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後悔自己的車子買得太早了”。

  這是近期看到大多數合資品牌不斷官降後很多消費者的心聲。其實,自去年下半年我國車市遇冷急劇下行以來,合資品牌已不是第一次進行了降價。從今年1月底到4月初,這短短3個月裏,因“汽車下鄉”和增值稅下調,大衆本田豐田現代等主流合資品牌都至少進行了2次的優惠讓利了。

  雖說在這兩波的降價浪潮中,自主品牌也迅速做了跟進。但面對很多合資品牌動則幾萬元的優惠,利潤空間並沒有這麼大的自主品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這兩年合資品牌的價格不斷下探,也導致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遭到蠶食。自主品牌2018年的市場份額已由2017年的43.9%跌至42.1%。面對合資品牌的步步緊逼,自主品牌該何去何從?

  與其繳械投降,不如絕地反擊!這是在近幾年自主品牌的苦心經營中,小編看到的精神。

  差異化競爭:智能互聯繫統、新四化

  從整個市場趨勢來看,年輕化、個性化的市場將會成爲增量的主要來源,主流的常規產品將會真正進入一個存量競爭的狀態。嗅到這一趨勢的自主品牌,充分挖掘了80後90後的真切需求後,率先在汽車上加載了世界前列的智能互聯繫統。例如,上汽榮威的斑馬智行系統、比亞迪的DiLink智能網聯繫統、吉利的GKUI等等。可以覆蓋導航、娛樂、車輛控制甚至是智能家居等多項服務,強調爲用戶提供多種出行場景下的智能解決方面。使得汽車不僅更加年輕化和個性化,在本土化和科技感上更是幾乎秒殺了所有合資品牌。

  不僅如此,在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這些汽車產業未來趨勢的新四化進程中,自主品牌亦是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例如上汽、北汽新能源和我國造車新勢力等,取得的階段性成績和前景都有目共睹。

  強力推動品牌向上

  近年來,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車展上經常能看到外國設計師在自主品牌前駐足看車,貌似欣賞得津津有味。

  由於發展歷程較短,自主品牌初期往往採用逆向研發的方式儘快推出產品。那時自主品牌往往被冠以了“山寨”、“抄襲”等字眼。但2014年後,自主品牌迎來了脫胎換骨般的變化。外觀方面不止新潮,更有了自己獨特魅力的“牛”。到底“牛”到什麼程度?看到最美大衆——CC的設計師馬丁·克洛普加盟了曾經自帶“皮尺部”的衆泰汽車你就明白了。

  如果說自主品牌在外觀設計方面接軌國際的難度還算太大的話,那麼在車輛品質方面,就足以看得出自主品牌的用心良苦了。許多自主品牌汽車生產工廠的設備先進程度、自動化率及操作規範程度,均超越外資車企的在華合資工廠。以長城汽車爲例,徐水工廠二期焊裝車間擁有525臺自動化生產線機器人,自動化率高達100%。長城汽車自主研發的7DCT雙離合變速器,榮獲“世界十佳變速器”稱號。

  看到這裏,也許你會問:那麼多自主品牌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在顏值品質等上不惜一切代價的付出,只爲換取銷量有可能提高一點,這樣值得嗎?

  也許這樣對於自主品牌來講,短期上的銷量未必能夠得到立竿見影的提升。但是,很多自主品牌其實在下的是一盤大棋。小編認爲,品牌向上是自主品牌車企發展到當前階段的必然訴求,也是新階段自主品牌轉型升級的核心。所以,通過高顏值和高品質等積累多年的好口碑,從而爲推動品牌向上助力。不止在轎車、SUV等車系推出自家的高價旗艦車型,更推出了自家旗下的高端品牌,例如吉利的領克、長城的WEY、奇瑞的星圖等。

  走出去,國產全球車型

  既然國外品牌可以走進來,爲何自主品牌不可走出去?

  如今,走出國門已成爲自主品牌的風向標。擁有一大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品牌,也是我國崛起的重要標誌。所以,在我國政策等的支持下,確實不少自主品牌“走了出去”爭奪國外市場。奇瑞就算上比較早的一批。

  早在2001年,奇瑞實現了首次出口海外市場。而2013年以前以貿易形式爲主以發展中市場爲切入口。到了2014年開始積極佈局巴西等新興市場,對當地工廠和經銷商渠道實施主動規劃和管理,推動品牌建設,還有屬地化的運營和管理。未來還將進軍歐美市場。現如今遠銷海外八十多的國家和地區的奇瑞,汽車出口總量高達140多萬臺,可見奇瑞的實力不容小覷的。

  更重磅的是,很多自主品牌不僅在國外建立工廠,而且近期已經把全球化戰略當成一種常態了。這一點,在不少自主品牌頻頻發佈全球車型上可以得到論證。比如,哈弗F7、吉利嘉際和名爵EZS等都屬於佈局深遠的全球車型。

  結語

  自主品牌的崛起,實際是給中國消費者帶來了更多實惠,迫使合資品牌給消費者讓利並提供更好的服務。換句話說就是,除去大環境因素的影響,是我國自主品牌實力不斷向上對很多合資品牌也造成了壓力,從而迫使合資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價格不斷下探。

  合資品牌的腥風血雨價格戰,也許會造成自主品牌的整體市場份額在一定時期內下跌。但是在弱肉強食的車市裏,丟掉大部分市場份額的只會是弱勢自主品牌。而對於強勢自主品牌,它們留給對手的就是蓄勢待發後的絕地反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