第一次出現誅十族的說法,朱棣為了泄恨就把方孝孺的學生當做第十族給殺了,並且這十族都是被凌遲處死。


方孝孺真被「誅十族」了嗎?對此,很多人認為這是明成祖朱棣被「黑」得最有水平的一次。因為越是掌握更多史料,讀了更多明史研究書籍的人,會越發相信這種說法。現在,讓我們先來看看《明史》的相關記載。

1、方孝孺數次獻計建文帝

朱棣起兵後,方孝孺先是向建文帝獻緩兵之計,草擬詔書飛馬馳送,宣稱赦免朱棣反叛罪,要求他們收兵回藩地。後勸建文帝集兵抗擊,斷絕和朱棣交往。隨戰事推進,方孝孺還曾想挑起朱棣的家庭內亂,以離間之計分化朱棣父子。

戰事後期,方孝孺獻計「許以割地,拖延幾天。東南募兵正在集合,燕軍不習水戰,兩軍可在長江決戰。」建文帝派使者割地求和被拒絕。城破前方孝孺又勸建文帝堅守待援並可為「社稷而亡」。

2、方孝孺為什麼而死?

對於方孝孺之死《明史》記載:成祖起兵前姚廣孝請託「城破之後,方孝孺肯定不會投降,請不要殺他。殺方孝孺會斷絕天下讀書人。」朱棣應允。攻下南京,朱棣讓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但方孝孺放聲大哭不止。

朱棣說:「先生不要苦自己,我是效法周公輔佐成王。」方孝孺問:「成王何在?」朱棣說:「自焚而死。」方孝孺問:「為何不立成王兒子?」朱棣說:「百姓信賴年長的君王。」方孝孺問:「為何不立成王弟弟?」

朱棣答:「這是我們的家事。」話到這裡,朱棣有點兒沉不住氣了,你一個臣子哪來那麼為什麼?讓人把筆、紙拿來:「詔告天下,非先生起草詔書不可。」方孝孺把筆扔到地上,哭罵:「大不了一死,詔書我是不會寫的。」

3、到底殺了幾口人?

朱棣就命令推出去斬首。方孝孺死前做絕命詞,時年46歲。他的學生德慶侯廖永忠的孫子廖鏞和弟弟廖銘,把他的屍體殮葬于山上。《明史》載,方孝孺哥哥方孝聞早死未牽連。他的弟弟方孝友同時被殺,方孝孺妻子鄭氏和兒子方中憲、方中愈上吊身亡,兩個女兒投秦淮河而死。

後世所說的「誅十族」多依據《明史》下列記載推斷:朱棣長子、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儘管只當了10個月皇帝就病死,但下令把建文朝的大臣「家屬淪為奴僕者釋放為民,歸還田土。外親戍邊者,除留一人外,其他人都可以回家。」

因此到萬曆十三年,釋放了大批因為方孝孺案株連戍邊者的後代,涉及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廣東共1300多人。當時方孝孺已沒有後代,只有方孝孺的叔叔方克家有個兒子叫方孝復。

4、「誅十族」說法何來?

方孝孺被「誅十族」的直接依據來源於《明史紀事本末》「九族既戮,亦皆不從,乃及朋友門生廖鏞、林嘉猷等為一族,並坐,然後詔磔於市,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

是說方孝孺被誅殺九族,仍不答應起草詔書,就把他的朋友和門生廖鏞、林嘉猷等人作為一族連坐處死,共連坐處死873人。此後,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在《野記》中也記述方孝孺被「誅十族」。

《明史》記載為方孝孺收屍的廖鏞,在這裡被記述成「第十族」誅殺。為何記述不同?後世認為正是因為給方孝孺收屍,廖鏞、林嘉猷才被當作「第十族」殺掉的。

5、真相到底是什麼?

研究明史的學者、愛好者多依據《明實錄》、《明史稿》、《明史》、《明史紀事本末》等。《明實錄》、《明史》、《明史稿》中沒有「誅十族」記載。只有《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八《壬午殉難》有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記載。

《明史紀事本末》為明史研究者所倚重,通常不將其列入野史範疇。這本書可信度有多高?回答這個問題要從一個事情說起:《明史紀事本末》的作者叫谷應泰,是順治四年進士,順治十三年出任浙江學政。

順治十五年,谷應泰出版《明史紀事本末》,它比《明史》早80多年。史載,順治十七年谷應泰遭御史黃文驥彈劾,指其書有「違礙之處」。經朝廷查閱,無不妥之處,隨後選入《四庫全書》。

也就是說谷應泰出版的《明史紀事本末》,經過了清朝統治者審閱。如果方孝孺被「誅十族」是「違礙之處」,肯定審閱時會被刪除。但最大的問題可能也出在這裡。

清朝入主中原,順治初年的民族矛盾激烈,定南王孔有德失守桂林自殺;敬謹親王尼堪遇伏在衡陽身死,社會問題錯綜複雜。為了統治需求,清廷可能默許甚至鼓勵出版的各類書籍中,對前朝大明進行「黑化」,對民間傳言寫入書中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

後世推測,4部史料成書最早的《明史紀事本末》為討好清朝,故意「黑」了明成祖朱棣一把。隨後成書的其他史料,則刪除這個明顯有故事色彩的「史實」,還歷史以本來面目。同時也表現了清廷度過入主中原艱難期後,對統治能力越來越自信的態度。


實際上我們又一次被野史給騙了,所謂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言論多見於後世的野史和民間的戲曲,不見於正史。在正史中記載是方孝孺父系一族被誅殺而已,並沒有被「誅十族」的記載。

方孝孺拒不投降,指責朱棣之狼子野心,致使車裂而死。方孝孺作為建文帝的輔臣,忠心於建文帝,怎奈得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成了失蹤兒童,朱棣取得皇權,為了籠絡人,招降方孝孺,他誓死不降,還指責朱棣取得皇權所謂狼子野心,這下可惹惱了朱棣,他一聲令下,將方孝孺車裂而死,並且將方孝孺父系一族847人處死,而女眷淪為官籍奴僕或者流放,見於正史,而關於被「誅十族」的記載見於後世的野史和民間的戲曲。

綜上所述,所謂方孝孺被「誅十族」只不過是後人為了誇大戲劇效果,誇大事實而已,我們又是被騙了好久呀!


所謂「方孝孺被夷十族」的說法,始見於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所著《野史》,書中祝枝山自稱是「聽聞老人言」,所以可信度並不高。

後世無論官修的正史如《明史》、《明實錄》,還是私修史書中水平比較高的《國榷》、《明史紀實本末》都未採用這種說法。

事實上,方孝孺死後,其門人弟子還出錢出力為其安葬,萬曆皇帝更是為方孝孺平反,特赦了他被流放到雲貴地區的後人。如果方孝孺真的被夷十族,哪來的後人?

真正有記載隨方孝孺而死的,應該只有他妻子和兒女。此外,方家家譜更是記載,方孝孺死後,其長子改姓何,幼子從浙江移居安徽,也躲過一劫。

所以,所謂方孝孺被夷十族的說法,完全不可信。


方孝孺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忠臣楷模,他因為反抗明成祖朱棣篡位,而被誅殺。儘管有人批評他是一個迂腐的文人,但他的氣節還是讓人感覺到很值得敬佩的。一個人可以堅持一個信仰一輩子,甚至於犧牲生命去捍衛它,這也是很不容易了。特別是他忠於君主的堅持,很受歷任君王的看重,所以,乾隆帝給出了正面評價,「方孝儒識見迂闊,未足輔助少主;然跡其尊主鋤強之心,實堪共諒。及大勢已去,猶且募旅圖存、抗詞抵斥;雖殞身湛族,百折不回,洵為無慚名教者。」

不過,同樣是犧牲自己,在當時的歐洲,還有一個人,就是近代科學的先驅布魯諾。布魯諾和方孝孺,他們兩個人一西一中,相隔千山萬水,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是,他們的死可以做一做對比,這些對比,可以帶給我們一些有意義的思考。

方孝孺和布魯諾,他們都是「殉道者」。他們也都被認為是歷史上為堅持理想而犧牲生命的英雄人物。但是,這些英雄和英雄之間,也算有區別的。因為,方孝孺和布魯諾他們各自堅持和捍衛的「道」是完全不一樣的,可謂是天壤之別。布魯諾經過長年累月的天文觀測,發現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太陽才是中心,地球不是中心,地球是圍繞太陽運行的。這個就是布魯諾通過實踐,得出的可靠的科學結論。因為布魯諾堅信這個科學事實,教廷震怒,要求他改變他的主張。但是,布魯諾拒絕了,他寧願死亡,也不願意說假話。布魯諾用一死,捍衛了科學,捍衛了良心,捍衛了真理。

而方孝孺為之戰鬥的對象是什麼呢?是皇帝接班人的「合法性」。可是,皇帝的即位有什麼合法性的真理在裡面嗎?難道只有被上一任皇帝欽命,才是有合法性嗎?可是,朱元璋自己的皇位,一樣是奪來的,不是元朝皇帝欽命給他的。誰做皇帝,只要有利於民即可,除此之外,又有何關係呢?

至於方孝孺「被誅殺十族」,只是來源於野史,並沒有可靠的證據。所有的正規的明史皆無記載。


在明代及以後的歷史和民間敘事中,明初儒臣方孝孺在靖難之役中為建文帝殉難,這被後來的敘事者視為忠義的楷模,出現了許多稱頌方孝孺的記載,其中「誅十族」的說法流傳最廣,很長時間裡人們將之視為歷史事實。但其實經歷史學者的考證,「誅十族」的說法是子虛烏有的,之所以它會流傳至今,背後有著複雜的歷史原因。可以說,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背後是一批人的政治訴求。

方孝孺

方孝孺是明初著名儒臣,字希直,浙江寧海人,年輕時師承名儒宋濂,被宋濂稱為「白鳥中的孤鳳」,是繼宋濂、劉基之後的又一「文宗」,有「天下讀書種子」之譽名,其才德得到當時人的讚許。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召見方孝孺,當場稱讚他是「此庄士,當老其才輔汝」,不過這一次朱元璋並沒有馬上起用方孝孺。到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孝孺再被舉薦,後來被任命為漢中府學教授,不久成為世子的老師。建文帝對方孝孺十分器重,建文新政時方孝孺提了不少的建議,其中便有「削藩」。靖難之役中,朱棣為了徹底清除建文帝的勢力,以「建文奸黨」的名義大肆捉拿、處決建文朝的大臣,方孝孺便是其中之一。不過據記載,朱棣起初是希望拉攏方孝孺的,但是方孝孺堅持不肯合作,因而方孝孺的下場也極為悲慘,被「誅十族」的傳言也由此出現。

靖難之役

「遵祖制」固然是朱棣起兵造反的重要旗號,但是要為靖難之役作出合理的解釋,需要建立在合乎國家制度和法律的基礎上,為了獲取政治上的合法性,「壬午之難」的殉難者往往按照明朝刑律被冠以「謀反大逆」的罪名,其處決手段也需合乎明律的規定,但是明朝律例中並沒有「誅十族」的明確規定,因此「誅十族」的說法並沒有令人信服的文獻支撐。但是在民間敘事中,從萬曆中後期開始,有關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記載越來越多,甚至在官方公文書中也被提及,到了明清之際,這一說法進一步被傳播開來,因此「誅十族」由一種流言逐漸轉化成了「事實」。

明成祖朱棣

那麼,「誅十族」的說法為什麼會演變為一種「事實」呢?方孝孺作為具有典型忠君思想的士大夫,其捨生取義的價值取向成為大多數士大夫的標榜,也被士大夫所同情。因此,對方孝孺殉難事件的不斷敘述、加工成了表達這些士大夫們價值觀的訴求。另外,方孝孺殉難的故事到明朝中後期愈來愈流傳開來,與當時東林人士的處境有關,啟、禎兩朝的東林人士受到了較為殘酷的政治迫害,這讓他們與方孝孺殉難事迹產生了共鳴,因此「誅十族」說法的出現也反映出了他們處境的艱難。

參考文獻:

李谷悅:《方孝孺殉難事迹的敘事演化與「誅十族」說考》,《史學月刊》2014年第5期。

張樹旺:《方孝孺殉難原因考》,《台州學院學報》2008年第30卷第2期。

李群:《明代「靖難之役」中儒生與皇權的關係——以方孝孺為例》,《管子學刊》2012年第1期。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林小靜


感謝邀請!據我聽村裡面老人講的朱棣奪位之爭前因後果!我的先祖常遇春之子也捲入了此案,我的先祖常遇春之子常升就是捲入了朱棣皇帝奪位之爭!常升,鐵玄,方孝孺,都是護幼主派,朱棣奪位之後加以報復,方孝孺等人甚至被滅十族,就是連他的學生也殺害。九族外再加一族,可見其暴虐!常升六子一女,大女兒一人帶領六個弟弟逃難至商丘一帶,改名換姓生存了幾百年,至今為止,到現在商丘睢縣仍有六姓墳!常,武,鄒鄭,王,張,為了與其他姓氏區分,現在其後人,自稱姓氏為六姓常,六姓王,六姓張……,至今在睢縣城南仍有七座墓碑,為首的是常老姑奶奶,後面一次是六位兄弟!旁邊有常家祠堂!您不妨百度搜索一下睢縣六姓墳挺有意思的,有視頻解說!


古代誅族殺男不殺女,殺壯不殺幼,殺逆不殺順,應該是殺了十族裡面骨硬不低頭的,古人尤其地位高的人對節氣看的重,方孝懦家族畢竟也是大明朝臣民,朱棣本想殺方孝懦一人,但一氣之下可能將方家直系和旁系中跟隨方孝懦的殺個精光,但也有可能對不附合方孝懦的家族人員施行發配流放等處罰,萬曆年間還有方孝懦後人被平反召回京城的記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