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噹噹,有很多人都會想到書,這個靠賣書起家的老牌電商巨頭,在京東、淘寶這些後起之秀的追趕下,已經逐漸落於下風。2018年3月9日,噹噹被海航旗下天海投資收購,噹噹的創始人李國慶和俞渝夫婦正式退出。

從1999年國內電商的領軍者,熬過資本寒冬和非典時期,再到與淘寶、京東的角力,噹噹本應有着較早入場的優勢和前期積累下的雄厚資本,但最後,李國慶還是把它賣了。或許,正如別人所說的,“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而噹噹這樣的歸宿,也未嘗不是李國慶夫婦最爲體面的收場方式。

噹噹於1999年底創立,由當時書商出身的李國慶擔任CEO,有着華爾街背景的妻子俞渝,則出任董事長。在同一年,阿里也正式成立,不過它做的是批發中介。噹噹在第二年上線運營,像亞馬遜一樣,以書爲主營業務,因爲和其他商品相比,書具有種類多、運輸方便、無需經常退換等優點,所以那時的當當,實際上就是一個網上書店。

那時噹噹並不是唯一的電商,國內還有8848、阿里、新浪等互聯網公司。當時的互聯網正炙手可熱,很多剛成立不久的互聯網公司還沒有開始盈利,就已經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了。而到了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納斯達克的這些互聯網公司紛紛倒閉,噹噹的強力競爭對手、有着“網上超市”之稱的8848由於內部分歧,也在這次泡沫中走向了分裂,此後不斷式微,最終沒落。

阿里巴巴在泡沫之前拿到了錢,因此躲過一劫,而噹噹也早有準備,憑藉俞渝的一筆資金,渡過了寒冬。但迫於資本的壓力,噹噹也經歷了大批高管離職的境遇。潮水退去,噹噹只剩下李國慶夫婦。

或許正是從這一事件開始,李國慶夫婦對於資本總是保持着一種懷疑的態度,一直都堅持掌握噹噹的公司控制權,這爲後來噹噹的停滯不前埋下了不小的隱憂。

雖然遭遇了資本寒冬,但噹噹那時的營業額卻連年翻倍。不過,以當時的電商環境來看,互聯網的普及程度只在小部分人羣當中,很多人剛學會上網,可以說,當時的電子商務仍處於一個起步階段。

2003年,噹噹的銷售額過億,當時正處於“非典”時期,快遞不得不停運,李國慶便親自帶領員工送快遞。對於全國來說,這一年是一個非常時期,而對於電商們來說,這一年也很不簡單。劉強東當時正在開店,但因爲沒有人出門而虧損慘重,此時他意識到了可以在網上賣東西,在第二年,京東多媒體上線,這便是京東的開始。同樣是2003年,馬雲也在杭州上線了淘寶。

2004年,亞馬遜終於熬過了互聯網泡沫,開始考慮將圖書的業務擴展至更多的消費領域,在準備進入中國時,亞馬遜找到了噹噹談收購事宜。亞馬遜對於噹噹的估值很高,但李國慶要求保留對當當的絕對控制權,亞馬遜則堅持要獲得噹噹70%以上的股權,兩方相持不下,最終李國慶拒絕了收購,而亞馬遜收購卓越進入中國市場,噹噹則順理成章成爲其最大的競爭對手。

同一年,噹噹還收到了來自於老虎基金的第三輪融資,但爲了繼續持有對當當的絕對控制權,李國慶用辭職來向董事會施壓。可見,李國慶對於資本的極度不信任,或是對當當的“專權”,已非一日之寒。

不過,那幾年噹噹的業績依然保持着向上的勢頭,即使有淘寶、亞馬遜等強力的競爭對手,噹噹依然成爲了當時圖書銷售的標杆,正版、價格等優勢,使噹噹成爲了當時名氣最響的電商品牌。

在和淘寶、亞馬遜、京東的競爭當中,噹噹都不吝使用價格戰來佔據市場優勢,同時出於投資的謹慎,噹噹一直到2009年才盈利。從俞渝口中可以得知,噹噹一直採用持平增長策略,9年來即使一直虧損,但都是小虧,這樣的一種策略,風險較小,收益也不會很多。可見,噹噹這種低風險的盈利方式,和後來快速增長的京東相比,的確是逆水行舟。

和噹噹的保守不同,京東則是大膽吸收融資,更願意讓出股份獲得快速的發展。

2007年,已經上線3年的京東獲得了來自今日資本的1000萬美元融資,這是它的第一筆融資。到了2008年,京東的銷售額也才只有噹噹的75%。但是金融危機之後,資本大量湧入中國市場,京東不斷地吸收資本,不斷擴大規模,自建物流,之後的成長速度依然在不斷地加快。

與之相反的是,噹噹似乎依然對這些資本不爲所動,但隨着京東和淘寶在消費品類上的不斷擴張,噹噹也終於開始考慮拓展業務,實際上那時噹噹即將要赴美上市,這一意圖也被寫進了噹噹的招股書裏。

上市初期,噹噹股價走勢喜人,並獲得2億多美元的融資,但在之後與京東圖書價格戰中,噹噹繼續保持着不能虧太多的理念,同時將獲得的融資用於這一低價戰略,但好不容易開始盈利的公司因此再次陷入了虧損的境地。

京東對於利潤的虧損不以爲意,因爲它只要維持住收入增長和現金流,就不愁沒錢。依靠這一戰略,很多電商一蹶不振,但京東卻因此獲得了源源不斷的投資。李國慶對此表示,京東運氣太好,但京東不僅運氣好,還獲得了騰訊的支持,進入智能手機時代,騰訊微信引流的作用變得越來越明顯,京東和騰訊合作之後,手機上的業務也變得順利起來。

此前,騰訊也曾想要入股噹噹,但不出意料地遭到拒絕,回想這一節,李國慶當初也沒想到微信的力量竟會如此巨大。

到了2014年,噹噹放慢了增長,盈利逐漸恢復,但和發展迅猛的京東、阿里相比,噹噹明顯已經落後於潮頭了。這一年京東、阿里上市,依然不斷地吸收資本進行擴張,京東一年的收入超過了1100億,而相比之下,這兩家也越來越受到資本的青睞。

2016年9月,噹噹進行私有化退市,市值已不及當初的四分之一。李國慶夫婦經過努力爭取,最終從股東手中拿到了93.17%的股份,依然對這一份絕對控制權不依不饒,並且在後來的反思中,李國慶直言後悔上市。之後,歷經電商興起和爭奪大戰的早期巨頭當當,又回到了一個書店,並開始做起線下實體,揚言要從線上反攻線下,從這一目標已經可以看出,電商大戰,噹噹慘敗已是塵埃落定。

2018年,噹噹終於被收購,李國慶堅持了19年,最終放棄了與資本的抗衡。雖不知它去向何處,但如今噹噹依然還好好地運營着,李國慶和俞渝對於噹噹的歸宿也有過不少猜測,對於噹噹的轉手,夫妻倆都表現出了淡然和釋懷。

對於這一變故,很多人都不禁唏噓,作爲最早做成電商的品牌,噹噹曾經是一代80後、90後的記憶,而圖書作爲其最爲成功也是最早的品類,因爲其文化色彩,更在人心中留下一絲感傷情懷。但電商的浪潮來襲,資本作爲其推手,是絕不能忽視的一環,在資本的力量面前,李國慶還是太過渺小。

縱觀噹噹19年的發展史,它抓住了市場的先機,也曾未雨綢繆度過寒冬,但最終卻不敵京東、淘寶這些後來者。那麼,從營銷的角度來看,噹噹到底有哪些不足呢?

1.手機端營銷陣地失陷

相對來說,噹噹的營銷方式其實較爲豐富多樣。在圖書這一最大的品類中,已經形成了極有規律的促銷週期,促銷活動讓利空間大,會讓很多書籍消費者更傾向於選擇噹噹。不僅如此,節假日還會有不少優惠券。總之,噹噹薄利多銷的營銷策略,成效非常顯著。

此外噹噹還在很多門戶網站投放廣告,提高品牌的推廣力度和知名度,同時在網站上開闢了一塊商品討論區,以供消費者交流圖書心得,這對於潛在的購買者具有一定的引導力。並且,噹噹也與豆瓣這一類書評網站合作插入鏈接,獲得更多目標用戶的注意。

但是,這些營銷方式在互聯網剛剛大範圍普及的年代非常有效,到了智能手機時代,卻顯得有些落後了。手機可以上網,可以下載APP直接網上購物,所以很多電商都將重心轉向手機端營銷。京東與騰訊合作打入微信,阿里有支付寶,而噹噹卻孤軍奮戰,顯得不知所措。從噹噹的手機端下載量來看,噹噹的網站消費形式似乎依然停留在人們的觀念裏,有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它有APP。

2.品牌升級失敗

噹噹的品牌升級戰略體現在品類擴展上,當年受到京東和淘寶的擴張刺激,噹噹也從單一的圖書品類向更多的日常消費品類擴展,現在噹噹網站的介紹是“綜合性網上購物商城”,可見它已不僅僅是最初的網上書店了。但京東、淘寶商品的包羅萬象,從品牌建立早期就已經開始佈局,而噹噹早期作爲一個圖書電商已經成爲業界標杆,“圖書”這一標籤早已深入人心,和兩個競爭對手相比,噹噹作爲綜合性電商的品牌還不夠響亮。

雖然在後來的發展中,噹噹的零售業務也做得相當不錯,還不至於被另外兩家碾壓。但由於資本的介入,京東和淘寶迅速擴張,同樣上市但依然對資本半推半拒的當當,被逐漸拉大差距。

單從圖書這一垂直領域來看,噹噹這個品牌可謂十分成功,但隨着着人們越來越依賴網上購物,消費者的需求並不只限於圖書一類。當京東、淘寶都有了正版、便宜的書後,人們爲了方便不會再打開另一個網站。而在手機端上更是如此,淘寶、京東的便利,以及它們多樣的營銷方式,讓消費者早早地熟知了其手機端的使用方式,由於噹噹手機營銷策略的失利,很多人要麼不曾聽聞,要麼不會再想下載一個功能重合的APP。

3.濫用價格戰,自傷元氣

噹噹的營銷策略是薄利多銷,爲了搶佔市場不惜讓渡價值,而在殘酷的電商大戰中,競爭對手一旦降價,噹噹必會降到更低。以犧牲利潤爲代價獲取營業增長,本來噹噹拒絕投資,虧損年份多,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價格戰,無異於飲鴆止渴。爲了一時的利益,而導致發展後勁不足,有些得不償失。所以在2014年,噹噹放緩增長,又重新盈利,但那時的當當,已經初顯失敗定局。

4.固步自封,失去資本青睞

李國慶夫婦對於噹噹的絕對控制權體現出了近乎於頑固的態度,夫妻倆甚至會因此產生矛盾與隔閡。爲了完全掌握噹噹,李國慶對於投資有着極爲嚴苛的要求,亞馬遜收購要求70%以上股份,李國慶完全不作考慮,之後的騰訊、百度想要進行合作,也同樣不歡而散。

或許是最初的互聯網泡沫讓李國慶嚐到了獨掌大權的甜頭,又或許是出身書商,讓他的格局顯得過於狹小和保守,太害怕失敗。總之對於資本的不信任,讓他與之對抗了19年,連上市都感到後悔。

和京東、淘寶相比,噹噹這種理念似乎顯得太過“自命清高”,沒有資本注入與推動,噹噹在對手的快速擴張中落於下風,變得門庭冷落,市值不斷縮水。

實力大不如前,對手卻不斷蠶食着自己的市場,很難說這不是李國慶理念上的落後。

李國慶的野心究竟大不大?從電商大戰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市場的佔有慾,從對當當股份的掌控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作爲一個“專權者”的野心,但從噹噹薄利多銷、低風險盈利、拒絕資本等一系列操作中,我們看到的是小本生意人的知足常樂。不過,在噹噹被收購後,李國慶和俞渝都並無遺憾與悔恨,或許,噹噹早已實現了他們當初的夢想了吧。

噹噹——早期的電商巨頭,如今已被京東、淘寶甩在身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