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茶

  2018年4月20日,《一句頂一萬句》在國家大劇院首演,北京站三場演出出票率爲100%,上座率達98%,遠高於同期話劇演出的市場成績。徐曉鍾、林兆華、孟京輝、田沁鑫、過士行、崔健、陳曉卿、張立憲等衆多文藝名人到場觀劇,演出在戲劇圈乃至文化界引發熱議,被新京報評爲“2018年度爭議之作”。

  2019年4月12日,《一句頂一萬句之出延津記》將登陸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爲觀衆帶來更細膩的故事、更豐滿的演出。在大幕升起之前,請隨本文了解下《一句頂一萬句之出延津記》的由來與看點。

  出延津記2.0,讓傑作更豐滿

  《一句頂一萬句》的原著小說分爲兩個部分,上半部名爲《出延津記》,下半部名爲《回延津記》。牟森認爲這部小說是“一部超級中國社會史詩”,在首演版的創作中,他選擇將《出延津記》與《回延津記》完整的收納進來,並“希望儘可能的在舞臺上呈現一個長篇小說應該有的容量和品質”。

  小說《一句頂一萬句》含納百餘個人物,跨越七十載時光,完整改編的難度很大。2017年10月,牟森完成劇本初稿,共計86000餘字,後七易其稿、反覆精簡,最終得以將演出總時長控制在三個半小時之內。劇目公演後,牟森對原著小說的提煉方式、對劇本結構的掌控能力,獲得了大部分觀衆的高度認可。資深媒體人金小鳳稱《一句頂一萬句》的劇作“以精巧的結構把小說精華完全萃取提純”,觀衆Lucifer也在豆瓣上寫到:“牟森將劉震雲筆下這大體量的敘事空間與紛雜的人物關係,極其準確、乾淨的拎出突出主題的人物和推動情節發展的線索,這種準確,甚至有種數學上的美感。”

  經過三場座無虛席的演出後,《一句頂一萬句》立即在文藝界掀起熱議。一個焦點,百家爭鳴,即便是對《一句頂一萬句》持批評態度的中戲教授趙志勇,也在北京青年報上稱:“在近兩年的國內原創劇目中,恐怕再難有其他作品比它更受關注了。”

  爭議的焦點之一,便是下半場的《回延津記》是否存在嚴重的不足。

  文藝批評家李靜認爲“《一句頂一萬句》文本和舞臺呈現的精神體量龐大,深厚,是這個薄情和碎屑時代‘不合時宜’的宏大而深情的作品”,她曾在評論中這樣描述上半場演出的高光時刻:“當吳摩西說他無意中看到詹牧師死後留下的教堂圖紙,聽到鐘聲轟鳴,感到心中有七十二扇窗被打開,所有劇中人在這段敘述中站攏,天光灑下,並在吳摩西的頭頂定格、漸暗,淚溼中我感到傑作已成。”與此同時,李靜也點出了演出的不足之處:“上半場精彩紛呈,下半場稍遜。”

  北師大影視傳媒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田卉羣同樣認爲上半場的演出堪稱傑作:“上半場至結尾處,幾乎可以認定這是一部傑作。”隨後,她進一步指出了下半場的問題之所在:“下半場略顯冗長,琢磨其中原因,吳摩西引出了一代人的命運,牛愛國卻只引出了與他的婚姻相關的幾個人物,好像一頭大象去照了照鏡子,倒影卻是一隻小狗。除了上下半場的不對稱,整齣戲依然是極具風格,相當飽滿的。”

  牟森曾說“我自己就是最嚴格的觀衆”,對於下半場的不足,他一直有着清晰的認識。首演後的第二日一早,牟森發了這樣一則朋友圈:“首演了,但對我來說,仗沒有打好,也沒有打完,回延津記處理的不盡人意,劇本折騰七稿,主要是因爲回延津記。有很多原因,但我不想去強調。我願意自己認賬。昨晚我已向震雲哥承諾,找個牲口棚哭一場,然後繼續作戰。”(“牲口棚”爲《一句頂一萬句》小說中老汪的痛哭之地。)

  繼續作戰!爲了將演出調整到最好的狀態,鼓樓西與主創團隊反覆權衡,最終決定把上下半場分開,以《一句頂一萬句之出延津記》與《一句頂一萬句之回延津記》爲名進行獨立演出,卸下控制總時長的包袱,從容的爲劇中人加戲,讓故事更細膩,演出更豐滿。

  即將與觀衆見面的《一句頂一萬句之出延津記》,正是在上輪演出中被譽爲傑作的部分。在近兩個小時的“出延津記2.0”中,老汪的故事得以舒展,若干小角色與細節也得以被添加進來。爲觀衆呈現更好的《一句頂一萬句》,唱好這一曲中國之歌,鼓樓西有決心,劇組全體主創有匠心。

  《一句頂一萬句之出延津記》四大看點

  原著小說是“現實魔幻主義”的當代經典文學

  《一句頂一萬句》原是劉震雲的長篇小說,出版於2009年,曾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等多個獎項,譯有20多種語言,被稱爲中國版《百年孤獨》。文學批評家張清華評價說:“《一句頂一萬句》是一曲生存的悲歌,一部命運的戲劇,一曲婉轉淒涼的民間詠歎調,一部題旨與敘事完全統一的‘炫技’之書,一部充溢着生命的大悲涼和生存的真荒誕的小說。”

  《一句頂一萬句》劇照 李晏

  劉震雲認爲《一句頂一萬句》是一部“現實魔幻主義”的作品,“寫的好像是現實,但作品體現出來的意蘊卻是魔幻的”。他舉例說到:“一個意大利神父來到河南的時候一句中國話不會,轉眼四十多年過去,河南話都會說了。來的時候眼睛是藍的,黃河水喝多了眼睛都變黃了。待了四十年,只發展了八個徒弟。沒有教堂就住在破廟裏,每天回來給菩薩上香說,‘菩薩啊,再讓我收幾個信徒吧。’這太魔幻了。”正因爲有這樣一部風格獨特的文學經典做支撐,《一句頂一萬句》才得以在戲劇舞臺上綻放光彩。

  改編者曾爲中國當代戲劇贏得前所未有的榮譽

  《一句頂一萬句之出延津記》的改編者與導演牟森,在80-90年代是備受海內外矚目的戲劇導演。1993年的《彼岸》,1994年的《零檔案》《與艾滋有關》,1995年的《紅鯡魚》皆是現象級的作品。

  《零檔案》劇照 李晏

  其中,《零檔案》作爲布魯塞爾藝術節委約作品首演於比利時,1995年在法國演出完畢又至美國洛杉磯UCLA演出,後因衆多國際藝術節的邀約紛至沓來,《零檔案》在海外接連演出了近百場,爲中國當代戲劇贏得了前所未有的榮譽。1994年5月17日,讓·皮爾·狄柏達(Jean Pierre Thibaudat)在法國《解放報》上這樣寫到:“面對如此殘酷、赤裸裸地表現生命的場景,你顫抖着,受到極大的震撼,它象徵着一個年輕的中國劇團的崛起,加入了戲劇的歷史。”

  《一句頂一萬句》劇照 塔蘇

  退出戲劇界二十餘年,牟森早已調轉了美學方向,此次他通過《一句頂一萬句》,又在戲劇舞臺上成功踐行了他當下的藝術追求。資深策展人賴慧慧在看過《一句頂一萬句》的演出後評論說:“版畫式的人物勾勒,寫意寫實的背景。彷彿凝凍在那個年代的時代美學,竟然那麼鮮活地保存在現在。20年後,沒有先鋒和當代的包袱,意味深長和功力深厚的牟森。”《一句頂一萬句之出延津記》,是爲戲劇愛好者不應錯過的重磅劇目。

  演出宏大而深情,讓正典敘事重現當代舞臺

  “‘正典敘事’在中國缺位太久了”,牟森曾在採訪中這樣感慨到。從2010年至2016年,牟森在深圳與上海做了三個大型空間項目,《深圳,中國夢想實驗場》《上海奧德賽》和《存在巨鏈——行星三部曲》,無不體現着他“迴歸正典”的藝術旨趣。

  到了2018年,牟森希望能通過《一句頂一萬句》,讓正典敘事重現於當代舞臺。從劇目的首演反饋來看,牟森的這一想法已在業界找到知音。學者吳稼祥稱:“牟森以‘抵達’與‘拯救’作爲他敘事藝術總綱,想復興亞里士多德詩學。這部話劇,是他實踐自己詩學的一個範例,劉震雲恰好爲他提供了最好的原著。”導演陳潔認爲:“《一句頂一萬句》在內容上深刻成熟地表達了中國社會最廣大人羣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缺失,在形式上借鑑了古希臘悲劇的壯美之風。歌隊、神父、劇中人物身上與神性相接的本能,以及一代又一代的宿命都讓人想起古希臘悲劇,想起荷馬史詩,導演的借鑑我以爲正是他恰到好處的安排。”

  中國人的心事兒,流淌在吟唱之中

  《一句頂一萬句》講的是百姓的“殺心”。李敬澤說:“讀《一句頂一萬句》,常想到《水滸》,千年以來,中國人一直在如此奔走。”牟森說:“抽刀便殺人者爲‘好漢’,拔刀又掖刀者爲‘百姓’。”《一句頂一萬句》寫的是百姓,是中原大地上的每一個人。他們爲一口痰生恨,爲幾張餅生恨,爲一記耳光、一次催賬、一場通姦,生恨。他們拔刀,無數次殺心起,又無數次殺心落,終是淚落、刀藏,孤身離去,獨自奔走。

  《一句頂一萬句》說的是傷心人的“出走”。在牟森看來,吳摩西的出延津,是中國人的出埃及記,是一種英勇的壯舉。許多作品裏都描寫過流離失所的受苦人,他們被迫遷徙是因何?無非是天災與人禍,如災難,如戰爭,如經濟波動、政治迫害。但在《一句頂一萬句》中,人們背井離鄉,爲的竟是孤獨,是傷心,是一句話,是一個人。心事築成一座奧斯維辛,直逼得人落荒逃離,浪跡千里,尋往心安之地。

  牟森曾向劉震雲發問,“中原是什麼?”劉震雲脫口而出:“中原是一種態度。”後來,牟森又在排演《一句頂一萬句》時說:“如果中原是一種態度,那中國就是一種邏輯。”《一句頂一萬句》展現的是中國人百轉千回的心事兒,與樁樁件件的委屈,引人共鳴,又促人反思。正如李靜所認爲的那樣,劇作中的一些段落“擊中了國人七寸”,揭示了“這個民族之所以生活在‘千年孤獨’中的原因。”

  《一句頂一萬句》是近兩年最受關注的中國原創劇目之一,是文藝愛好者們不容錯過的戲劇演出。

  劇情梗概

  河南延津人曹青娥,七十八歲時病危。彌留之際,她想起了自己的前世今生。

  三歲時,生父在山西沁源死於非命。五歲時,繼父楊摩西入贅與母親吳香香結婚,並改姓成爲吳摩西。因母親與人偷情出走,吳摩西帶她從延津出外尋找。途中,她被人販子拐賣,幾經輾轉,落到山西沁源。

  爲了一句說得着的話,爲了一個說得着的人,尋遍中原大地,尋過七十載時光,仿若命中註定的前世今生,命運輪迴的前因後果。

  原著作者簡介

  劉震雲,1958年5月生,漢族,河南延津人。

  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曾創作長篇小說

  《故鄉天下黃花》《故鄉相處流傳》

  《故鄉面和花朵》(四卷)

  《一腔廢話》《手機》《我叫劉躍進》

  《一句頂一萬句》《我不是潘金蓮》

  《吃瓜時代的兒女們》等。

  中短篇小說

  《塔鋪》《新兵連》《單位》

  《一地雞毛》《溫故一九四二》等。

  其作品被翻譯成英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瑞典語、捷克語、荷蘭語、俄語、匈牙利語、塞爾維亞語、土耳其語、羅馬尼亞語、希伯來語、阿拉伯語、日語、韓語、越南語、泰語等多種文字。

  2011年,《一句頂一萬句》獲得茅盾文學獎。

  2018年,獲得法國文學與藝術騎士勳章。

  根據其作品改編的電影,也在國際上多次獲獎。

  編劇/導演簡介

  牟森,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媒介展演系主任,中國美術學院視覺中國研究院創意媒體“劇集”方向和空間設計與敘事工程“巨構”方向碩士生導師。

  曾經的戲劇導演,舞臺作品有《關於的漢語語法討論》《與艾滋有關》《零檔案》《紅鯡魚》等。

  近年來,致力於“重構”中國近代史“進程”和“變遷”的敘事工程,在空間方向和時間方向同時開展新創作品類“巨構”和“劇集”。參與項目有2010上海世博會深圳案例館《深圳,中國夢想實驗場》(敘事總導演)、2013上海西岸建築與當代藝術雙年展開幕演出《上海奧德賽》(總敘事)、2016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終端站作品《存在巨鏈-行星三部曲》(總敘事)和九零後家庭編年史劇集項目《天堂所允許的一切》(2016,總敘事)。

  主演簡介

  楊易 飾 吳摩西

  楊易,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

  2018年憑藉《一句頂一萬句》獲得第二屆華語戲劇盛典最佳新人獎。

  音樂劇作品 《瘋狂花店》《點心俠》

  電視劇《火力少年王3》《火力少年王之舞動火力》等。

  趙吟秋 飾 老年曹青娥

  趙吟秋,豫劇表演藝術家,師承豫劇大師陳素真,主工青衣、閨門旦。

  趙吟秋戲路寬廣,扮相俊美,嗓音甜潤,表演細膩雅緻、文武不擋。2004年憑主演的陳派名劇《麻風女傳奇》獲得了國家映山紅杯金獎。代表劇目有《麻風女傳奇》《宇宙鋒》《拾玉鐲》《紅珊瑚》《紅娘》《梵王宮》《春秋配》《穆桂英下山》等。

  邊玉潔 飾 老詹

  邊玉潔,豫劇表演藝術家,豫劇馬派傳人,2013年拜師於潘雪芬、樊禎華門下。

  邊玉潔憑藉清脆婉約的嗓音、圓潤甜美的唱腔、優美灑脫的舞姿,活躍在梨園舞臺,曾應邀赴臺灣、香港、新加坡等地演出。代表作品有豫劇《西廂記》、故事片《同是本鄉親》、電視劇《淚灑紅城》、戲曲電影《李祥和的婚事》《七品知縣進道觀》等。

  出品人:史航 翟志海 安庭

  製作人:李羊朵 李東

  原著:劉震雲

  編劇/導演:牟森

  舞美設計:沈力

  燈光設計:譚華

  服裝/造型設計:劉紅曼

  作曲:李京健

  表演指導:李浩

  副導演:連曉東

  演員:楊易 趙吟秋 邊玉潔 鄧帥 符豪 韓燕楠菲 李大志 李奎 雷嘉寧 連曉東 秦江增 蘇俊丞 張嘉豪 趙金霞 周璞玉藝

相关文章