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石頭位於北京頤和園樂壽堂,整塊石頭長八高二寬四,好似一塊屏風橫卧在那裡。如果單純的一塊景觀石,沒有什麼特殊的。關鍵是上面有乾隆的題字——青芝岫。

相傳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米萬鐘的人。別人喜歡金銀財寶,他偏偏喜歡石頭。經常搜集天下各種奇石,然後放到自家庭院當中觀賞。

偶然間有人跑來告訴他個消息,說是在房山上發現一塊奇石,讓他趕過去看一下。等他跑過去之後,發現果然符合自己的胃口,於是就想先把它運回去。

但是由於這塊石頭太大,無論是牛拉還是馬馱都搬不動。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候,突然有人給他提出建議。當年秦始皇修建長城的時候,就曾經修建水道搬運石頭。

聽了這個消息後,米萬鍾先是修了一條從山上到山下的路。然後每隔三里打一個小井,五里一個大井。等道路也修成了井也打好了,時間也來到了冬天。

米萬鍾讓人從井裡面打水,然後鋪在路面上。有一天比較冷,路面上直接結了冰,終於造好了一條冰路。又僱傭了大批的工人,把石頭從山上滑到了山下。

到山下還不算完,從山下到家裡面還有一段距離。然後又雇了很多工人,沒日沒夜的拉著個石頭。還沒拉到一半,米萬鍾就花光了所有的家當。

最後一氣之下,把這塊石頭扔在了半路。因此人們就把這塊石頭稱作是敗家石,就這樣一直放了上百年。

等到了清朝乾隆年間的時候,在祭祖回來的路上看到了這塊石頭。感覺其造型奇特,因此也想把它運回皇宮。米萬鍾可能破產,但是乾隆皇帝肯定不會。

最後這塊石頭順利的到達了清漪園,當時想把它運進樂壽堂,但是樂壽堂已經完工。由於石頭太大,想要進去必須把門拆了。

乾隆心想既然已經運到這裡,難不成因為一個門而半途而廢。等他把門拆了的時候,太后急急忙忙的跑了過來,說他是敗家子。這塊石頭剛運來的時候,他早就聽說了這塊石頭的故事。

這個時候劉墉出來解圍,這塊石頭外形酷似靈芝,意味著延年益壽。太后一聽非常高興,乾隆順勢把她作為太后的賀壽禮物,並且給它起了一個名字——青芝岫。

導遊之所以不讓拍照,是因為現在還沒有幾個人的錢多到像乾隆這樣。乾隆能夠敗得起家,但是普通人就不一定了。(只不過是迷信的說法,大家切勿當真。)


謝邀!祝大家閱讀愉快!

青芝岫:色澤青而秀形似靈芝的石頭。

中國四大名石之一(蘇州冠雲峰、上海玉玲瓏、杭州皺雲峰)。

其實並沒有不讓大家拍照,導遊一般會說等我講完這個石頭的來歷,最後拍不拍照你們自己決定,其實這塊石頭分兩個故事。故事一:富豪米萬種運「敗家石」

明朝有個富豪叫米萬種,他是個收藏家,喜歡收藏奇形怪狀的石頭,有一次他在房山郊區的山裡看到這塊大青石後,極其喜歡,於是和隨從說要搬回去,可是這麼大這麼重的石頭怎麼運回去啊?他先是把村裡的人和馬匹全部顧來,足足有兩百匹馬和幾百個工人,奈何這是在山上,抬又抬不動,拉也不好拉,突然有個人就說「聽以前人說修建皇宮的石頭也是用馬在前面拉,人在後面推,但是他們會先把這段路修好,再隔幾百米挖一口井,等到冬天就把水潑在上面,結冰後就可以運輸了」。米萬種決定這樣做,可是當這塊大青石運到良鄉時,工人早已經催了好幾次工錢了,管家之前也說資金不夠了,米萬種就把房子賣了把工錢還了,等自己有錢時再來運,之後還幫這塊石頭蓋了個棚子,就出去掙錢了。附近的鄰居知道後都說這是個「敗家石」,連米萬種這樣的富豪都被它敗光了,都是有多遠躲多遠。

故事二:乾隆改名「青芝岫」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有一次乾隆皇帝祭祖路過良鄉,他見這塊石頭甚是好看,就派人才運到樂壽堂,沒想到石頭太大,要拆了樂壽堂的院牆才能搬進去,皇太后知道這是敗家石,沒想到還沒運到家就要拆院牆了,就不讓乾隆運,她說這是不詳之物。大臣劉羅鍋出面解圍,說這塊大青石長得像靈芝,有人壽年豐的象徵,放在樂壽堂前正好可以給皇室增添瑞氣。沒想到皇太后聽後舉手贊成。最終這塊石頭就到了頤和園。

乾隆一時興起就給這塊石頭賜名「青芝岫」,又揮筆題寫了「神瑛」和「玉秀」四個大字,大臣們也紛紛在大青石上題字寫詩。據說這也是乾隆給太后的壽禮。也成了「長壽石」,要知道乾隆的母親活到84歲。

所以說,話是人說的,你相信第一個故事就別拍照,相信第二個故事就拍照。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評論】


現代,隨著交通的便捷。外出旅遊的人們也越來越多了。一到節假日,朋友圈中也各自發著自己暢遊的照片,美麗的景觀、壯麗的山水、恩愛的狗糧,(對不起!說錯了!)恩愛的情侶。一不小心,說錯話了......但是有一個地方,有一塊石頭,竟然有不讓照像的說法,這就讓人奇怪了。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清朝第六位皇帝,年號乾隆,意為「天道昌隆」。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我們現在所看的這塊石頭,,全長八米,寬二米,高四米。這塊石頭據說是乾隆帝給母親祝壽所用。並親筆提名叫「青芝岫」。」

「小陳,這石頭好兆頭啊,我老母親快過八十大壽了,我得跟這塊石頭合個影,回去讓母親看看,沾沾乾隆和這塊石頭的福氣!」「正好明天就是我母親七十二,你這一說,我也得和這塊石頭照個合影,給我媽微信發過去。」「那還等啥,你先照!」說著,陳生和李生就上前,一個準備照一個準備擺姿勢。

「那兩位先生,請不要與石頭合影!」「為啥啊!我們就照兩張像,很快。」「兩位先生,其它地方你們都可以照,唯獨這塊石頭是照不得的!」「這有啥說法嗎?我們就想沾沾乾隆的吉氣,又不是胡搞瞎搞的!」「這兩位先生,先不要照像,正好我也要跟大家講一講這塊石頭的故事!」

「在明朝,有個叫米萬種的富豪,沒有什麼其它的愛好,只愛奇石。在他的家中海淀勺園裡擺滿了各種大大小小、形色各異的怪石。有一次,他同管家一起外出去尋訪奇石,一日行到現今北京遠郊房山縣的深山中,無意發現了一塊巨大的怪石。米萬種萬分高興,如獲至寶,對管家說道:這塊石頭瘦、漏、險、透都有。絕對是千古奇石啊!管家雖替米萬種高興,但是同時也替主人擔憂:這怪石好是好,可是又大又重,主人如何將它搬運回園中啊!」

「哈哈哈,你多慮了,我多金,只需多雇幾個勞力,套馬拉車,何不愁將此石運回家中?說干就干,米萬種到鄰近村落,重金僱傭勞力,並將全村的馬買下,(雖說是全村的馬,馬也僅有幾匹)。過了幾日,一伙人在米萬種管家的帶領下,帶著繩子、杠子、牽著馬,拉著車,來到了怪石旁。一群人又抬又扛,馬拉人頂,怪石才勉強起了一個縫。要想將怪石抬出深山,看這個情形,真是勢比登山還難啊!」

「主人,勞夫老王出了一個主意。正當米萬種發愁無法將怪石抬回家時,管家湊上前,對著米萬種耳語了一番。速速叫老王來。勞夫老王雖三四十的年紀,但是鬍鬚與頭髮早已花白,滿臉褶皺,眼皮向下耷著。腰中斜插著一個旱煙桿。老爺,這樣抬石頭不行啊,我記得老人以前說秦始皇修長城時,都是先修條大路,在冬天,在道上潑上水,水結冰後,再放幾根圓木頭墊著,人推馬拉,重物才能動起來。」

「哈哈哈,好意思,管家,給老王重賞。咱們先修一條從家到這的大道。說干就干,沿大道邊,三里一小井,五里一大井。那錢花得流水趟蜜一般。終於大道修到了如今房山大石窩鎮附近。一到冬天,人們便提水潑路,無數人與牲畜便拉怪石,這樣,石頭終於拉到了良鄉附近。這一天,米萬種叫管家準備這月的工錢準備發放。管家苦著臉說:老爺,帳上已無半分銀兩了。明天咱們吃什麼都是事啊!米萬種大驚,咱家的錢花完了?你為什麼不早對我說啊!老爺,給您說了好幾回了,您總是忙於搬石的事情,總對我說知道了知道了。如今家中只剩這套祖宅了!那......罷了,罷了,我實在是太不心甘了啊!明就叫民夫散了吧。石頭放在道邊,待我重整家業後,再搬回來。」

於是,這塊怪石便棄於道邊,而米萬種再也沒有回來。這塊怪石被當地人稱為「敗家石。」

到了清朝乾隆帝時,一日,乾隆帝從西陵祭祖回來的路上,偶然發現了這塊怪石,大聲稱奇。便問大臣劉墉這塊奇石的來歷。劉墉便說:這塊奇石原是明米萬種所發現,準備拉回家中。可這奇石有靈,覺得米萬種家雖好,但還是有些大才小用。便在良鄉不走了。等有道帝王發現它哩。

乾隆聽後大喜,便命人限期將怪石拉回清漪園樂壽堂擺放。具說樂壽堂的門太小,無法將奇石拉進樂壽堂。只能將樂壽堂的大門拆掉才行。皇太后聽聞此事後,認為此石不祥,便力阻乾隆將奇石拉進樂壽堂。再後來劉墉便對乾隆說,此石酷似靈芝,會給皇家帶來年豐人壽,皇基永固的吉祥氣!如棄之荒野,恐對國運有礙。

乾隆便將這番說詞與太后講了。太后轉憂為喜,命乾隆將此奇石放進樂壽堂。乾隆龍心大悅,將此奇石賜名「青芝岫」,又揮筆題寫了「神瑛」、「玉秀」四個大字。

這塊石頭的故事講完了。不讓你們照像,是因為這塊石頭的前身有「敗家石」之稱。一旦與奇石合影,我是怕大家鎮不住這塊石,步了米萬種的後塵。故此勸大家不要合影留念。

旅遊團的團員們這才恍然大悟,對這塊奇石的故事議論紛紛。對米萬種的遭遇惋惜同情......。

這個故事雖然真實性也無從考證。但是米萬種這個人名,和明代書畫家米萬鍾僅一字之音差。估計此故事也是後人借米萬鐘的名頭,編造出來的一個故事罷了。

該文僅表述個人觀點,因本人學識有限,文章有諸多錯誤之處,還請各位友友批評指正。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恆實說」。更多精彩,盡在恆實說!謝謝支持。


在頤和園的樂壽堂前的庭院里,有一塊奇特的的巨石,形似靈芝,猶如立在庭院中的一面屏風,在上面更有乾隆皇帝手題的「青芝岫」三個大字,可謂樂壽堂的一大景觀。按照國人旅遊必先拍照的習慣,看到這樣一塊奇石,必須要與之合影才對,但現實卻是鮮有人與之合影,原來有這樣兩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青芝岫真乃奇石,這塊山石體型巨大,長八米,寬二米,高四米,橫卧在一個雕刻海浪紋的石座上,通體呈海青色,形似靈芝,備受乾隆的喜愛,才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將其搬到了現在頤和園的樂壽堂。

青芝岫本是北京房山深處的一塊巨石,在明朝萬曆朝的時候,被一個叫米萬鐘的奇石愛好者發現,很是喜愛,決定將其運回來,但由於這塊石頭太重,無法運回。於是,就有人建議學習當年明成祖朱棣修筑紫禁城的時候,以冰道運輸。於是在一個冬天,米萬鍾就僱傭民工,鑿井取水,潑水建冰道,這塊巨石一直被運到良鄉,就再也走不動了。原來為了運這塊巨石耗盡了米萬鐘的財力,實在無法將其運回去,只好丟棄路邊。由於有了這個事情,所以當時人們就把這塊大青石叫做「敗家石」。

不久之後,又一個敗家子乾隆皇帝上線。後來,乾隆皇帝在西陵祭祖回來的路上,走到良鄉看到了這塊奇異的「敗家石」,非常喜愛,就安排人手將其帶了回來,賜名「青芝岫」,又揮筆題寫了「神瑛」、「玉秀」四個大字,後來更是將其作為壽禮送給自己的母親,安放在了樂壽堂。

乾隆皇帝一生窮凶極奢,絕對的敗家子。坐享康熙、雍正兩朝積累的財富,揮霍無度,最後將大清朝的財富全敗光了,最後啥也沒有給嘉慶皇帝剩下,可憐的嘉慶皇帝沒有辦法,只好將和珅給抄了家,這才苟延殘喘。正是由於乾隆皇帝正式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才導致清朝的科技水平越來越落後,為近代中國落後挨打埋下了禍根,因此乾隆皇帝才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敗家子,更是一個千古罪人。

正是由於上面兩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因此坐實了青芝岫為「敗家石」的名頭。於是,我們現在去頤和園參觀的話,一般導遊就會友情提示:最好不要與這塊「敗家石」合影,所以鮮有人與這塊石頭合影。


【敗家石】樂壽堂前這塊巨石,寬兩米,高四米,重達20多噸,它產自北京房山。最早是明代官吏米萬鍾發現了它,決定不惜成本把它搬運回家。結果石頭剛運到半路,米萬鍾就耗盡了所有家財。因此人們稱它為敗家石。後來乾隆皇帝也看中了它,要把它作為樂壽堂前的屏風。由於石頭太大,為了把它搬進來,乾隆甚至不顧太后反對拆掉了院門。後來這塊巨石重新被命名為「青芝岫」。意思是青色的靈芝形狀的石頭。從房山搬來的青芝岫成了清漪園(頤和園)中最有故事的一件擺設。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歡迎點贊和評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