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所有人都被一個女演員的真情告白所感動。

站在天台上的她,不是《琅琊榜》裏工於心計的秦般若,也不是《僞裝者》裏心狠手辣的汪曼春,她只是一個滿懷遺憾和自責的女兒。

王鷗,對着2006年的自己吶喊。

“你一定要把手頭的工作全都放下,趕回家看爸爸最後一眼。不然之後的每一天都會爲今天而後悔!”

這一刻,所有人都流淚了。

那天,忙於工作的王鷗錯過了與父親最後的離別。

王鷗從小家境並不怎麼好,父母離婚後,相對於不太關心自己的母親,王鷗的父親卻很疼愛她,曾在訪談中王鷗提過一件讓她記憶猶新的事。

王鷗從小特別愛照相,每次說爸爸我想拍照了,父親就會買一整卷膠捲帶着女兒去公園拍上一天。

在那個年代,一卷30元的膠捲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並不便宜,父親卻從沒在乎過。和父親出去拍照,成了王鷗童年爲數不多的快樂。

成爲演員後,王鷗的日程表始終是滿的。

特別是她接連演完兩部電視劇走紅,能陪伴父親的時間就變得更加少,甚至在父親臨終前都來不及去見他最後一面。

王鷗爲沒有盡到自己做女兒的責任而悔恨,爲沒有珍惜父親在的時光而自責。

所以她纔會說,子欲養而親不待是最大的遺憾。

有人說:

“至親離去的那一瞬間通常不會使人感到悲傷,真正會讓你感到悲痛的是打開冰箱的那半盒牛奶、那窗臺上隨風微曳的綠蘿、那安靜摺疊在牀上的絨被,還有那深夜裏洗衣機傳來的陣陣喧譁。”

這段文字撲面而來的寂寞幾乎讓人窒息。

父母在油鹽醬醋裏念着我們,在家長裏短裏等着我們。

而我們忙於奔波,忙於工作,忙於各種自己的生活,唯獨卻忘了回家看他們一眼。

以至於當父母在猝不及防的時刻離開,我們甚至來不及抓住他們半片衣角。

曾經有個博主這樣感慨:我們能爲一個網絡上的陌生人奉獻全部的精力,卻不願意傾聽一次父母的嘮叨。

不知何時起,面對父母,我們總是缺乏足夠的耐心。

某天我在微博看到一個關係不錯的網友半夜1點發了一條留言:“永別了,王者榮耀”。

我好奇這個出了名的遊戲迷怎麼突然就轉性了,他忍不住私聊了我。

他的母親因爲腎臟長了三個腫瘤動了一個手術,剛出院沒多久。

因爲是良性,所以還算有驚無險。只是他跟我說完這些後,沉默了很久發來一句話。

“你知道嗎,這件事我直到昨天才知道。”

他當初放棄北京大都市的繁華,回到家鄉這個不大不小的城市。

按照父母的希望,他在父母隔壁的小區買了房,於是他自認爲這已經是盡了十足的孝道了。

他的工作很忙,忙到幾乎沒有時間喫頓完整的飯,遊戲是他唯一的愛好。

於是他的母親每天做了飯叮囑他,下班記得回家喫。

到了週末他熬夜睡過頭,他母親便把飯菜用保溫桶拎着,親自送到他家來,一邊盯着他全部喫完,一邊嘮叨着少打遊戲。

無論是他加班到幾點回家,母親永遠能在他進門的剎那端上熱氣騰騰的飯菜。

他出差在外,母親的電話更是沒有間斷。問他有沒有平安到達,與沒有按時喫飯,有沒有好好工作,有沒有多喝酒……

這許多的“有沒有”讓他越來越不耐煩,他也越來越不想去父母家聽那些讓他耳朵起繭子的話。

甚至爲了不讓母親過來做飯,他都在公司喫完纔回家。

這一次,當他半個月沒有接到任何電話,以爲自己終於能“清淨”一會時,他根本沒有想到母親正在經歷一次手術。

每天要給他打四五個電話,叮囑他注意身體的母親,卻從沒有對他提過自己的病。

“我不敢想象,假如母親的腫瘤是惡性的,假如她在手術檯上再也沒有下來,而我還在爲她終於沒有來煩我而慶幸……我會一輩子都無法原諒自己。”

如果他平時能多關心母親的身體,如果他能放下游戲多回家看看,都不會像現在這樣痛苦。

他忘不了父親那無數次欲言又止的眼神,更忘不了母親久久地坐在他身邊,卻只輕輕問出的一句。

“你怎麼不和我說說話呀……”

這是一句心酸的疑惑,更是一聲無奈的嘆息。

幸好他還有將來,但是有多少人已經來不及後悔。

節目主持人曹揚曾在《厲害了我的歌》節目上提到過自己父親患癌的經歷。

曹老先生在癌症的晚期,已經沒有多少天了。那個時候曹揚剛開始新的節目主持,工作很忙。

身爲京劇表演藝術家的父親太懂得舞臺工作者的責任所在,他告誡兒子“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能耽誤自己的工作。”

曹揚於是就真的沒回去。

當兒子在崗位上工作時,父親獨自一人和癌症做鬥爭。

曹老先生去世的那天夜裏12點,曹揚錄完節目後趕回老家天津。

他的父親躺在牀上,已經虛弱到只能擡起眼睛的老人,看見兒子第一句話是:你餓不餓?

那一刻,曹揚的內心像被人狠狠抽了一巴掌。

年邁的父親在被病魔折磨的最後的日子,最關心的是兒子餓不餓。

作爲主持人的曹揚平靜地向我們完這個故事後,認真地問自己:

“爲什麼,明明在可以陪伴的時候不多陪伴一下。”

父母一天天老去,而我們還在肆無忌憚地浪費時間。

我們總以爲來日方長,卻不知一不小心就相見無望。

有人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一首《常回家看看》讓年輕人踏進了久違的家門,看到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一切都和歌裏唱的那樣和諧。

於是我們拿出了手機,開始刷微博、刷知乎、刷各種社交網絡。

是的,此時的我們心安理得,因爲我們回家了,我們陪在父母身邊。

可是,當你拿起手機刷着網上的新聞,和朋友聊着熱門的話題時,是否能看到手機屏幕後面,父母那雙渴望交談的雙眼呢?

“別問了,說了你也不懂。”

這樣的話我想大部分做子女的都說過。

我們願意爲了一個陌生人付出自己所有的耐心,卻連聽完父母一個小小提問的時間都捨不得。

所以每每回到家,你會發現父母的話越來越少了。

他們害怕耽誤你的時間,害怕影響你的工作,害怕一旦想和你聊聊天,卻只能看到你不耐煩的眼神。

父母真正老去的那一刻,不是他們的鬢角出現了白髮,不是他們的眼神變得渾濁,而是他們明明有一肚子話想和你說,卻最終沒有開口。

據某網站調研數據顯示,工作後僅有34%的人每年能回家陪伴父母超過30天;20%的人陪伴時間不足30天;

24%的人陪伴時間僅有7至9天;而22%的人陪伴父母的時間竟然不到7天。

如果僅有的這7天,我們都不能認真和父母聊聊天,談談心,那麼真正陪伴他們的時間,還剩多久?

有一種幸福叫上有老,父母在。

請珍惜和父母相處的點滴,珍惜他們臉上的笑容吧,別再問時間都去哪了。

時間,在你用力愛着他們的每一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